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木楼人家/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木楼人家/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

全新正版 极速发货

35.2 4.5折 7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潘年英|总主编:叶舒宪

出版社陕西师大

ISBN9787569509243

出版时间2019-07

装帧平装

开本其他

定价78元

货号30746617

上书时间2024-10-22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前言

 

自 序

 

我要把故乡的歌儿唱

 

 

 

黔东南一带的山区,常常可见一些古朴而美丽的村子。这些村子依山傍水,风景宜人。自古以来,村民搭木楼而居,依托于一方田土,自耕自食,自给自足,过着一种宁静淡泊的生活。

 

我的故乡老家,便是这些古老村子中的一个。它的名字叫盘村,位于黔东南天柱、剑河两县的交界处。那一带山高谷深,森林密布,山环水绕,溪流纵横,为清水江上游源流之一。

 

因为水长路远,交通不便(我的故乡盘村至今未通公路),历史上,这一带山区便自然成了一些少数民族逃难避灾、谋求生存的地方。我的故乡盘村便全系侗族,正是一处所谓的“苗村侗寨”。

 

由于缺乏文字记载,我们已经很难了解到祖先迁居此地的确切年代了,但据碑文考证和口头传说,我们村从*代祖先于此定居,至今不过繁衍了十八九代人。这就是说,我们村全部的历史不过四百来年。

 

四百年前,我们的祖先在哪里生活?因何迁居至此?如今我们已不得而知。

 

但是,四百年来,他们的生活确是可以追溯和回想的。记得小时候我跟父亲上山劳动,为了缓解劳动的疲乏,父亲总要滔滔不绝地给我讲述许多故乡过往的人和事,我由此而知悉了一些祖先生活的历史。虽然这历史肯定是残缺而不完整的,但总还是能够了解到一个大概吧。

 

如今我是愈来愈感觉到历史对人的重要了。据说近年学界有所谓“近距离研究”与“远距离研究”之争。我读书不多,外语又不好(不能直接读原著),故而对这种争论不甚了然。但我想不管是怎样的研究,其实我们都是为着现在和未来而寻找历史。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这事实由我们评说,由我们认知,而成为我们的经验,而丰富着我们的智慧。是不是?

 

但我发现,人类对历史其实是很健忘的,所以历史才总是惊人的相似。在不久前的一次学术讲座中,我给大学生讲到鲁迅,讲到中国自一八四〇年以来的历史。我发现,当今的大学生们对历史是非常陌生的。他们甚至不太清楚一八四〇年中国和世界发生了什么!一九一一年和一九一九年又发生了什么!

 

大学生尚且如此,一般百姓可想而知。

 

大至国家,小到个人,我发觉人类对历史有先天的遗忘症。

 

“我们从何而来?向何而去?”

 

我认为高更的这句名言应该成为一切知识与学术的起点和终点。

 

我决心重新关注人类*基本的历史。

 

由于精力有限,能力也有限,我不想去做那些虚无缥缈的学问了,而只想做一点具体而又相对有点把握的事情。俗言一滴水映现大千世界,依据这个法则我开始研究我们盘村的历史。我想通过一个村庄而进入世界,这想法不知道是否幼稚了些。

 

多少年来,我一直想为我的故乡盘村写一部村史,然而总是不能够,原因就是我虽知其大概,却到底缺少对诸多细节的了解,这就使我很难下笔了。或者说,直到要下笔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对于自以为熟悉的东西所知甚少。

 

然而,更悲惨和无奈的是,历史有时是与人俱亡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历史的认识会出现集体性和民族性的空白,就像恐龙在地球上的消失,由于事情发生得太突然,同时由于缺乏记载,如今对于其消失的真正原因,我们永远只能是猜测了。

 

有好几回,我下了决心,要回老家去拜访一些老人,想重新搜集一些写作的素材,但令我伤感的是,许多知悉村史的老人都已过世了,包括我的父亲。当年我听父亲讲村史,还嫌他是一种唠叨,如今想听也无从听到了。

 

今日盘村年轻的一代,不仅对盘村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对上一代人的生活也了解不多了。这一方面使我深感悲哀,同时更坚定了我要为故乡盘村写一点文字的决心。

 

从一九九〇年开始,我便着手对盘村生活的记录和写作工作。《伤心篱笆》便是*阶段的记录成果,写作时间在一九九〇年至一九九四年之间。一九九五年至一九九六年我因有其他课题研究和写作任务,暂时中断了对盘村的观察和记录。一九九七年至一九九九年我又因工作调动,关于盘村的写作计划也被长时间搁浅。直到二〇〇〇年,当我稍稍安定之后,便立即继续投入我的写作,写出了两本书。一本是《故乡信札》,这是感受性的,写我对故乡盘村社会、经济和文化变迁的心理感觉;另一本则是《木楼人家》,这就颇类似于民族志了,写盘村过去的生活和风俗。当然无论是《故乡信札》还是《木楼人家》,我都不想写得太刻板,在这里,我想在写作方法上做一点探索和创新,就是尽力做到人类学与文学的有机结合,我的思想是人类学的,但我的文字表达却是文学的。

 

在这几本书中,我写了什么?我写了一种文化,一种少数的、边缘的文化,它像一朵野花,在人类的时间长河中,寂寞地生长、开花,而后凋谢。在写作过程中我的头脑里始终回荡着这样一种声音:生活在当今世界的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到生物多样性对人类良好生存环境建设的不可缺少,却很少有人看到文化多样性对人类社会也同等重要。

 

这样的写作,有意义吗?

 

我不知道。但如果假以时日,我还将继续为故乡而写作。我还将写一本《盘江年谱》,再写一本《音乐天堂》。只是不知道这两本书,我要到什么时候才能写出来。

 

 

 

 

 

 
 
 
 

商品简介

 

 丛书简介:

 

 “中国文学人类学原创书系”为中国文学人类学学科创立与发展40年来的集大成之作,不仅对国外相关学科的研究理论与方法进行系统梳理、整合与阐释,更结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语境,做出极富新意的解读与创新。本书系第二辑共19种,精选本学科各领域名家、大家的代表作和新作,呈现较为完整的学科阵容和作品方阵。在此基础上,建立文学人类学图书资料体系、教学科研资源数据库,推进当代中国人文学术研究的新发展。

 

本书简介: 

 

 本书是作者书写故乡盘村的民族志,详细描述盘村人从正月到十二月的农事活动及日常生活,展现西南山区侗族聚落的原生态生活与民俗景象。作为一个人类学考察样本,作者在写作中把人类学与文学有机结合,既保留对当地人、当地文化的客观描写,又脱离单纯的理性民族志记述,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

 

作者简介
潘年英,侗族,1963年生,祖籍贵州天柱,现居湘潭,系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主要教授文学和人类学,业余爱好摄影和写作。有著作30余种出版,亦有作品被译成法文和英文在境外发表。代表作品有《木楼人家》、《故乡信札》、《伤心篱笆》、《扶贫手记》、《在田野中自觉》、《黔东南山寨的原始图像》等。

目录
正月
正月栽花正月正,百草换叶不换根。
百草换叶由它换,劝郎莫换姣一人。
二月
二月栽花二月间,一对燕子飞门前。
燕子门前说细话,恩恩爱爱年复年。
三月
三月栽花三月三,书要读来花耍攀。
哥读诗书明事理,攀花只为少年玩。
四  月
四月栽花四月八,口含凉水润菜花。
细心料理花才大,花树成林人成家。
五月
五月栽花过端阳,新打龙船下长江。
姣是船头郎船尾,船头船尾笑昂昂。
六月
六月栽花六月六,一边栽来一边愁。
又愁天干不下雨,又愁结伴不登头。
七月
七月栽花月半间,路头烧香敬神仙。
郎是神仙姣是鬼,神仙也怕鬼来缠。
八月
八月栽花过中秋,同去江边望月出。
月圆月缺年年有,俩我结伴不知何日才登头。
九月
九月栽花过重阳,重阳酿酒桂花香。
劝郎同饮桂花酒,俩我结伴久久长。
十月
十月栽花花不结,朝打白霜夜落雪。
好花莫让霜雪打,好伴莫送旁人得。
十一月
十一月栽花交了冬,劝哥莫去当门吹冷风。
劝哥莫去当门受冷气,冷气吹花花不红。
十二月 
十二月栽花得一年,家家红纸贴门前。
家家都过三十晚,剩下我俩不知何年何月何时才团圆。

内容摘要
 本书是作者书写故乡盘村的民族志,详细描述盘村人从正月到十二月的全部农事活动及日常生活,展现了两南山区侗族聚落的原生态生活与民俗景象。作为一个人类学考察样本,作者在写作中把人类学与文学有机结合,既保留对当地人、当地文化的客观描写,又脱离单纯的理性民族志记述,正如法国汉学家安妮·居里安所说:“潘年英的写作,显然具有一种边缘性质,其属于中国文化边界旁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

主编推荐

 本书作者以童年视角,对故乡盘村进行回忆性叙述,将每个月份作为一个章节,记录村中当月的农事活动、日常生活,展现西南山区侗族聚落的原生态生活与民俗景象。作为一个人类学考察样本,作者在写作中把人类学与文学有机结合,既保留对当地人、当地文化的客观描写,又脱离单纯的理性民族志记述,正如法国汉学家安妮·居里安所说的:“潘年英的写作,显然具有一种边缘性质,其属于中国文化边界旁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这种文学有其独到的魅力和价值。”


【内容简介】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