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55.7 6.5折 86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冯文波 陈鷟 张丽 袁艺

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

ISBN9787504691415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86元

货号31283497

上书时间2024-10-24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简介
总序一
总序二
总序三
序一

导言
第一章  光山少年
  文氏祠堂里的启蒙教育
  流亡之路
第一章  巴蜀求学
  奔赴山城
  烽火西迁路
  乐山求学
第三章  静待时机
  沉默的飞机修理工
  “荒唐”的选择
第四章  向海而生
  去意已决
  痴迷波浪
  初到青岛
第五章  耕海踏浪
  得偿所愿
  艰难起航
  初试牛刀
  调整方向
  组团建队斗风浪
  文氏风浪谱
  海浪预报方法
  十年风雨
第六章  勇立潮头
  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
  执掌海院
  基石之功
  著书立言以济世
  奖学金与教学楼
第七章  师者如海
  一盏烛光映海洋
  文理兼通的智者
  永远的文主编
第八章  文氏外传
  行走的风景
  故事人生
结语  从弄潮儿到一代宗师
附录一  文圣常年衷
附录二  文圣常主要论著H录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耕海踏浪谱华章:文圣常传》是我国海洋学家、教育家文圣常先生的传记,传记以时间为主线,充分利用口述访谈资料及实物资料,沿着文圣常院士的人生轨迹,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正叙,共分为光山少年、巴蜀求学、静待时机、向海而生、耕海踏浪、勇立潮头、师者如海、文氏外传八个部分。第一章主要介绍文圣常的家学渊源、出生环境、父母对他的教诲与影响、童年接受启蒙教育的经过和细节。第二章侧重介绍高中毕业后的文圣常追求进步、辗转求学的经历。既有他徒步前往重庆的艰险,也有他寻找人生出路的迷茫与困惑,还有他最终考入武汉大学潜心学习的难忘时光。第三章记述了他在航空委员会第八、第十一飞机修理厂工作,顺利通过选拔考试,成为出国进修人员的经历。第四章围绕他回国后矢志不移探寻海浪研究之地的一连串经历展开叙述。第五章重点梳理了他抵达青岛后至“文化大革命”爆发前在海浪研究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特别是“普遍风浪谱”和“涌浪谱”的提出。第六章承接前面章节,对文圣常在“七五”“八五”科技攻关中提出的新型混合型海浪数值模式的研究历程、主要优势、应用情况等做了详细的梳理和归纳。第七章聚焦为人师者的文圣常,介绍他为我国海洋科研人才培养做出的卓越贡献。第八章着重介绍了晚年的文圣常以“老牛自知夕阳晚,无须扬鞭自奋蹄”的诗句自勉,每天坚持步行上下班、勤奋工作的情景作了详细介绍。

精彩内容
 第一章光山少年光山县,地处河南省东南部,北临淮河,南依大别山,属鄂豫皖三省交界之地,总面积1835平方千米,人口近百万。光山历史悠久、人才辈出,周朝时为弦子封国,故称“弦”;南朝置光城县,因有浮光山,“每有光耀”故名;自隋朝始设立光山县,后逐渐发展成为豫南的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重地。千百年来,涌现出了诸多社会精英、国之栋梁
,如北宋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司马光,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邓颖超,戎马一
生、立下赫赫战功的上将尤太忠①等。
1921年11月1日,文圣常出生在这片人才辈出的土地上,并在此接受了思想启蒙和学业初建,从懵懂儿童成长为有志少年,直至抗日战争期间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外地求学。
文氏祠堂里的启蒙教育砖桥镇距离光山县城20多千米,地处江淮之间,连着大别山余脉,透着淮河水的灵气,景色秀美、物产丰富、民风淳朴,素有“鱼米之乡”的美誉。
在这个拥有不到三万人口的豫南古镇上,约三分之一的人都姓文,文姓是当地的大姓氏。据文氏宗谱记载,明朝崇祯年间,李自成、
张献忠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战火纷飞,百姓遭难,明朝政权岌岌可危。其第一世祖景、夺二公为谋生计,从江西武陵、永修一带迁移至砖桥、文岗、姜冲一带。其中,文夺公后裔历经数代人的繁衍生息,及至文圣常的祖父文希闵这一代已是第十
代子孙,文氏家族在砖桥镇已是人丁兴旺、支脉繁盛的大家族。
现在的砖桥镇老街东巷依然保留着文圣常当年生活居住过的祖屋,房子是他祖父文希闵所建,当时的宅院很大,共有四进院子,每一
院落都有独立的天井,两旁
均盖有厢房,前门开在中央大街上,后门紧挨护城河。
当时的砖桥镇面积不大,还建有高高的寨墙,与护城河共同构成了安全屏障,人们工作生活在寨墙以内,通过东西南北四个寨门与外界往
来联系。文希闵的宅院因为毗邻东寨门,总是显得热闹非凡,加之他为人友善、乐于助人,周围的四-~IUk舍以及过往的行人商旅等也多来拜会或求助。文圣常正是在这座古色古香的院落里出生、成长,在父母长辈和兄弟姐妹的陪伴下度过了一段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并最
终求学远行的。
文希闵育有二子,长子文古范,次子文古瑜。19世纪末,文希闵主持家务的时代,文家家境殷实、衣食无忧,按照“忠厚传家久,诗书济世长”的祖训,文古范和文古瑜兄弟二人皆接受了良好的传统教育,并受到当时大环境的影响,对民主革命思潮和新式文化思想有所
涉猎,兄弟二人形成了豁达宽容的心胸和开明爽朗的性格。
待之适婚年龄,文古瑜娶苗姓女子为妻,并育有三男一女四个孩子,老大文圣纲,老二文圣常,老三文圣纪,四女文群英。文圣常的大伯文古范亦育有三个儿子,分别为文圣尹、文圣周、
文圣和。在六兄弟中,文圣常排行老四,至今家乡的子侄还习惯地称呼他为“四爹”。
文圣常自小好静、不喜动,在他身上少有同龄儿童的活泼、调皮。母亲做针线活时,他就乖乖地坐在旁边,没有什么玩具可玩,母亲就给他一块碎布头,穿上针线,末端不系疙瘩,文圣常会自己在那儿反复地穿过来、穿过去地玩很久,直到三岁时都不怎么讲话,家里人一度怀疑他是个哑巴,甚至担心他长大了不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在文圣常的记忆中,从未见过祖父文希闵,更多的是从父辈的讲述中了解祖父的仁厚宽怀、振兴家业。对于祖母,他也只是有少许的印象。在文圣常成长、成才的道路上,父亲文古瑜、母亲文苗氏和伯父文古范无疑是他文化启蒙的引路人和启发者,文氏大家族倡导的“耕读传家”“诗书济世”“仁义礼智信”等思想使年幼的文圣常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令他自小就对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子女教育方面,文古瑜秉承其父文希闵的传统,时常叮嘱文圣常兄妹老
老实实做人、勤勤恳恳做事,要与人为善,兄弟姊妹之间要互相团结。从文圣常两三岁起,文古瑜就教他学习《三字经》《百家姓》,为他讲解其中的哲理故事,尽管有些故事听不懂,文圣常依然很认真地跟着父亲背诵、学习。
文圣常的母亲文苗氏贤惠善良、淳朴仁厚、勤俭持
家,虽然识字不多,但也积极鼓励子女读书学习、追求
上进。文圣常依然记得有时母亲给父亲写信,遇到不会写的字,就从《三字经》《百家姓》中找出相应的字来对一对,再写上去,文圣常也会在一旁帮着母亲出谋划策。
P13-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