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案探秘(附光盘百姓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清案探秘(附光盘百姓故事)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7.1 2.2折 32 全新

库存2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唐博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49567256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32元

货号3272674

上书时间2024-10-20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唐博编著的《清案探秘(附光盘百姓故事)》秉承《百家讲坛》一贯风格,以叙述清代百姓的生活,来反映当时看似平淡无奇,又有着莫可名状的波澜的历史。这里既脱不开官府的影子,也跟今天的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百姓生活的民间悬案,有的案情复杂,没碰到事,谁都可以忽视;碰到事,谁也不敢小瞧。其次,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老百姓各行各业的缩影。这儿不光有普通的农民、工匠,更有举人、商贾,以及京剧明星、武术达人。

作者简介
唐博,1981年出生于河南郑州,历史学博士,财经专栏作家。《百家讲坛》首位“80后”学者。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师从戴逸教授,主攻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城市 史,曾参与国家清史纂修工程,现供职于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出版《我们这辈子:清朝皇帝回忆录》《亲历三百年:明朝皇帝回忆录》《住在民国:北京房地产旧事》等多部专著,发表《18世纪中国政治视野下的“张元隆案”》《天桥平民住宅及其制度构建》《晚清上海“地产大王”徐润的房地产投资》等120多篇论文、译文和专栏文章。 

目录
第一集 杨乃武与小白菜之谜 
第二集 鲜为人知的杨月楼案和太原奇案 
第三集 叫魂案:乾隆朝妖术恐慌之谜 
第四集 康熙闭关之谜 
第五集 大清世界首富的兴衰之谜 
第六集 晚清地产大王徐润的财富之谜 
第七集 红顶商人胡雪岩的成败之谜 
第八集 一代宗师霍元甲之谜 
第九集 大刀王五之谜 
后 记 

内容摘要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近三百年的历史长河里,既有波澜壮阔,也有风云诡谲,既有盛世华章,也有屈辱经历。有许多故事至今仍众说纷纭,悬而未决。
然而这动人心魄的正史上,却鲜有百姓生活的记载。清人的生活状态究竟如何?这柴米油盐中到底有怎样的曲折故事?为何杨乃武和小白菜的民间悬案会惊动慈禧?为何红顶商人胡雪岩、世界首富伍秉鉴在争议中成为行业翘楚,成就了一番财富梦想?为何大侠霍元甲以“武”救国?……这些百姓的奋斗史和致富经,又能给我们今天的生活带来什么启迪呢?
《清案探秘(附光盘百姓故事)》中央视《百家讲坛》首位“80后”主讲人,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
唐博博士,循着悬案的蛛丝马迹,为您展开精彩无比的清代百姓生活长卷,一起探究民间豪杰最接地气的“过活”方式。

精彩内容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亚洲版)在“纵横一千年”专辑中列举了一千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五十个人。有六名中国人榜上有名,他们分别是成吉思汗、忽必烈、刘瑾、和珅、伍秉鉴和宋子文。 有五位大家都不陌生,唯独伍秉鉴似乎并不熟悉。那么,伍秉鉴凭什么跻身世界富豪行列呢?
一、那些年他拥有的银子伍秉鉴号称大清“世界首富”。他拥有多少家产,能当得起这个名号呢?
我给大家几个数字。
道光十四年(1834年),伍秉鉴的私人资产已达两千六百万银元,折合两千万两银子。这是个怎样的资产规模?我举四个例子比较:第一,当时清朝全年的财政收入四千万两左右,伍秉鉴的私人财产达到清朝全年财政收入的一半。
第二,两广总督林则徐,年薪约两万两,攒到伍秉鉴那样的财产,需要不吃不喝一千年。
第三,按照购买力折算,19世纪中叶一两白银相当于今天两百元人民币。那么,伍秉鉴的财产可以折合四十亿元人民币。
第四,19世纪80年代,李鸿章购买了“定远”“镇远”两艘铁甲舰,构成了北洋舰队的主力,也是亚洲吨位最大的战舰,平均每艘花了一百二十万两银子。伍秉鉴的家产够买十六艘,足以让北洋舰队跻身全球前三。
难怪《华尔街日报》对伍秉鉴评价: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商业资产,天下第一大富翁”。
伍秉鉴的财产,不光有数以千万计的银两,还有自己的公司—怡和行。这家公司跟英美商人做生意。
英国人每年都要从他手里买走数百万两银子的丝织品
、茶叶和瓷器。伍秉鉴也就成了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双方结成了良好的生意伙伴关系。他在国内大量购置田产、宅院、茶园、店铺,甚至让银子变成资本,到美国投资铁路、证券和保险业务。不夸张地说,伍秉鉴的怡和行一度成为世界级的跨国财团。
那么,伍秉鉴是靠什么积累起巨额财富的呢?
二、那些年他发财的生意经伍秉鉴并非白手起家,而是继承和发展了父亲伍国莹的事业。伍家祖籍福建泉州,世代务农,也做茶叶生意。清朝初年伍家举家迁到广东,从倒腾海产品
起家。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早年在广东富豪潘振承的同文行里当学徒,有时也参与生意,在那里积累了人脉、经验和第一桶金。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他离开了同文行,创立了怡和行,此行很快就成了广州城里发展最快的洋货行。
提起洋货行,我得多说几句: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清廷决定恢复对外贸易,开放四口通商。洋人的商船接踵而来。广东官府决定成立“洋货行”,招募行商,作为官府指定的特许中间商,专门做外贸生意。
不是什么人都有资格当行商的。行商的准入资格
有四条:一是富裕,掏得起银子;二是自愿;三是帮官府收税;四是替官府跟洋人打交道。这样,官府不用出面,便掌控了外贸全局;行商借助官府保护,垄断对外贸易,赚取巨额差价。
广东的洋货行,数量并不固定,但经营比较稳定的有十三家,因而民间俗称“十三行”。怡和行与同文行,就是“十三行”里的一员。
嘉庆五年(1800年),就在怡和行的外贸生意蒸蒸日上之际,伍国莹突然病死了。第四子伍秉钧接班才一年,也撒手人寰。伍秉鉴在毫无心理准备的情况下,被迫承担起主持怡和行大计的重任。
在怡和行的管理层和打工仔们看来,伍秉鉴是靠拼爹混进了富人圈,没有独当一面的经验,迟早会把怡和行搞砸。伍秉鉴刚一接手就面临着各种挑战。可是,他保持沉默,低调地做了三方面工作,迅速扭转了局面。
(一)广交朋友生意场上,处处陷阱,步步惊心,朋友的相助就显得很重要。正所谓“一个好汉三个帮”。伍秉鉴很注重广交朋友,既积累了人脉,又维护了商业信誉。
有个波士顿商人跟伍秉鉴合伙做生意,由于经营失误,欠了伍秉鉴七万两千银元无力偿还。伍秉鉴听说后,认为这些银元对自己只是数字,却闹得人家没法回国跟家人团聚,真是造孽。于是,他找到这位波士顿商人,当着他的面,把借据撕碎了,然后说道:“你是我的头号老朋友,是诚实的人,只是运气不好。现在咱们的账已经结了,你可以回国了。”七万两千万银元相当于一艘中型商船的贸易额,折合今天一千万元人民币。伍秉鉴如此慷慨,令这个波士顿商人目瞪口呆。
另一个美国商人替伍秉鉴承销一船生丝,利润丰厚。但他把赚来的货款挪用,购进了一批英国毛织品
,结果砸手里了,损失巨大。伍秉鉴没有抱怨,而是收下了这批滞销货,婉拒了这个商人的赔偿。
按照常人逻辑,这么做是不可能得到回报的。可是,伍秉鉴追求的不光是银子。他不是在施舍,而是在自我营销。危难关头,雪中送炭,伍秉鉴乐善好施的好名声很快就传遍全球。转过年来,更多外商主动登门,要跟他做生意。正应了那句俗话:“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后来他赴美投资,这些洋朋友都帮了大忙。
伍秉鉴的慷慨并非不计成本。在他看来,波士顿商人肯定还不起那笔钱,把他扣在中国,非但于事无补,还得花钱养着,倒不如债务一笔勾销,放人回国,还能换点人情;那些毛织品虽然在中国滞销,但不见得没市场,伍秉鉴迅速将其盘活,卖到了菲律宾。
P95-100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