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捍卫热情/蓝色东欧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捍卫热情/蓝色东欧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5.7 4.4折 36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波兰)亚当·扎加耶夫斯基|总主编:高兴|译者:李以亮

出版社花城

ISBN9787536075207

出版时间2015-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6元

货号3295116

上书时间2024-10-25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李以亮,诗人、译者。写作诗歌、随笔,翻译欧美多家诗歌、散文作品,作品散见相关专业期刊,出版有诗集《逆行》,译集《波兰现代诗选》《无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诗选》《捍卫热情》等。曾获得第二届“宇龙诗歌奖”“后天”诗歌翻译奖等。
亚当·扎加耶夫斯基(1945—),波兰著名诗人、随笔散文家和小说家。一九四五年出生在利沃夫(今属乌克兰),毕业于雅盖沃大学哲学系。波兰“新浪潮”诗歌代表诗人、主要理论阐述者。在一九七〇年代是波兰持不同政见的异议诗人。一九八二年移居巴黎。后往来于巴黎和美国之间,先后执教于休斯敦和芝加哥大学。二〇〇二年返回波兰,定居克拉科夫。主要著作有诗集《公报》《肉铺》《信》《多重性颂》《画布》《炽烈的土地》《震惊》《神秘学入门》《无止境——扎加耶夫斯基诗选》《永恒的敌人》和《无形之手》、随笔散文集《团结,孤独》《两座城市:论流亡、历史和想象力》《另一种美》和《捍卫热情》等。扎加耶夫斯基的作品已被翻译为多种语言出版,获得过诺斯达特国际文学奖、特朗斯特罗姆奖、米沃什奖、欧洲诗人奖等多项权威大奖,以及中国的“诗歌与人国际诗歌奖”和“中坤国际诗歌奖”,并多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目录
记忆,阅读,另一种目光(总序) / 高兴
诗人的左手(中译本前言)/ 李以亮
捍卫热情
粗鄙与崇高
尼采在克拉科夫
劳作与名声
开始回忆
理性与玫瑰
反对诗歌
诗歌与怀疑
休假的结束
我们应该访问神圣的地方吗?
克拉科夫智识区
灰暗的巴黎
年轻诗人们,请阅读一切
波兰语写作

内容摘要
 《捍卫热情》一书囊括了亚当·扎加耶夫斯基不同时期的作品,内容从对社会、政治问题的介入,逐渐转移到更个人、更内在化的精神层面。其中部分篇章是他对精神导师如:恰普斯基、赫伯特、米沃什等的精彩解读和追忆。读者可从他真切、带反讽自嘲式的语言中,读出其思想轨迹的进步,转折,提高及其精神追求的纯粹。他对时代的精神建设有强烈的责任感,善于学习及反思,诗性与哲理在他身上紧密结合。书中的论题涉及哲学、美学、诗学,论述独到而又有针对性。完美诠释了他永不知足、永远探求而“延缓做出评判”的精神,对读者颇有启示与警醒意义。
所收文章凸显他的文风和特点:思想性和诗性,既带有波兰作家普遍有的社会担当和社会观照,也论及当代及前辈作家艺术家的趣闻轶事,从而具有亲切感。
这些文字使我们对诗人扎加耶夫斯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精彩内容
 捍卫热情从利沃夫到格利维策,从格利维策到克拉科夫,从克拉科夫到柏林(两年时间);然后,到巴黎,度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再从那里,到休斯敦,每年待上四个月;最后,回到克拉科夫。我的第一次迁移是非自愿的,受迫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签订的一份国际协议。第二次迁移,只是普通的渴望受教育的结果(那时,年轻的波兰人认为,只有在古老的克拉科夫才能获得一种良好的教育——如果他们还寻求的话)。
第三次迁移背后的冲动,是由于不同的、对于西方世界的好奇心驱使。第四次迁移背后的动机,则是基于我想谨慎称为的“个人性质的原因”。最后,第五次迁移(到休斯敦),既有好奇心(对美国的好奇)的刺激
,也有经济方面的因素,可以说是出于一种生活的需
要。
在一百多年里,利沃夫就是哈布斯堡君主国加利西亚省的首府。它以一种开放的姿态,吸收了来自西欧与东欧的文化影响(虽然东欧文化的影响在这里远不如在维尔诺,甚至不如在华沙)。格利维策曾经是普鲁士王国一个地方省的要塞小城,历史可追溯至中世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三个上了年纪的先生将它割让给了波兰。在学校里,我学习过俄语和拉丁语;我也上过英语和德语的私人课程。我的家庭,从利沃夫到格利维策,被迫的迁徙是一个征兆,预示了巨大的改变。虽然在一九四五年,我的国家实际上隶属那个东方帝国,却诡异地西移了:这种移动的后果不久之后就会浮现出来。
我的祖父精通两种语言:波兰语是他的第二语言
,因为他是由他已故母亲讲德语的家庭养大的。但是,在纳粹占领时期,他却从未有过要求取得德国侨民身份的念头。年轻时,他发布过关于阿尔布莱克·冯·哈勒的博士论文,世纪之交,曾以德语在斯特拉斯堡出版。
在克拉科夫,我感到了所有事物散发的光芒,那是波兰传统里最好的东西:留在建筑艺术和博物馆展品里的文艺复兴的遥远的记忆,十九世纪知识分子的自由主义,两次世界大战中间那段时期的活力以及当时出现不久的民主反对派的影响。
八十年代初期,打动我的西柏林,是一个普鲁士的首府与一个着迷于曼哈顿、前卫派的轻浮城市的独特结合体(有时我怀疑,当地的知识分子和艺术家们,视柏林墙为马塞尔·杜尚的另一件作品)。在巴黎,我没有遇到那些伟大的智力特殊的人,伟大的法兰西文明的主宰者——我来得太晚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发现了巴黎的美,作为少数几个欧洲大都市之一,它永葆青春的秘密(即使乔治·欧仁·奥斯曼男爵的野蛮主义,也没有破坏这座城市的生命的连续性)。
最后,在简单所列的这一系列城市之后,我到了休斯敦,一个铺展在平原上,没有历史的城市,只有常青的橡树、计算机、高速公路和石油的城市(当然,还有极好的图书馆和辉煌的交响乐团)。
要经历些许时间之后,我才懂得,我可以从两方面受益:一是战争的灾难,故乡的丧失;二是我后来的漫游——只要我不太偷懒,不断学习我所不停变换的地方的语言和文学。我就这样到了这里,像一个小潜艇上的乘客,潜艇不止一个,而是有着四个潜望镜。其中,主要的一个,面向我本土的传统。另一个,朝向德语文学,它的诗歌,它(曾经的)对于永恒的渴望。第三个,展现的是法兰西文化的风景,它富于洞察力的聪明和詹森主义者的道德主义。第四个对准了莎士比亚、济慈和罗伯特·洛威尔,富于独特的魅力、激情和对话的文学。
有一年八月,这个月份欧洲在彻底休息,我们在最为优美的风景地,托斯卡纳的基安蒂,度过两星期
。在一处颇有贵族气派的庄园庭院里,一场室内音乐会在举行,这里曾是十一世纪的修道院,几个世纪以来没有住过修道士,早已成为一座带漂亮花园的宫殿。这场音乐会的观众是那么与众不同,有些是拥有宫殿、别墅和豪宅的富人,也有一些例外(本文作者便是其中之一)。这跨国际的一群人,包括相当数量的英国男人(也有几个英国女人,不知何故,举首投足之间,仿佛决意采取大英帝国的那套陈旧方式),几个美国人,当然,还有一些意大利人,也就是这漂亮宅子的邻居。他们有些人只是来避暑的,另一些则是托斯卡纳的长居者。音乐会以莫扎特的一首早期四重奏开始;四个年轻女子演奏得十分精彩,掌声却相对稀落。我有一点气恼,当场就断定,是该为热情辩护一番了。那些富裕的观众,为什么不能欣赏如此精彩的表演?也许是财富消损了我们的热情?热情演奏的莫扎特音乐,为什么不能被以同等的热情接受?那个假期我阅读的书里,恰好有一本托马斯·曼
的随笔集,其中有一篇《弗洛伊德与未来》,写于三十年代(并曾作为演讲稿)。这一群富人在夏天的音乐会上的反应,与托马斯·曼的一篇随笔之间.有什么关联呢?也许我不过是在托马斯·曼那里,也发现了一种对工作的夏天式的、反讽的态度,他在写作《约瑟夫和他的兄弟》时。正在寻求一种新的心智方向。
不用说,托马斯·曼的动机跟一个下午的音乐会上,那群漠然的观众毫无共同之处。在那篇随笔里,托马斯‘曼将弗洛伊德的主要目的,解释为工兵在雷区工作类似的性质:我们要处理能量巨大的爆炸物质。古代神话隐藏着危险;它们是必须拆除的炸弹。当然,我们必须以历史的视角,阅读托马斯.曼的随笔,记住其语境。《布登勃洛克一家》一书的作者,将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视为向神话世界的各种力量,向古代神话的破坏性暴力的一种回归,并希望以人道主义者具有反讽意义的安慰性内容,抵抗这股巨大的恐怖的潮流。但是,这种反讽也并非完全没有自卫力量,它不是一种简单的抽象、象牙塔里的反讽。它也植根于神话,但方式不一样;它无需借助暴力的力量就培育出了生命。
托马斯。曼最终取胜了吗?毕竟,直到今天,最
时新的、后现代的各种圈子里,我们还在听到种种类似的论调。的确,反讽已经具有不同的含义;它不再是一种野蛮主义的武器,这种野蛮主义曾经在欧洲的正中心,在它原始的制度里一路高歌猛进。它表现出一种随着乌托邦信念的崩溃而来的幻灭,一种由那些幻想被腐蚀、被怀疑而产生的意识形态危机,而那种种幻想,原希望以末世论的政治理论,取代传统宗教信仰的形而上学基础。不止一个东欧诗人曾经运用反讽的武器,与野蛮——具体说,就是野蛮的、没有灵魂的官僚制度,进行绝望的抵抗(现在是已经过去了——不过,新型的资本主义,难道不也是一个老练的反讽者吗?)。
没有,托马斯·曼并没有获胜,有的是一种不同的反讽。在任何情形下,我们都发现自己正置身于一
种反讽与怀疑的景象里;我的四个潜望镜透露出相似
的景象。持有自信态度,还在站岗嘹望的最后几个堡垒,也许仅存于我的祖国。
有些作者借助反讽鞭挞消费社会;另外一些作者,则继续发动对宗教的战争;还有一些作者,依然在与资产阶级搏斗。有时候,反讽可以表达一些不同的东西——我们在一个多元社会里的挣扎。而有时候,反讽不过是在掩盖心智的贫困。因为,在我们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反讽自然而然就会派上用场。我们在后面再做说明。
……P1-4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