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
  •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110.6 5.6折 198 全新

库存3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雷蒙德·利维,(美)斯图尔特?阿布隆,(德)霍斯特?凯歇勒

出版社世图出版公司

ISBN9787519291488

出版时间2022-11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198元

货号31594057

上书时间2024-12-26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利维博士是哈佛医学院精神病学临床助理教授,在马萨诸塞州立医院的精神科任教。利维博士创立了“父亲”项目,教父亲抚养健康孩子的关键技巧。2012年6月,因他在这个领域做出的卓越贡献,他被邀请前往白宫参加“变革先锋”父亲节会议。
阿布隆博士是哈佛医学院副教授,马萨诸塞州立医院精神病学儿童研究中心的创始人和主任,著有三本书。他是世界上最受欢迎的主题演讲者之一,曾做过SXSW、NATCON和TedX的演讲,在学术领域的世界顶级主题演讲者榜单中排名第五,用一种非常不同的方法来理解和解决具有挑战性的行为。
霍斯特是一名德国医生、精神分析学家、心理疗法研究员,也是柏林国际精神分析大学(IPU)的高级教授。他曾担任心理治疗研究协会主席、乌尔姆大学心身医学和心理治疗诊所的医学主任。他以提倡以经验为基础的精神分析研究而闻名,其关于精神分析疗法的教科书已经被翻译成十二种语言。

目录
引言(一) 1
引言(二) 11
第一部分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过程、结果和大脑
1 评论:短程和长程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研究——最新研究现状  19
2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功效  27
3 长程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疗效:首个元分析的证据和讨论  49
4 慕尼黑心理治疗研究:必须都有奖励吗?  75
5  赫尔辛基心理治疗研究:短程和长程心理治疗的有效性、充分性和适用性  99
6 抑郁的精神分析和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证据基础  127
7 焦虑障碍的循证心理动力学治疗:综述  155
8  移情焦点治疗和其他心理疗法治疗
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实验性证据的更新和概述  181
9  治疗后将发生什么:结构改变会是远期疗效的一个预测因子吗? 219
第二部分 心理治疗的神经生物学
10 评论:心理治疗的神经生物学——现状和未来的方向  241
11  心理动力学概念和治疗的神经模型:对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意义 249
12 即将到来的分子水平的抑郁障碍心理治疗?  283
13 心理治疗增加重性抑郁障碍患者大脑中血清素受体的数量  301
14  边缘型人格障碍中情绪、认知和依恋的神经因素及其临床含义  309
15 从神经生物学角度看边缘型人格障碍的心理治疗  331
16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基础:内隐的情绪性学习  347
17  心理治疗关系和 E.M.P.A.T.H.Y的神经生物学:生物标志在心理治疗中的作用  367
18  心理治疗和技术的衔接: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心理和神经机制研究 391
19 心理治疗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407
第三部分  理论、技术和过程
20 评论: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研究时代的到来  437
21  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研究中的过程和结果:需要一种较新的研究模式 447
22 治疗联盟研究在临床工作中的实际应用指南  467
23 PQS对心理治疗研究的贡献  493
24 依恋理论和研究:对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意义  519
25 三种性格类型中防御解释的准确性  541
26  移情工作何时在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中有用——实证研究综述  581
第四部分 个案研究
27 个案研究:德国样本案例 Amalia X  609
28 通则性和个别性研究方法结合用于个案研究  631
29  采用 PQS对一次精神分析的剖析:Amalia X,第 152 次治疗  661
30 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中十种不同的结果测量工具  685
31 实证信息充分的人格障碍临床访谈  717
32  《人格组织的结构化访谈》(STIPO):一种评估人格病理严重程度和变化的工具  741
第五部分 附录
PQS编码手册  769
CPQ编码手册  795
手册化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简介  819
手册化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清单  825

内容摘要
本书是由一组临床研究人员给出的关于心理动力学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研究心理动力学心理疗法的需求显著增加。本书证明了使用心理动力学方法治疗心理问题的效果,给出了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关于使用特定心理疗法治疗特定心理疾病的效果的讨论。在过去的50年里,心理治疗领域出现了多种治疗方法。本书用大量证据有力地支持了个性化医疗的观点,为支持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作为一种治疗范式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是一本颇具开创性的著作。任何对精神分析治疗的科学知识感兴趣的人都能从阅读本书中获益。更重要的是,精神分析治疗师在读完这本书后,会学到一些能够提高治疗有效性的实用知识。

精彩内容
曾奇峰|精神分析本质上是关于爱的学问,循证的方向会使我们爱得更加清醒、踏实循证医学的定义是,谨慎、精确和明智地应用最好的研究结果,来确定对患者的治疗措施。传统医学那种以个人经验、偏好甚至想象为基础的治疗导向,已经既不能让患者,也不能让医者自己信任和满意了。我们在情感上依然并将永远热爱历史上那些伟大的医学先行者们,但在对疾病的认知和疗效上,他们已是我们登临绝顶之后看到的众山,而且我们相信,这样的超越,也是他们对我们的殷殷希望。在跟先辈的关系中,情感和认知的分离,是人类进步的必要先决条件。
我们现在知道了很多。其中更重要的是,我们知道需要去证明我们知道的是否正确,以及知道我们还有什么不知道。对于医学(包括心理治疗),尤其必须有铁一般的证据告诉我们:是什么、以什么方式、导致了什么效果。
精神分析诞生120年,早已开始从传统到循证的过渡,这本书就是其与时俱进的浓缩证据。精神分析师们殚精竭虑的实验设计、一丝不苟的执行过程和对结果的精妙解读,让人有立于磐石之上的稳定感,还能享受智力运用到极致的美感。更加迷人的是,精神分析师们在做分析的同时,能够分裂出另一个自我,冷峻地审视分析性自我的一言一行,这本身就是健康人格能够呈现的最壮美的风景。
精神分析或所有心理治疗的疗效没有实证研究支持的说法,已经沦为谣传。另外一个谣传是,精神分析已经过时了。过时的反义词是流行,它们多半是用来描述某一事物的风格的,所以这一说法本身,就有语言逻辑上的谬误。而科学,只能说对与错,与时间没有关系。
一个立即出现的疑问是,科学实证会有尽头吗?20世纪初,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满怀豪情地说,对于未知事物,“我们必须知道,我们必将知道”(Wirmüssenwissen,wirwerdenwissen)。但是很快,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横空出世,以无可辩驳的数学语言证明,即便在严谨如数学的领域里,也必然有一些东西是不可以被证明的。而在物理学领域,单电子双缝衍射实验和量子纠缠鬼魅般的超距作用这两朵“新乌云”,高亮度地标注了人类认知到目前为止的边界。
那么在心理学领域呢?意识的本质,是心理学乃至整个宇宙最复杂的问题,没有之一。我们不知道意识是宇宙进化的产物还是目的,也不知道意识之外更有何物,甚至不知道,宇宙本身是否是一个巨大的意识体。
需要知道的还很多,所以不可知论会在每一个清晨突袭我们的大脑,逼迫我们提前放弃。为了避免文明进程的停止以及求知欲的无处安放,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原则或信念:在探索之路上,除非我们遇到了造物主以实物或象征的方式立下的界碑,上写“人类到此止步”,否则我们永远都要继续去知道、去证明。
人生还有一些东西,是我们不愿意知道的,比如爱。享受爱已经是人生的全部,我们要做的仅仅是沉溺其中。精神分析本质上是一门关于爱的学问,循证的方向会使我们爱得更加清醒、踏实,而不会也不可以打扰爱的完整与神圣。
曾奇峰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心理工作室创始人中德心理医院创始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精神分析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书摘二】译者序|把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置于科学研究范式的审视之下,依然有效!
去年年初,接到好友和同道曾奇峰先生的邀请,问我是否可以“亲自参与”一本书的翻译,同时他还补充了一句:“你可以先看看原著,然后再决定。”说实话,当时是不想接这个活的,因为那时手中正有许多工作需要完成。无奈奇峰已把话说到这个份儿上,且我的好奇心也油然而生:什么样的书还指定不能由其他人代为翻译?我当天就收到了原著的电子版。当看到书名以及浏览了这本书的前言和目录后,我即刻做了决定——放下手中的其他工作,优先完成翻译的任务。我之所以有这样的反应,乃是我意识到这本书太为我们所需且意义非凡!
大量的临床实践告诉我们,精神分析是科学的。但是,诚如EricKandel所言,虽然“分析是心灵最精细、最微妙的观察......但是分析不是实证性的,我们需要独立的证据来证明两点——它是否有效(在什么情况下和对谁而言有效),如果有效,它是如何工作的,也就是说,它在大脑中会产生什么样的改变?”记得早在20年前,我作为我所在医院临床心理科的负责人申报省级重点学科时,当有评审专家提出“怎么证明心理治疗有效”以及“现代科学的手段是否能证明早在100年前由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是科学的”这样的质疑时,我却无法给出让我自己感到满意的回答。
当然,目前国内已有很多研究证明心理治疗有效。但这些研究多是认知行为治疗、家庭治疗或是其他流派取向的研究,而甚少有精神分析取向的相关研究。不是说其他心理治疗流派的研究不重要,我本人最初学习的也是认知行为治疗,但在2004年于杭州举办的中德心理治疗培训班上,我因工作的需要,被安排在精神分析组做翻译,正是这个偶然的机会,让我相对系统地接触了精神分析,并由此认识到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和难以取代的临床优势,也暗下决心做一个合格的精神分析治疗师。但是,精神分析治疗有效,这个被所有精神分析治疗师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却因没有足够的甚至是像样的符合“询证医学”标准的研究,而被世人广为诟病,甚至被误认为是“伪科学”。大家想想,这该是多么悲哀的事!
而今,这个问题解决了!答案就在我们即将展卷的书中。RaymondA.Levy、J.StuartAblon以及HorstK?chele编著的这本关于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疗效研究的专著,向我们介绍了几乎是当今世界上最为重要的关于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疗效研究的研究成果,以及所得出的一系列非常重要且令人鼓舞的结论,诸如:“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疗效与其他被认定为有临床经验支持的疗法(包括认知行为治疗)所报告的疗效相同”;“有证据表明,接受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患者能维持治疗收益。此外,有证据表明,在治疗结束后,这些获益还会继续增加”;“研究表明,长程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在相当大的范围内具有强大而显著的疗效,且较之低频的或短程的心理治疗更为有效且更为优质”;“认知行为治疗和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对于焦虑障碍治疗的区别可能在于,那些接受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患者在治疗终止后仍将继续从治疗中获益,而那些接受认知行为治疗的患者可能在治疗的初始阶段就体验到症状的迅速减轻,但在终止治疗后,他们的获益可能会减少”。我相信这些研究结果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精神分析的质疑,并能极大地鼓舞精神分析治疗的从业者。
本书的意义绝不仅限于证实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疗有效,读者还会从中学习到很多精神分析的理论和治疗的实际操作,也会从中掌握或了解有关精神分析研究的最新进展、研究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以及今后的发展趋势,并从中学到独具特色的精神分析的研究设计、方法、工具等,因此,这是一本无论对临床工作者还是对科学研究者来说都大有裨益的重要参考书。
由于本书涉及上述种种问题,也决定了本书的翻译难度,对译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感到幸运的是,翻译团队都是曾奇峰先生逐个挑选出来的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较好外语水平的人,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十分敬业,常常为一些专业术语以及特殊的句子的翻译反复讨论、争执不休,直至达成共识为止。当然作为全书的审校者和最后把关者,曾奇峰先生是付出最多的人。我不能说我们的翻译就是最好的,但是我可以说,我们是把自己最高的水平用在了翻译上,并相信读者能从中获益。
最后我要衷心感谢原著作者们的伟大贡献,因为没有他们的艰辛努力和智慧,就不可能有今天大家手中的这本书。
李晓驷安徽省精神卫生防治中心临床心理学主任医师【书摘三】罗伯特·瓦尔丁格|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有效且疗效显著,Q.E.D.本书有助于终结一个危险的谣传。这个谣传就是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没有效果,或者委婉地说,没有办法证明该疗法在治疗心理障碍中的功效。这个看法的危害在于,在当前有关哪些心理健康服务形式的疗效是有循证支持、应该得到推广的争论中,这一作用强大的疗法有可能被边缘化,甚至被束之高阁。一旦如此,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将不能得到很好的推广,那些需要该治疗的心理障碍人群将陷入求助不便的境地。尽管许多人的心理障碍只有经过相当长时间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后,才能得到改善,但保险公司、政府机构和制药行业仍致力于时间短、适合非连续性使用的心理健康手段,把重点放在了快速解决方向上。今天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为下面这些正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的人群提供了疗愈希望:恐怖症患者、既往创伤挥之不去者、在不幸福婚姻的泥潭里重蹈覆辙无法脱离者、急于结束无法忍受的抑郁的绝望者。正是心理动力学这一疗法,常常在其他一切治疗失败后,成为唯一能够帮助患者获得“解救”的心理治疗手段。
由Levy医学博士、Ablon医学博士和K?chele医学博士编著的这本书,优雅、漂亮地向读者展示了这一临床事实背后的科学基础。 本书名为《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循证实践和基于实践的证据》,涉猎广泛,内容丰富、精炼,为读者带来了该领域最新的研究进展,同时为今后数十年要开展的实证研究拟定了议题。该书各章由业界全球领军人物撰写,概述了现阶段我们对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工作原理和该疗法适用人群的理解和把握;专家们还就在进行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时,研究患者行为反应和神经反应的尖端技术和方法进行了预估。这些最先进的研究技术和方法有望使我们对动力学疗法是如何产生更好疗效的,获得耳目一新的认识。
全书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里第2章和第3章是两篇重要的有关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循证基础的文献综述。Shedler撰写的第2章,最早发表在《美国心理学家》杂志上,对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不是一种循证治疗的观点所出现的各种意见及已有的研究进行了严格的总结和评述;由Rabung和Leichsenring撰写的第3章,是作者于2008年在《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文章经过重大更新后的力作,对原文提及的相关研究工作给予了严格的跟踪检验,扩展了原本已经十分有力的元分析。对这些研究课题的探讨,最早出现在声誉卓著的医学和心理学核心期刊上,这一事实本身反映出,具有疗效证据支撑的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获得了越来越广泛的认可。
有关治疗的一个基本问题就是: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是否有效。本书各章提供了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对于抑郁、焦虑等高发病率心理障碍和高危的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疗效证据。与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仅仅适合用于“疑病症”这个成见相去甚远的是,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在应对我们这个时代最急迫的心理健康困扰时,其疗效得到了大量证据的支持。本书还提供了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能够让患者获得减少心理障碍复发的某种持久性改变的文献证据。
当前,新技术让我们能够研究探讨的问题,是人们在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刚刚诞生、还处于臆想阶段时做梦都不会想到的。针对神经系统成像、脑化学和认知科学领域的研究和工具的应用概况,本书第二部分作者们的讨论,思路清晰、内容广博、深入浅出、给人启迪;这些研究新工具的出现将进一步加深我们对人类心智(humanmind)如何处理思想和情感的理解,无论是适应良好心理健康者的大脑反应,还是不良适应者的大脑反应。尽管还处在早期阶段,社会神经科学已经开始使我们对诸如无意识(unconscious)和移情等心理动力学理论的核心概念的研究有了新的启迪之光。而且,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介入,促使这些高新技术在研究诸如共情和依恋等概念时获得了创新性的应用。
该领域最让人感兴趣的问题不再是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是否有效,而是它的疗效发生机制。对带来治疗变化的疗效机制或“活性成分”的探索,使研究者找到了好几个具有创新性的研究方法,并硕果累累。过程研究曾经被个案研究所独享,在采用了过去25年以来成为研究型谈话(researchconversation)治疗技术中组成部分的精细方法后,现在已经可以用在大批量患者及其治疗实践中。在这一部分,Smith-Hansen及其同事总结了这方面的工作并描绘了今后研究的新途径。该部分其他各章则聚焦于移情、依恋、治疗同盟和防御在促使治疗方法改进上所发挥的独特作用。
Luyten等撰写了激动人心的一章,使读者不得不对研究心理治疗的根基产生怀疑。作者指出,此前心理治疗临床研究的许多假设,都是从药物临床试验借来的,但这些假设或前提并没有能够恰当地应对只有谈话治疗技术才会存在的特殊问题。作者呼吁找出一种新的研究范式,一种在社会关系(relatedness)和自我定义(self-de?nition)之间可以兼容的辩证式研究模式,作者认为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个体发展的核心。
编者十分明智地把本书第四部分献给了个案研究。很明确的是,当今实验研究方法,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个案研究对治疗理解的局限性。的确如此,比如“精神分裂素质妈妈”(schizophrenogenicmother),这类概念来自个案研究,在治疗中使用之前,一直没有经过严格的实验研究。在临床心理学发展史上这类不如意的情形,让众多治疗师舍弃了个案研究。然而,这种极端的做法与把孩子连同洗澡脏水泼出去如出一辙。许多最终被实证研究证明的、最具创造性和创新性的理论和假设,都是在咨询室里治疗师和单个患者的接触中诞生的,这是不争的事实。Levy、Ablon和K?chele编著的此书,将论述个案研究的创新性方法的文章选入,以此表明,这种催生新知识的研究模式,仍然将是心理治疗研究里一个合理而关键的组成部分。
最后,本书第五部分专门论述评估工具,介绍了最先进的、对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发生的改变进行评估的方法和手段。在我们不断努力去充实各式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证据库时,这些测量工具发挥着关键作用。而且,这些工具让我们有能力去质疑自己的成见,质疑我们对疗法里发生的治疗改变的认知成见,让我们有能力去探究产生这类变化的原因。展望未来,我们在对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疗效的研究中所取得的成果将有助于理解,无论何种治疗,不管是移情解释还是对无功能的自动想法的替换,或是百忧解,不同的活性成分(疗效因子)发挥同样治疗作用的疗效机制是如何产生的。正是在这个环节,诸如动态系统理论(混沌理论)的框架有可能帮助我们理解疾病和适应不良行为,并将它们看成“吸引子状态”(attractorstates),通过任何一种干预治疗都能将“吸引子状态”打断并予以重构。
毫无疑问,我们会欢迎这一天的到来:我们不再需要用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的成功案例,来证明它的有效性。我们也会欢迎这样一个时刻:科学家、治疗师和政策制定者们,再也不需要被告知和被提醒,这一作用强大的心理治疗形式是有实证证据支持的。同时,像本书这样的书籍,将成为学生、治疗师和研究人员的无价宝藏。
RobertJ.Waldinger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副教授马萨诸塞州立医院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和研究中心主任马萨诸塞州立医院成人发展研究室主任【书摘四】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研究:过程、结果和大脑这是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实证研究的第二本书,它是一个国际小组持久努力的成果。这个国际小组由专注临床的研究者组成,致力于研究现代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减轻患者痛苦的方法。本书遵循这类书籍长期以来的传统,为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1-7]在实证功效和临床疗效方面提供了证据。本书有几个章节反映了目前欧洲正在进行的研究。我们衷心感谢HorstK?chele,正是由于他的帮助,我们才把很多在美国已耽搁很久的内容纳入了本书。
在对书中各章节进行综述之前,重要的是,要注意到心理治疗研究的文化仍然存在争议,充斥着科学的和政治的张力。争议反映了不同意见,研究应该设计什么内容,才会使研究结果能够被主流科学所承认。在强调“基于脑功能实证研究”干预的时代,围绕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是否该占一席之地的争论还悬而未决。
研究界仍然有人认为,只有随机对照试验才能代表治疗功效测试的正统性。在过去的十年中,对随机对照试验作为设计首选的看重,催生了许多手册化治疗,它们可以在短期治疗试验中进行测试。最糟的时候,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缩窄了对那些应被视为实证支持的、试验验证的或基于证据的治疗的定义。许多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强烈反对这种单一观点。其中,Wachtel[8]指出:“这些标准带有明显的偏见,一套构成一种思想性测验的标准,远远超过了坚持科学方法的真正要求……问题并不在于各种各样的课题小组,他们在倡导这些变化不定的标签和固定不变的标准,试图将科学规程强加给一个不情愿的、反对科学至上的从业者团体;而是在于这些课题小组所倡导的东西并没有充分尊重科学规范。”我们此前的那本书和现在的这本书都是见证,表明考虑多种方法和研究设计以便为临床医生做出治疗决策提供信息的重要性。随机对照试验和自然主义设计都有缺陷,但二者都对丰富“什么对谁有效”的文献和知识库做出了重要贡献。
也许心理治疗研究人员一直在较劲的最重要的问题并不是“什么对谁有效”,而是给定的治疗为什么有效和怎样有效。心理治疗过程研究仍是我们的主要兴趣,并且近来成为许多心理动力学研究的重点。以客观评估者判定的方式,检验一个治疗时长内实际发生事情的细节,并将这些过程与结果联系起来,这最有希望打开我们称之为心理治疗的这种非常有效的干预的奥秘。历经数十年勤奋的过程研究,治疗关系的重要性已经突显出来,成为成功治疗的主要过程指标和预测因子[5,9,10](参见本书第21,23,24章)。但是,研究人员和临床医生仍在较劲,力图搞清楚,在所有治疗中的显著变量,对于导致心理治疗中的变化来说,是否是公因子。正如本书所证明的那样,作为研究人员,我们继续我们的研究,以寻找治疗中的治疗功能,寻找导致变化的有效成分。
现在,许多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都认同,未来研究的重点应该是分头研究有效心理治疗的原则和干预措施[8,11-13]。我们希望心理动力学心理治疗和一般意义上的心理治疗的研究,将继续远离对单一思想流派的严格遵守,转而支持旨在测定导致持续变化的治疗过程的研究[14]。在Smith-Hansen等人所写的本书关于过程研究的第23章中,我们对未来的研究提出了几点建议,借鉴了Kazdin[13]的观点和Luyten关于精神分析性心理治疗的时代即将到来的评述,形成了本书关于理论、技术和过程的章节。为了推动该领域向前发展,试图开发将导致可证明患者有所变化的治疗过程的干预措施,我们建议:1.在个案和小组层面的研究中,检验手册化治疗和自然治疗中的治疗过程。
2.以理论为指导,并测试理论上最有效的问题。
3.在治疗期间加入更频繁的测量,目的是检验随着时间的变化情况(例如先有什么变化,接下来有什么变化),并延长随访期,以了解治疗结束之后所发生
的变化。
4.检验在个体学习中多种可能的中介因素和心理机制的作用。
5.开发可以反映关系和技术因素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模型。
6.使用经过验证的统计模型,以此作为检查与起因有关问题的替代方法。
7.检验治疗师和患者之间的双向影响,与一种认为治疗师对患者施加单向影响的过时观念形成对照。
8.开发一些范式,用以研究治疗师对患者现有特征及面谈中瞬时变化的反应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