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红楼梦诗学研究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红楼梦诗学研究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24.4 4.2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丹丹|责编:沙嘉蕊

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

ISBN9787569941944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1275753

上书时间2024-10-22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红楼梦》被比拟为百科全书,蕴藏着无与伦比的历史性与具体性相统一的意义内涵,可以被阐释的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变换着、丰富着、展开着。李丹丹从文化诗学的角度阐释《红楼梦》的内容,写成了三四十万字的博士论文,当时在答辩会上赢得了评委一致的好评。本书则是从性别诗学的角度,是更具体对《红楼梦》富有奥义内涵的展开。

 

《红楼梦》中的语句如“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群芳髓(碎)”,“使闺阁昭传”“脂粉英雄”“金紫万千”,再如“女清男浊”等等,都明确无误地把同情和赞美指向了女性,这在封建意识形态特别是儒家伦理背景下显得有些离经叛道或叛逆。曹雪芹的崇女意识和女儿意识是怎样形成的,这里似乎不必作历史的考察,仅就《红楼梦》艺术画卷展开的发生性而言,其因果关系不言而喻。女儿个个灵秀纯洁、才华出众,男儿则个个相形见绌。前者保持着自然淳朴,后者则受了世风沾染。性别差异,是客观存在,而见出高低,则取决于评价者的认知立场。男与女,都是自然之子,就生命哲学而言是平等的、不能分离的。但是人类历史的发展却偏偏赋予性别不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社会性和文化性,中国的传统儒家将天平倾向于男性或男权,使得女性在从属的地位上,个性、自我、生存、婚姻变成了被决定的。《红楼梦》中林黛玉、薛宝钗、史湘云婚姻不能自主,迎春、探春也是如此;甚至袭人、晴雯、鸳鸯、司琪、芳官等人身都是不自由的,遑论有什么幸福人生可言。《红楼梦》展现了女性的悲剧,特别是她们被侮辱被损害的经历,在描绘她们混灭的同时也充分显示了她们的价值,这使得《红楼梦》具有无可置疑的向既有价值观挑战的意味。

 

李丹丹没有停留在这一步提出问题。她把《红楼梦》看成是更加具有生活“自在性”的艺术呈现,拒绝先入之见,客观地看待两性分野,承认自然选择是文化选择的基础,更进一步地从文化学意义上分析性别的历史赋予。话题包括建筑设计、房屋分配、摆设与布景等,女儿诗国,女性理家等等,也探讨了礼与情的关系、情与欲的关系,宝玉在性别上的偏至选择等。尤其是后一个方面,更见其眼界开阔,方法论大胆,跳出了以情抗礼、崇情贬欲的思维套路或窠臼,对宝玉的性别过犹不及、矫枉过正的偏至选择,也给与了一定的针砭。

 

由于作者将艺术描写放在新的关系中审视,因此许多人物关系、情节关系、矛盾发展可以获得新的理解。比如把裙钗之家看成是女娲补天的现实投影,比如作家不仅关注到了礼的困境也看到了情的困境(不像以前那样仅只是看到礼与情的矛盾)、大观园怎样从女儿乐园变成了货利庄园,这种新颖的展现和对文本的新透视,显然带有更为客观冷静分析的特点,让人们从过热的批判锋芒中、非此即彼的二元论中摆脱出来,重新理解小说的质地和文气文脉,具体到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上,从而有了新的认识。

 

《红楼梦》的思想性和认识价值,要想取得进一步的提高并不容易。李丹丹的这个努力,实现对文本的更深认识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这当然得力于她的勤于积累和善于思考。为此,她大量地浏览、研读了中外研究著作,站在了思想的前沿,并没有去重复老话题、纠缠旧难题。既然是新话题、新视野、新问题,因此也需要耐心去体会、琢磨其内在的根据和她的分析。相信如此,你一定会有新收获。

 

 孙伟科2021年5月于北京



 
 
 
 

商品简介

作为一部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全息影像的《红楼梦》,小说文本不仅提供了丰富地社会文化、历史讯息符码,同时也暗藏着大量地性别规则信息,比如对性别符号的调用,对性别展示方式的复杂呈现以及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延宕等,不仅是考察曹雪芹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而且也是清理这一系列性别暗示背后文化权力之争的重要途径。本书将从性别身份的视角来考察曹雪芹如何调用各种性别配置和符号来安排和展示清代的性别规则以及隐藏在性别使用背后的其他文化寓意。本书认为,在《红楼梦》中,性别不是一种区分生物性男女的简单范畴,而是作为一种文化想象的符号,一种展示性别特权的方式,一种“纯洁”美学的修辞,一种对伦理秩序的颠覆力量,以及一种对明清“情欲”叙事传统的承接方式而存在。



作者简介

    李丹丹,洛阳师范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从事《红楼梦》及新媒体传播的教学科研工作,2018年以来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5篇,在《红楼梦学刊》等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二十篇。主持两项省厅级项目。



目录
绪论  方法与背景
  一、《红楼梦》性别问题的提出
  二、性别诗学的研究方法
  三、历史语境中的女性话语
第一章  性别·美学·修辞
  《红楼梦》安排与展示清代性别的方式
  一、性别空间的流动:从闺房到大观园
  (一)性别得体原则与空间的伦理观念
  (二)从闺房到花园:性别空间的新开辟
  (三)乐境的建造与女儿生命情性的张扬
  二、有“个性”的领地——建筑样式、房屋分配、摆设与布景
  (一)对性别空间单一身份的僭越:潇湘馆与林黛玉
  (二)“去性别”化或阻拒性:蘅芜苑与薛宝钗
  三、用“纯洁”的艺术进行性别区分
  (一)诗/文与道德模式建构的话语权
  (二)女性领地的命名——获得“诗词”占有权
  (三)来自“诗”的救赎——香菱学诗的意义
  四、性别领地的被侵犯:当大观园“入画”时
第二章  性别·情礼·秩序
  大观园对情礼秩序的演绎
  一、贾府秩序的建构——礼法的悖论性与情/理的流转
  (一)礼法对贵族世家阶级地位的建构作用
  (二)伦理秩序在家庭日常内部的有序展演
  (三)礼的双重性与《红楼梦》的难题
  二、皇权与省亲别墅——大观园的多重面孔
  (一)大观园的政治结构与秩序
  (二)皇家行宫与女儿乐园的相互流转
  三、母权与女儿乐园——女性领地的礼法秩序
  (一)母亲-妇人-女儿的内在结构
  (二)大观园日常运作的基础法则
  (三)婆子-小丫头-丫头-主子的等级制度
  (四)礼法秩序的必要与情礼兼备的尝试
第三章  权力流动与性别倒置
  裙钗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一、中国妇女解放史的隐蔽脉络:探春可能“出走”吗?
  (一)鲁迅的问题:娜拉走后怎样?
  (二)曹雪芹的问题:探春定要出走吗?
  (三)脂粉英雄的道场:贾探春的启示
  二、末世:女娲补天与裙钗治家的同构关系
  三、疾病:秦可卿、王熙凤的齐家症候
  四、从女儿乐园到经济田庄一大观园性质的改变与探春的改革
  (一)从闺阁千金到理家人的身份转换
  (二)从审美价值到经济利息的视角改变
  五、女儿齐家与治国、补天的隐喻
第四章  性别·欲望·叙事
  《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与从“欲”到“情”的动态演变
  一、从《金瓶梅》到才子佳人小说——明末清初小说从欲到情的主题转换
  (一)欲望书写的双重悖论:《金瓶梅》及艳情小说的难题
  (二)“以礼和情”:才子佳人小说对情、欲的平衡策略
  (三)位于情、欲张力场中的《红楼梦》
  二、从《风月宝鉴》到《红楼梦》——去欲化的表现策略与书写困境
  三、救赎与毁灭——对情之二重性力量的再思考
  (一)情作为救赎作用的尝试
  (二)情的吊诡能力:作为毁灭力量的情
  四、礼、欲夹攻中的情的双重困境
  五、“礼”的重建与困境的解决
第五章  “女儿”
  能否成为文化危机的救赎?
  一、“女性气质”作为形而上(道德纯洁、政治干净)的象征
  (一)“香草美人”的隐喻系统与女性的道德纯净
  (二)才子佳人小说对“女性气质”的占有性使用
  二、宝玉的女儿崇拜与对女性生命形态的限缩
  三、宝玉偏执的人生视角与对女儿气质的偏执选择
  四、终将长大的“女儿”与终将逝去的“诗情”
结语性别跨界与中国性别秩序的超稳定结构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一部蕴含着中国历史文化全息影像的《红楼梦》,其文本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社会文化、历史讯息符码,同时也暗藏着大量的性别规则信息:比如对性别符号的调用、对性别展示方式的复杂
呈现以及对性别角色的认同延宕等,不仅是考察曹雪芹性别身份认同的重要途径,而且是厘清这一系列性别暗示背后文化权力之争的重要
途径。本书将从性别身份的视角,考察曹雪芹如何调用各种性别配置和符号,以安排和展示清代的性别规则以及隐藏在性别使用背后的其他文化寓意。
在《红楼梦》中,性别不仅仅是一种区分生物性男女的简单范畴,而且是一种文化想象的符号、一种展示性别特权的方式、一种“纯洁”美学的修辞、一种对伦理秩序的颠覆力量,以及一
种对明清“情欲”叙事传统的承接方式。本书将从这几个方面廓清《红楼梦》对性别话语以及性别认同的复杂呈现。一方面从叙事学方面展示微妙的性别配置如何成为作者型塑小说文本结构、主题内容和情欲复杂的诸多技
巧之一,另一方面也考察小说中所用的多重性别符码同意识形态特权、文化规范以及伦理秩序的建构/颠覆之间的复杂关联。

主编推荐
本书有几点创新,:方法论的更新。本书采用性别诗学的研究模式,力图在方法论上纠正以往性别研究的偏执之处:本课题采用的性别诗学旨在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模式,以社会分析范畴取代生理决定论,将超越传统性别内涵,打破传统女性主义批评的二元对立思维,重绘十八世纪中国深层性别结构的文化图景。第二:新的研究视点的凸显。新的性别诗学理念将实现对明清小说传统性别研究的突破:其一,男子气和女子气并非天生,不仅受到现实物质关系的规约和影响,同时也是一整套文化操演的结果。其二,新的研究视点将证明明清时期不是一个女性单方面遭受压抑的时代,两性之间在各个领域中呈现出彼此竞争的态势,比如在女性权力很弱的政治领域中, 女性也间接甚至是某种程度上介入和参与了男性组成的历史。本书适合古代文学尤其是红学研究者及爱好者。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