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新发现中国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重新发现中国流变的家庭: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多重面孔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7.8 5.0折 56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李永萍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59843913

出版时间2022-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31320820

上书时间2024-10-20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力量不断渗入村庄,农民日益嵌入市场,且与之发生深度互动。作者通过驻村调研考察,挖掘潜藏于乡野日常下农民的生活逻辑及家庭的内在机制,以大量的手材料为依据,抽丝剥茧地梳理了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嬗变。此书所论聚焦于家庭领域的具体现象,如婚姻模式、代际关系、养老问题等,并由之延伸至村庄、市场等场域,剖析相互间丰富而幽微的联动关系。流变的家庭既是社会从传统至现代转型的产物,亦是其发展变迁的见证。



作者简介
作者:李永萍,武汉大学社会学博士,现为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助理研究员、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从事家庭社会学和农村社会学研究。近年在《青年研究》《社会发展研究》《中国农村观察》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
编者:贺雪峰,社会学及乡村治理问题专家,中国长江学者,现任武汉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特聘教授。
沈山,湖南湘潭人,先后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中国新闻学院,双学士。现为自由撰稿人。

目录
序言
一 婚姻与家庭秩序
  婚姻模式的迁与光棍成因的历史分析
  老实人为何更容易成为光棍?
  东北农村的离婚与婚外情
  华北农村的本地婚姻市场与高额彩礼
  农民的生育观念及其转动力
  论分家的区域差异及其对老年人的影响
  转型期当家权的迁
  情感性家庭何以可能?
  情感性家庭及其区域差异
  宗族性村庄妇女在家庭中的自主性与依附性
  民间信仰与妇女的生活意义
二 代际关系与养老
  家庭政治的现代演
  中国农村的老龄化为何没有成为一个问题?
  新三代家庭
  弹性代际责任与有主体性的老年生活
  老人种田的故事
  代际关系与养老预期
  人地关系与养老秩序
  女儿为何参与养老?
  为什么珠三角农村的老年人可以将“小病看成大病”?
  老年夫妻分开管钱的逻辑
  农村老年人闲暇的正当性与可能性
  阶层分化下的老年人生活
  店口农村的老年人协会为什么是维持性的?
  老有所为:农村老年人协会的运行逻辑
三 社会竞争与家庭发展
  村庄竞争与熟人社会的异化
  农民遭孽:贫穷,还是竞争?
  农民收入、教育竞争与“啃老”
  依附性社会竞争
  熟人社会中的阶层分化与阶层秩序
  回归,还是再出发?
  维持型家庭的内在机制
  论农民的家庭发展能力
四 村庄中的家庭生活
  家庭的低积累与高社会支持的应对机制
  无压力社会与消遣式生活方式
  家庭发展压力与村庄公共性的缺失
  熟人社会关系的性质及其迁
  乡村公共空间的演化与农民闲暇
  半公共空间与公私关系
  隐秘的公共性
  村庄经济关联与村庄社会关联
  东北农村的社会关系
  原子化地区人情的建构性
  办酒席为何不收礼?
五 市场化与家庭策略
  农民与市场的关系
  城市化的不同模式
  大城市郊区农村与普通农村农民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苏州农民城市化的动力和机制
  为什么大城市近郊农村都是种地?
  农村副业资本化对小农经济的瓦解
六 家庭迁与政策反思
  城乡中国视野下农民家庭结构的多样性与灵活性
  具时代特征的“中年人”
  农民工的迁
  武汉农村为何解决不了土地抛荒的问题?
  低保制度的迁

内容摘要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力量不断渗入村庄,农民日益嵌入市场,且与之发生深度互动。作者通过驻村调研考察,挖掘潜藏于乡野日常下农民的生活逻辑及家庭的内在机制,以大量的第一手材料为依据,抽丝剥茧地梳理了转型期中国农民家庭秩序的嬗变。此书所论聚焦于家庭领域的具体现象,如婚姻模式、代际关系、养老问题等,并由之延伸至村庄、市场等场域,剖析相互间丰富而幽微的联动关系。流变的家庭既是社会从传统至现代转型的产物,亦是其发展变迁的见证。

主编推荐

■ 素材丰富扎实,以大量的手调研材料为论述依据

作者于家庭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积累了丰富的田野经验。本书所载案例均为作者在广东、贵州、河南、吉林等地驻村调研的手材料,内容鲜活可感且接地气。根据村庄的社会结构、区位条件等差异,作者对不同类型的农村的家庭秩序分别进行梳理分析,条理清晰,客观而周全。

 

■ 论题贴近民众生活,富有乡土日常的烟火气息

本书不乏饶有趣味的日常话题,如老实人为何更容易成为光棍、本地婚姻市场如何助推高额彩礼、办酒席为何不收礼等,所论多植根于乡村民众的生活,并从表层现象溯源,鞭辟入里地剖析问题之根本。

 

■ 由家庭领域延展至乡村、市场等场域,论述视角多元

家庭是构成社会有机整体的基本单位,关于家庭领域的研究具有极大的社会延展性。作者把笔触投至具体的家庭现象,并由之宕开,延伸至村庄、市场等场域,阐释相互间丰富而幽微的联动关系。个中既涵括了由家庭观照乡村社会的向度,亦蕴含了从乡村社会反观家庭的向度,论述视角多元。

 

■ 以“流变的家庭”折射中国乡村社会的变迁历程,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

随着现代化和市场化力量不断渗入村庄,农民家庭面临哪些困境,迎来哪些机遇?农民的家庭结构与生活逻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对此,作者在书中从不同维度进行了深入论述。本书以“流变的家庭”为着眼点,为读者理解变化中的乡村、变化中的中国,提供了独特的视角。文风质朴、逻辑自洽,学术性与可读性兼具。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贵州石阡县农村历史上有“开亲”的习俗。“开亲”又称“定亲”或“娃娃亲”,一般是在小孩五六岁至十三四岁之间进行。如今50岁以上的农民,大多数都是通过“开亲”而结婚,亦即当地的“开亲”传统一直延续到20世纪80年代左右。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当地农民开
始外出务工,传统封闭的通婚圈逐渐被打破,“开亲”的习俗难以维系,代之以自由恋爱婚姻的兴起。那么,“开亲”这一习俗的消逝以及当地婚姻模式的变迁
,给农民的婚姻带来哪些影响?

“开亲”的范围一般限于本镇或邻近的乡镇。从“开
亲”到最终结婚之间,有一
套复杂的仪式,并且从“开
亲”开始,男女双方的家庭就要像亲戚一样走动。具体而言,从“开亲”到结婚之间要经历以下程序。第一
,问话礼。男方若是相中了某家的姑娘,就会找媒人到女方家问话,并带上礼物,一般是一套衣服。
如果女方家同意这门婚事,会收下礼物;若不同意,则不收。
第二,下订书。男方请媒人向女方家送上“书纸”(即书面契约),纸上一般会写“朱陈合好”四个字。男方还会专门请一个“提篮人”跟着媒人去送礼,这一次送礼的范围主要是女方的叔伯兄弟家。送的礼物包括酒(一家一斤。)、肉(一家两斤),此外还要
给女孩本人送两套衣服。
第三,下聘书,即向女方家下聘礼。这一次,男方家要请一个“押书先生”,一般是有文凭、会说话的,跟随媒人前往。此外还要请两个“挑礼人”。这一次送礼的范围扩大,要给女方的堂公伯叔、舅爷舅娘、姑父姑母、姨妈姨爹等亲戚送礼,也是一家两斤肉和一斤酒。另外,还要
给女孩送四套衣服。
第四,讨庚,即向女方家要女孩的生辰八字。这一次由媒人和一个“提篮人”一起前往,主要是给女方家送酒肉,以及给女孩送
一套衣服。
第五,预报佳期。男方家根据男女双方的生辰八字看好结婚的日子之后,要到女方家送信,即预报佳期。这一次要给女方的寨邻送粽子,每家三四个,还要给女方家送一百二十个大蒜,预示着女孩有规划、会持家。此外,要
给女孩送一套衣服.第六,接亲。接亲当天男方家要给女方送礼物,包括一整套衣帽鞋袜,从头换到脚。此外,还要给“坐轿肉”,即男方家给女方家两三斤生肉,女方父母煮上一块放在轿子里,女孩在路上饿了可以吃。
至此,婚姻的仪式和程序完满结束。从“开亲”到最
终结婚一般要经历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时间,并且在此过程中有很多仪式和程序。“开亲”对于农民家庭有两个好处。一是可以更好地保证婚姻的稳定性。一
方面,从“开亲”到结婚历时多年,男女双方有足够的时间对对方及其家庭进行了解,如果觉得不合意,也可以毁婚。一般情况下,如果是男方毁婚,那么女方不用归还礼物;如果是女方主动毁婚,那么就需要归还男方之前所送的礼物。另一方面,在婚姻程序和婚姻仪式中,不只有男女双方家庭的互动,双方的寨邻、亲戚等都要
参与进来。这既是对双方关系的宣布,同时也对双方的关系构成一种约束,即男女双方的婚约关系在熟人社会中已经得到认可,没有特殊情况不能随便解除婚约。二是可以分散男方家庭的婚姻支出。男方家庭需要向女方家庭及其寨邻、亲戚等赠送礼物,但这些礼物不是一次性赠送,而是分散在多年间多次赠送,从而更有利于积累不足的小农家庭完成子代结婚的任务。
P3-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