• 应该改换些态度和方法——鲁迅方今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应该改换些态度和方法——鲁迅方今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3.9 5.0折 6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国胜

出版社学林

ISBN9787548619369

出版时间2023-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1797493

上书时间2024-10-26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刘国胜,浙江定海人,1951年生于上海。现任鲁迅文化基金会首席专家,上海交通大学干部培训常任教授、EMBA核心课程教授,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特聘教授、核心师资,上海市党建研究会智库专家,上海国有资本运营研究院特聘专家。
2003年至2014年任宝钢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副董事长。之前曾任中共上海市宝山区委书记,金山区委书记,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副秘书长。2014年至2021年先后任神华集团公司外部董事、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外部董事和国家能源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外部董事召集人。
著有《渐远渐近——鲁迅“立人”思想启示录》《独有“爱”是真的——鲁迅“立人”思想解读》《应该有新的生活——鲁迅“立人”思想今读》《只有爱依然存在——鲁迅儿童观今读》《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鲁迅青年观今读》《为了女性“真的解放”——鲁迅妇女观今读》《人立而后凡事举——鲁迅教育观今读》《我自爱我的野草——鲁迅人生哲学今读》《以人为本与基层党组织建设》《政治核心作用论》《国有企业党委(党组)领导作用论》《何以成为独特优势——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九讲》《何以做到“有效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十讲》等。主编《宝钢领导力》《宝钢党支部建设》等。2017年获“鲁迅文化公益推动奖”。

目录
绪言  鲁迅为什么能做到“一直没有失败” / 1

第一章  方法关乎事之成败 / 7
一、“徒以方术之误,结果乃止于无功” / 8
二、“总是吃亏”与方法不当有关 / 11
三、“我是不想上这些诱杀手段的当的” / 15
四、正确的方法论是基于实践的智慧 / 19
五、有些问题解决不好得从方法上找原因 / 24

第二章  不走极端,不求全责备 / 30
一、自命为“爱‘中庸’”,其实“走了极端” / 31
二、“倘要完全的人,天下配活的人也就有限” / 41
三、“及而不过”和“略小节而取其大” / 46

第三章  不文过饰非,不淡忘历史 / 53
一、“因为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 / 54
二、“因为能忘却”,“往往照样地再犯前人的错误” / 67
三、正视现实和以史为镜 / 74

第四章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 84
一、“‘懂’是最要紧的”,“倘不看清,就无从改革” / 85
二、“希望是附丽于存在的”,“执着现在,执着地上” / 95
三、对知行关系作一番深入思考 / 104

第五章  认真,比较,“解剖自己” / 112
一、把“认真点”列入做事的“总纲” / 113
二、“比较既周,爰生自觉” / 118
三、“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 / 126
四、掌握三种基本方法 / 131

第六章  锲而不舍,迂回前行 / 141
一、“要治这麻木状态的国度,只有一法,就是‘韧’” / 142
二、“重压之下”,“我们就只得宛委曲折” / 151
三、在反对盲目求快中抓紧和刚柔相济 / 160

第七章  专业化,余裕心 / 166
一、“社会之事繁”,“人自不得不有所专” / 167
二、有没有余裕心是“时代精神表现之一端” / 175
三、业有所成和张弛有度靠自己 / 184

第八章  文学的魅力,别具一格的读书和作文方法 / 192
一、“最平正的道路”,“只有用文艺来沟通” / 193
二、“收心读书”,“先看一点基本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 197
三、作文“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 / 207
四、把读书和作文这两件人生大事做好 / 213

后记  “二十世纪中国经验”与人的现代化 / 221
一、鲁迅作品的批判性和建设性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 222
二、致力于为大众解读鲁迅“立人”思想 / 224
三、完成只是新的开始 / 226

主要参考书目 / 229

内容摘要
《应该改换些态度和方法——鲁迅方法论今读》是“鲁迅‘立人’思想今读系列”的第七本,是作者近年来研究鲁迅方法论的成果专著。作者坚持文本细读,以鲁迅的方法论为重点,反复研读《鲁迅全集》,形成鲁迅方法论的框架。全书分为八章,每章用主要篇幅介绍和解读先生方法论某一方面的内容,再谈它在今天对我们的启示。如介绍方法的重要性和鲁迅方法论产生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介绍鲁迅如何认识并处理知和行之间的关系;介绍先生针对现代社会的特点所提出的方法论两个侧重点等。作者认为,中国能否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归根结底取决于国民素质能否提高到现代社会所需要的程度。因此,作者侧重从建设性的角度,来梳理和解读鲁迅“立人”思想,揭示这一思想对当代中国人提升素质、实现自身现代化的价值。

精彩内容
四、把读书和作文这两件人生大事做好今读鲁迅关于“善于改变精神的当然要推文艺”的论述,启发我们思考文艺尤其是文学与人生的关系,进而思考读书和作文与人生的关系。读书和作文是人生的两件大事,是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这在十九世纪印刷业实现机械化之前是不可想象的,而今天,即使在仍处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这也可能成为现实。但是,怎么认识读书和作文,却是大多数人并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先生关于读书和作文的论述,可以给我们以有益的帮助。除了作家,人们与文学的关系是读者和作品的关系,可以放在读书中谈。
(一)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虽已进入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但我国国民阅读率仍很低,2020年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7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9本,与发达国家差距甚大。都说读书重要,不怎么读书的父母也总叮嘱孩子好好读书,但许多孩子长大成人后仍不爱读书,大多数人离开学校后就很少再读书。我们的上一代,多数人不读书的主要原因是不识字。而从我们这一代开始,这个原因基本上已不复存在,截至2020年,文盲率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超过80%下降至4%以下。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阅读率低呢?我认为主要是因为缺少动力。职业的读书多少还有动力,父母叮嘱孩子在校好好读书大都是为了孩子将来有一份好工作,还有面子观念——孩子读书好不好,事关父母脸面。企业重视培训,主要也是为了员工的职业发展,进而支撑企业发展。即便如此,职业的读书动力还是不足,这是因为2019年之前,完整意义上的市场竞争时代尚未到来。美国挑起中美贸易战,加上新冠疫情席卷全球,促使我们的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而其关键则在提升广大员工素质。在这种背景下,职业的读书有可能会逐渐出现一个新局面。
相对职业的读书,嗜好的读书动力更弱。近百年过去了,鲁迅说的只看自己喜欢的书的年代远未到来。就在校学生而言,嗜好的读书主要表现为先生说的多读课外书,前提是学生的课业负担不能太重,时间不能填得太满,否则就没有闲暇读其他书,但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难做到这点。出路还是要从端正教育理念做起,只有真正明白教育是为实现鲁迅1907年在《科学史教篇》(《坟》)中所提出的“致人性于全”,才可能逐步从应试教育的樊笼里突围。
从成人教育看,如何形成全民阅读的氛围,并把职业的读书和嗜好的读书结合起来,是放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与“立人”密切相关的重大课题。据我的经验和观察,与学校教育相比,成人教育破解这道难题既有共同面临的挑战,又有可能存在的优势。挑战是,如何使得大多数人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读书需要动力,动力归根结底来源于人生追求,越有追求动力越足。优势有几个方面,以企业(尤其是制造业企业)为例:一是基本上摆脱了应试教育;二是大多数员工已解决了温饱问题,一部分骨干员工已实现衣食无忧,有着丰富精神生活的内在需求;三是人员比较稳定,企业只要不倒闭,对大多数员工而言是可能一直工作到退休的安身之所;四是由大工业的特征使然,纪律比较严明,组织的力量比较强大,只要领导头脑清醒,带头阅读,不仅读与职业直接相关的书,而且读人文的书,是不难在一定程度上把企业大多数员工带动起来的。这已被不少优秀企业证明。
养成读书习惯,必然会遇到读什么书的问题。书海茫茫,一个人再怎么“收心读书”,能读的书也十分有限,这就需要精心选择。1936年,先生在给文学青年时玳的信(《书信(1936)》)中说:我觉得你所从朋友和报上得来的,多是些无关大体的无聊事,这是堕落文人的搬弄是非,只能令人变小,如果旅沪四五年,满脑不过装了这样的新闻,便只能成为像他们一样的人物,甚不值得。所以我希望你少管那些鬼鬼祟祟的文坛消息,多看译出的理论和作品。
在知识爆炸的信息化时代,书籍良莠不齐的情况十分严重,劣质书籍“只能令人变小”。长期以来,不设前提的“开卷有益”,一直遭到有识之士的批评。《美国独立宣言》主要起草人、美国开国元勋之一托马斯·杰斐逊认为,阅读行为关系到在“垃圾阅读”和“健康阅读”中进行的选择。既然这种选择可能让公众的道德观念面临风险,就不能放任公众去自行选择阅读内容,而需要对他们的选择加以悉心的指导。1940年出版的美国学者莫蒂默·阿德勒的代表作《如何阅读一本书》,在1972年再版时加了一个副标题“名著阅读指南”。作者解释说,这是为了强调这样一个事实:真正重要的阅读是针对某些特定著作的阅读。英国文化评论家弗兰克·富里迪在2015年出版的《阅读的力量:从苏格拉底到推特》(堪称西方阅读理论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中说道:“通过培育读者的判断力来重新发现阅读的价值是当今时代面临的最重大的文化挑战之一。”鲁迅提出“最好先看一点基本书”,应该为每个人遵循。“基本书”主要是指经典,经典主要是指经过历史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传世之作。譬如,中国传统文化儒道释的代表作,儒家的《论语》《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庄子》,释家的《坛经》,以及唐诗宋词、《红楼梦》等古典文学名著。譬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作、鲁迅作品。譬如,世界文学名著、学术经典。可是,当下阅读经典的风气还没有形成大气候。我常去企业调研,只要有图书馆、图书室,就会关注一下那里陈列着什么书、员工爱读什么书。发现大都是实用类的,经典少,借阅经典的更少。这是什么原因呢?除了上述读书的人们总是偏向于“职业的读书”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当一部分经典,如果没有合适的人帮助解读、领入门,不太好懂,或者说不太容易真正读懂。譬如,我本人读马克思主义经典,在没有读复旦大学教授俞吾金等学者的解读本之前,确实没有真正读懂;读鲁迅作品,在没有读钱理群教授等学者的解读本之前,也很难说已经读懂。
现在的问题是,能够做或者愿意做这种解读的学者并不多,有的学者确有学问,但学养深厚并不一定表达就通俗易懂,而联系当下实际解读人文经典的学者更不多见。同时,社会也没给学者提供足够多的机会来作经典解读。以企业干部培训为例,主要课程是政治理论和经济管理类的,人文类课程极少,经典解读更少,这就使得培训的有效性受到影响。其他的暂且不说,就从政治理论和经济管理课程来说,离开了这些课程本身的经典解读,不可能真正理解这门课程;离开了人文经典解读,无论是政治理论还是经济管理课程的教学,都难以进入一个较高的境界。经典阅读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学经典阅读。文学经典的力量在于打动人、陶冶人的情操,中国古代文化在民间影响最大的不是儒家经典,而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四大古典小说。西方世界流传最广最久的也不是学术经典,而是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等的文学名著。北京大学教授陈平原2005年在华东师范大学所作的关于读书的演讲中,谈及“读书的策略”,在不同的学科中作什么样的选择?他说:“我的建议是,读文学书。为什么?因为没用。没听说谁靠读诗发了大财,或者因为读小说当了大官。今人读书过于势利,事事讲求实用,这不好。经济、法律等专业书籍很重要,这不用说,世人都晓得。我想说的是,审美趣味的培养以及精神探索的意义,同样不能忽略。当然,对于志向远大者来说,文学太软弱了,无法拯世济民;可那也不对,你想想鲁迅存在的意义。”回到鲁迅,还是他说得好,人性,“最平正的道路,却只有用文艺来沟通”。最后需要重复的是,文学经典真正能够读懂,也离不开好的解读。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