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简介
《中国美学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朱志荣为主编,王怀义为副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以研究中国美学为主,兼及心理美学、西方美学等著译的学术集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美学”“西方美学”“当代评论”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孔子生活美学推进中国意象美学的研究,《诗》与早期中国审美观念,唐代审美意象时空建构的佛禅心理,汉唐绘画语系中的“图真”观,叶秀山的美学思想,金雅人人生论美学思想,等等。
作者简介
朱志荣,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华美学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常务理事等。主要著作有《中国艺术哲学》《康德美学思想研究》《中国审美理论》《夏商周美学思想研究》等。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
王怀义,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文艺学美学理论和中国艺术史研究。
目录
【中国古典美学】
如何推进意象美学的研究 毛宣国
生活的还原与审美的升华:孔子生活美学发微 张明
《论语》中“游”的意蕴分析 邢研
论《诗经》对先秦审美观念的早期拓展与深化 陈丹
汉代经学视域中的文艺本源论 郭明浩
佛教“空性”“空观”思想与中国文艺“空灵”境界 黄意明
论唐代审美意象时空建构的佛禅心理 初娇娇
论王昌龄诗论中的诗境创构机制 郁薇薇
论王夫之“诗象其心”的诗学思想 陈娟
【艺术美学】
“制器尚象”:中国传统造物艺术之“象”思维谫论 ——以《考工记》为中心 孔德明
论汉唐绘画语系中的“图真”观及其哲学基础——兼释五代荆浩“图真”系统论 刚祥云
赵孟頫“古意”观念的视觉呈现与美学理想 曾思懿
“运墨而五色具”——论水墨画的墨色美学 申丽媛
守正创新:论《白蛇传·情》戏曲美学电影化实践的“融”与“破” 庞晓菲
【西方美学】
?sthetisch 指涉、情感与“判断的自由”——论康德鉴赏判断的“质” 梁伟
共通感在后现代是否可能——利奥塔论共通感 李 伟
【当代评论】
“哲思中的艺 术”——叶秀山美学思想初探 孟浩
自由意志在艺术中从主体“破圈”的征途——略论刘旭光教授的《艺术与真理》 章文颖
审美艺术人生的张力汇通与意趣熔融——金雅人生论美学思想述评 田瑞
内容摘要
《中国美学研究》由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主办,朱志荣为主编,王怀义为副主编。《中国美学研究》以研究中国美学为主,兼及心理美学、西方美学等著译的学术集刊,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美学研究》学术内容丰富,涉及美学史、美学理论、美学与现实生活及人生等各大研究领域,包含中国美学、西方美学、审美意识、审美心理、艺术美学、实践美学、美学译文和书评等板块。本集刊既有宏观体系的整体建构,又有对微观个案的具体分析;既强调美学研究的理论性,又重视其人文性。
《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辑)主要分为“中国古典美学”“艺术美学”“西方美学”“当代评论”等几个部分,所讨论的学术话题包括但不限于:通过孔子生活美学推进中国意象美学的研究,《诗》与早期中国审美观念,唐代审美意象时空建构的佛禅心理,汉唐绘画语系中的“图真”观,叶秀山的美学思想,金雅人人生论美学思想,等等。
主编推荐
1、权威专家和顾问团队,一流学者,直面美学学术前沿
本书主编朱志荣先生教y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先后主持过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重点项目和重大项目,获得过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奖等奖项。本书顾问团队包括陈望衡、阎国忠、杨春时、叶朗、张玉能、朱立元等国内美学界举足轻重的专家学者。本书所收论文集聚海内外美学名家、新秀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成果,直面美学学术前沿。
2.强调本土特色,彰显时代价值
中国历代有着丰富的美学思想和审美意识资源,但与其他诸多学术领域一样,遭遇了古与今、中与西、本土与外来、世界与民族等多对矛盾交织的“现代性”困境。在传统与现代的交接处,王国维、朱光潜、蒋孔阳等美学先驱以西阐中,在当时无疑为中国美学研究吹进了一股清新之风。在此基础上,《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辑)更强调中国美学本身的特色,主张通过中西美学诸多范畴的对照,彰显中国本土美学资源自身的特点和内在意蕴。其中涉及《论语》《诗经》涉及的美学思想、《考工记》的造物艺术思维等,既保持本土美学资源的民族特质,又圆融自信地移植西方美学资源;既保持本土美学资源的原汁原味,又彰显其在当代语境下的时代价值。
3.以世界眼光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中国美学研究》(第二十辑)将本民族的美学研究放在时代的潮流中,以世界性视角进行剖析,旨在为中国美学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平台,并为进一步发掘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层次价值,促进中国美学的现代转换和运用提供条件,对美学研究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中国戏曲本质上也是一门意象创造的艺术。戏曲具有中西艺术的共同特点,那就是必须有“故事”,戏曲意象可以看成是一种“事象”。故事性和文字表现等文学性因素对于戏曲艺术的审美意象生成很重要,比如,《西厢记》《牡丹亭》一类戏曲,它不仅有好的故事,而且有非常美的唱词。王实甫的《西厢记》,莺莺出场唱的第一支曲子——“(赏花时)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就写得非常美,整个剧情就是在这样美的意境中展开的,直到《长亭送别》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唱词,将这样的意境美推向顶点。汤显祖的《牡丹亭》也是如此。剧中许多唱词,如“惊梦”中的(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皂罗袍)“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附于断井颓垣”等,都写得非常美,对于整个戏的审美意象生成十分重要。但是,中国戏曲又不同于西方戏剧,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演绎故事,创造意象,而是以舞台形象塑造的美和所达到的艺术品位和艺术境界为中心,以程式化、虚拟化的舞台表演来展现丰富的审美意象创造。叶朗将京剧看成是“二度创作”,即以演员表演为中心的艺术,认为“对于京剧意象世界的生成来说,决定性的不是第一度创作(剧作家的创作),而是第二度创作(演员的表演)”,不同于西方戏剧舞台的意象世界由剧本决定,而是由演员表演来决定。西方戏剧中的演员演哈姆莱特,舞台上的意象世界都是莎士比亚的世界。京剧舞台上的《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宇宙锋》的意象世界乃是梅兰芳的世界。这一特点深刻影响到戏曲观众的心理。中国戏曲欣赏有“听戏”“看角”之说,它说明中国观众清楚意识到戏曲审美意象生成的特殊性,戏曲的“戏”(舞台意象)是演出来的。“听戏”与戏曲的“曲”的品性,即歌舞化表演分不开,中国古代戏曲表演讲究“声情并茂”,演员的唱腔、吐字、念白、身段、舞姿都很讲究,听众必须对此有深刻了解,否则就谈不上戏曲欣赏。“看角”即是如此,主要不是看演员所饰演的人物和事件,而是看他如何表演,每一个表演大师他们的风格都不一样,所以京剧才有那么多的流派,每一个流派都有自己的代表作,如提起“梅派”,人们自然会想起《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天女散花》《洛神》一类作品;提起“程派”,人们自然会想起《文姬归汉》《荒山泪》《窦娥冤》一类作品。戏剧表演大师的表演往往形成为观众所认同的规范性审美意象,形成最强烈的审美效应。(毛宣国《如何推进意象美学的研究》)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