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洛阳伽蓝记/净土上的烽烟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8.5 3.9折 48 全新

库存1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编者:王文进|

出版社江苏文艺

ISBN9787559487865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8元

货号32139443

上书时间2024-10-25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王文进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研究所博士,台湾东华大学中文系主任。治学以魏晋南北朝文学为主,创作以六朝的历史感,抒写现代散文。著有《仕隐与中国文学——六朝篇》《南朝边塞诗新论》《南朝山水与长城想象》,散文集《丰田笔记》等。

目录
第一章 导论篇 
第一节 序曲/ 003 
第二节 《洛阳伽蓝记》写作的时空背景 / 006 
第三节 《洛阳伽蓝记》特殊的笔法与体例 / 010 
第四节 《洛阳伽蓝记》作者生平事迹之谜 / 014

第二章 地学篇 
第一节 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原因 / 021 
第二节 北魏以前洛阳建都之经略 / 023 
第三节 中国传统都城规划与洛阳城 / 027 
第四节 北魏洛阳城 / 029 

第三章 史学篇 
第一节 杨衒之的史家精神——与魏收《魏书》的比较 / 055 
第二节 北魏帝国兴亡录 / 062 
第三节 杨衒之笔下的洛阳社会 / 081

第四章 文学篇 
第一节 前言 / 103 
第二节 空间与时间的切割 / 106 
第三节 冷笔与热笔的变换 / 114 
第四节 真实与虚幻的交错 / 120 

第五章 赏鉴篇 
第一节 永宁寺 / 125 
第二节 建阳里 / 137 
第三节 平等寺 / 140 
第四节 宣忠寺 / 146 
第五节 法云寺 / 150

内容摘要
《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具有深厚历史、地理和文学价值的中国古代佛教史籍。
其作者杨衒之以无畏的道德精神、巨细靡遗的观察力以及优美的文笔,让读者看到北魏鲜卑族不但将荒废已久的洛阳城,重新建造成一座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宏大的都城,并且在城里的各项活动中,展现着极为缤纷生动的人文色彩。
本书是一部解读《洛阳伽蓝记》的大众读本。编著者的讲解通俗有趣,再现北魏洛阳城的原貌,看尽历史变迁。

精彩内容
杨衒之此书既然以“伽蓝记”为名,自然要以寺院为标示位置的坐标。相对地,在描写景物时,也就近先从寺院有关的建筑物落笔。虽然六朝时期寺院有中国化的倾向,但是许多正规的寺院仍旧以浮图为中心,次及于佛殿,再及于讲堂、僧房等。又由于舍宅为寺的寺院也为数不少,故又多有及于庭园之描写者。 《洛阳伽蓝记》在描写景物时,虽然不像标示位置那般,故意使用生硬坚实的字眼,却也不是一味地放任笔势、随意挥写。杨衒之仍然极力保有全书的规律感。首先,在对待寺院的佛塔时,杨衒之除对永宁寺浮图详加描绘之外,在其他寺院还有浮图需要描绘时,则往往以永宁浮图为对照的准则,省略许多繁复的旁支。像卷一瑶光寺:有五层浮图一所,去地五十丈,仙掌凌虚,铎垂云表,作工之妙,埒美永宁。 卷二秦太上君寺:中有五层浮图一所,修刹入云,高门向街,佛事庄饰,等于永宁。 卷三景明寺: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妆饰华丽,侔于永宁。
如此一来,在写景工作上,既有生动之实,又无繁复之累。至于描写到浮图以外的禅房、讲殿和庭园时,杨衒之又一改往昔散文笔法,转而用骈文俪句来铺写。今试以卷三景明寺与卷四大觉寺写景部分为例如下:景明寺……前望嵩山、少室,却负帝城。青林垂影,绿水为文,形胜之地,爽垲独美。山悬堂观,一千余间。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青台紫阁,浮道相通。虽外有四时,而内无寒暑。 房檐之外,皆是山池,竹松兰芷,垂列阶墀,含风团露,流香吐馥。 ——景明寺(广平王)怀所居之堂,上置七佛,林池飞阁,比之景明。至于春风动树,则兰开紫叶;秋霜降草,则菊吐黄花。 ——大觉寺这种逢上园林宅院则改用骈文俪句的写法,就全书而言,一方面造成多变化的画面,一方面又在变化之中呈现一种统一的秩序。这就是杨衒之在全书中,虽然笔写万端,却丝毫不失之于紊乱的法宝。 一旦完成了固定具体的空间建构之后,附属在后面的历史事件,立刻变成文学结构上重要的角色。这些历史事件不但成了对所有既存空间惋叹的声音,甚至成了一步一步摧毁空间的巨斧。整本《洛阳伽蓝记》之所以不断回荡着世事沧桑的感伤,就是来自这种结构上的奥秘。这样的结构,以永宁寺最为明显。杨衒之在标示永宁寺位置,描写永宁寺的华丽之后,立刻以“孝昌二年,大风发屋拔树,刹上宝瓶,随风而落,入地丈余。复命工匠,更铸新瓶”作为永宁寺崩毁的前兆。再来就是“建义元年,太原王尔朱荣总士马于此寺”,开始回顾一段北魏最惨痛的历史。这段历史,给了永宁寺清洗不掉的血腥。再来就是“北海王元颢复入洛,在此寺聚兵”,永宁寺又经历了一次政变的劫数。再来又是“永安三年,逆贼尔朱兆囚庄帝于寺”,叙述庄帝杀尔朱荣,引起尔朱家族的报复,终于再次发生弑君流血惨剧。至此永宁寺兴建初的光辉,已经为以上一件又一件的史事所掩覆。终于杨衒之在文末写到永宁寺大劫数的来临:“永熙三年二月,浮图为火所烧。”十层的浮图,似乎就这样随着每一段历史事件的发生,而一层一层剥落。 在这种时间、空间交错的结构之下,原本只是客观性的空间,顿时成了有生命个性的存在,悲怆地站在以夕阳为主调的背景上,眼睁睁地接受时间的侵蚀,全书雄伟悲壮的美感,于焉涌来。 下面再以卷四宝光寺条为例。宝光寺是晋朝四十二寺中唯一留存至北魏的寺院。以石为基,显示其坚固性。杨衒之借赵逸描述了此寺的典故历史之后,就开始用一段骈俪文字加以描绘:园中有一海,号咸池。葭菼被岸,菱荷覆水,青松翠竹,罗生其旁。京邑士子,至于良辰美日,休沐告归,征友命朋,来游此寺。雷车接轸,羽盖成阴。或置酒林泉,题诗花圃,折藕浮瓜,以为兴适。
接着又是一段时间记事:普泰末,雍州刺史陇西王尔朱天光总士马于此寺,寺门无何都崩,天光见而恶之。其年天光战败,斩于东市也。
一座长久历史累积下来的宝光寺,到了北魏末年,也禁不住再三的纷争,而在尔朱天光与高欢的争夺战之前崩坏。可见全书最基本的美感结构,是建立在这个时间切割空间的形式上。即使他篇偶有清丽明快的景致,也必然要受到永宁寺已崩毁这件既定事实的制约,而被对照成只是一段毁灭前短暂的绚丽而已。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