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精)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精)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7.3 4.0折 69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守松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ISBN9787506394048

出版时间2017-03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定价69元

货号3854793

上书时间2024-10-20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

目录
北京

  丛兆桓
  侯少奎
  马玉森

  张毓雯
  林萍
  乔燕和
  白晓华

  周万江

  刘厚生
  田青
  郭启宏
  朱复
  欧阳启名
美国
  陈安娜
  尹继芳
  张蕙元
  张厚衡
  李林德
  罗锦堂
  闻复林、蔡青霖
  林萃青
  张东炘
名家短评
后记

内容摘要
 杨守松编著的《昆曲大观(名家访谈北京美国)(精)》为北京、美国昆曲名家访谈录,采访对象涵盖丛兆桓、侯少奎、张毓雯、乔燕和、陈安娜、尹继芳等二十多位昆曲名家、曲家、学者,其中大部分是70岁以上的昆曲艺术家,大体按照生旦净末丑的顺序排列,采访内容涉及访谈者从艺经历、对昆曲的感想、
昆曲的前尘往事,该书口述历史,如同昆曲活化石。

精彩内容
 杨:您这一代对上一辈的那些昆曲界的老前辈都了解,现在六十岁以下的就说不出来了。主要请您说说这方面的故事。重点谈谈北昆,他们对您的影响、
对您这一代人的影响。
丛:1949年,我快到十八岁的时候认识了韩世昌、白云生、侯永奎、侯玉山、马祥麟等老师。那个时候韩、白五十多岁不到六十岁。我开始学《林冲夜奔》的时候,侯永奎先生只有三十八岁,他比我大二十
岁。这是在北昆建院前八年,我们就已经开始向这些老艺人学昆曲了。
当时的单位是“老人艺”,就是新中国第一个由国家建立的文艺团体,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是1950年1月1日宣布成立的,是按照苏联莫斯科大剧院的经验建起来的。当时“人艺”的一位领导叫金紫光,是从延安鲁艺(注:鲁迅艺术文学院)、中央党校文工室进京,他在延安演过《逼上梁山》的林冲,接触些戏曲,熟悉些老艺人,所以他一进北平就找人,到处托人找这些昆曲艺人。
1949年四五月份,南京、上海刚刚解放,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时,中南、西南、西北好多地方还在打仗。华北人民文工团招考一批青年学生成立演员培训班。我们那时候十六七岁吧,每天除了打腰鼓、扭秧歌庆祝解放、宣传建立新中国外,开多门课程学习西洋发声法、芭蕾舞、民间舞。新开一课叫中国古典舞,老师就是韩世昌、白云生、侯玉山、侯永奎、马祥麟、白玉珍、李鸿文等。当时话剧、歌剧、舞蹈演员都要学习这种古典舞基本功。
杨:他们教“中国古典舞”?
丛:是,中国的古典舞蹈,就保存在昆曲里面,昆剧是载歌载舞的戏剧艺术。但因为昆曲的词非常文雅,那时候工农兵听不懂,所以重点学习它的舞蹈动作,练基本功和传统表演艺术。学到一定程度,就开
始学戏了。老师说:“男怕《夜奔》,女怕《思凡》,因其难学,咱们就拣难的先学吧!”1950年初,华北文工团建成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后,就开始男学《夜奔》、女学《思凡》了。因都是“独角戏”,唱念做舞表演并重。当时不单歌唱、跳舞的演员要学,话剧、歌剧演员也都要学。大家知道于是之吧,也跟我们一起学过《林冲夜奔》;中央戏剧学院欧阳予倩校长也让表演系学,基本功请的刘玉芳等,《夜奔》也是永奎先生教的。当时在校学话剧的蔡安安,现在澳门搞影视剧,经常业余演出那时学的昆曲《夜奔》。
杨:这个有意思。不管你是什么演员,都得学昆曲。
丛: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当时的那批领导——金紫光是具体操作,院长是杨尚昆夫人李伯钊,上面当然是北京市长彭真,他同意了才能给地方、给房子、给钱,给什么都要北京市委市政府批准吧,因为它叫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嘛。
我那时二十不到,现在八十多岁了,回想解放初期那批延安来的老干部,都有对这(些)民族传统文化的认识与情结。
杨:非常了不得。包括上海“昆大班”的校长周玑璋也是这样,非常投入,非常懂。
丛:但那时候那些老艺人生活穷困潦倒。到什么程度呢?举个例子:经济条件较好的是白云生老师,他在中山公园人家饭店门前摆摊儿卖大碗茶呢。韩世昌老师家住东直门,有个尼姑庵叫“白衣庵”,旁边小胡同一个小院两间屋顶漏雨的小屋子,帮亲戚做卖烧饼为生。比较悲惨的像魏庆林老师(注:原宫廷艺人徐廷璧的徒弟)竞在北京街上拉排子车,卖大白菜。侯玉山老师早回到高阳县河西村务农种地;白玉珍老师同在老家挑水种菜,年景不好加之兵燹战乱,农村生活艰难……大家都穷困潦倒时,李伯钊、金紫光派人动员老艺人们参加革命,每月发几百斤小米,换上灰制服,成了革命干部。
杨:南方“传”字辈也有点类似。
丛:上世纪中期,昆曲第二次濒临灭绝。适逢全国解放,老艺人们也获得解放。我第一次见到的四位老艺人,是侯玉山、侯炳武、侯建亭和白玉珍,都是从河北省高阳县来京的。我们在东华门大街19号院迎接,他们都是农民穿着,头包羊肚毛巾,身穿棉袄棉裤,系腿带,蹬棉窝。进到北屋,炉火正旺,热情高兴,就用昆曲唱法唱起《东方红》!
杨:哪个唱的?
丛:侯玉山老师。他年纪最大,性格非常开朗,完全发自内心,唱出老昆曲味儿“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学当年侯老唱法)二十世纪,昆曲第一次濒临灭绝是清末民初。而1917到1937年则是第一次复苏。是北大校长蔡元培把吴梅先生请到北大当教授,开曲学课,提倡这个东西。他自己常带教授、学生们到戏园子里去看昆弋社演出,并宣传它的好处,才使得昆曲有了二十年的复苏。1937年“七七事变”之后,昆曲步履艰难。至1949、1950年间,全国已没有一个昆曲院团了。这是第二次濒临灭绝。当时把北昆老艺人请来只是解决温饱,还没有恢复昆曲艺术的意思,但已有人重视传统,要
求我们这些十七八岁的青年把他们身上的艺术学下来。
我们当时还有很多想法:“这东西学了以后,是不是就变成‘戏子’了?”“戏子的社会地位低呀!
我们是歌剧演员,是新文艺工作者,好听!戏子就不好听嘛。”但,我们学了以后,觉得确实很好。唱词很好,音乐也好,表演更好,什么都好。所以我们有一批人在北昆建院前七八年已经学了一批传统昆剧了。要不然,怎会凭空从地上蹦出一个北昆剧院来?!
P5-7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