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 34.2 6.1折 ¥ 56 全新
库存3件
作者肖复兴 著
出版社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58465
出版时间2022-10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31587234
上书时间2024-10-16
自 序
一
关于北京的书写,我起步很晚,最早开始于1995年。当时,浙江人民出版社约我写一本叫“北京人”的小书。尽管这本书后来翻译成韩文,在韩国出版,又在我国台湾出版了繁体字版,有一定的影响,但我自己知道,这本书写得匆忙,很是单薄,有很多值得写的东西,都没有写到。一直想有时间好好写写,只是,那一年,即1995年的夏天,我调到作协,参与办刚刚复刊的《小说选刊》,工作一时有些紧张,以后的写作兴趣,未完全集中在这里,便把这样的写作计划拖了下来。
一直到2003年年底,有一天,我到人大会堂开会,会议结束后,忽然想,这里离我小时候住的大院不远,往南,过前门楼子,再往东拐一点儿,就走到了小时候一天恨不得跑八趟的西打磨厂老街。便走回老街,一直走到老院。我已经有十多年没去那里了,老街变化不大,和我小时候几乎一模一样,但看到满街贴满拆迁的告示,很多老房子的外墙上,用白灰涂抹着大大的“拆”字,还是有些触目惊心。心里暗想,幸亏来了,要是再晚一点儿,恐怕就看不到童年的老街老院了。写作北京的念头,像飘飞的风筝一样,又被牵了回来。我想,得抓紧时间写了。
2004年初,在西单砖塔胡同旁,每天上午有半天的脱产学习。吃完午饭,带着笔记本和照相机,还有一杯水,开始往前门这一带跑。西单离前门不远,坐22路公交车,几站地。我父亲当年的工作单位,在西四新华书店旁的税务局,小时候,找父亲,常坐22路公交车,算是轻车熟路。
我并不是出生于北京,而是生于河南信阳。不过,刚刚出了满月,母亲就抱着我到了北京。说来有些惊心动魄,1947年春,正值战乱,火车站上的人非常多,转车的时候,母亲抱着我,没有挤上火车,只好等下一趟。这趟火车开到离北京很近的时候,突然停了下来,说是前面那趟火车开到丰台的时候,突然爆炸了。如果母亲抱着我挤上了那趟火车,可能也就没有我了。
来到北京不久,我们一家便住在西打磨厂粤东会馆里,从我落生不久到童年到青年,一直住到1975年,才搬家离开了老街老院。除了1968年到1973年去北大荒的那六年,其余时间里,我都居住在北京,应该算是一个老北京人了吧。因此,我对于北京,尤其是前门外的城南地区,非常熟悉,充满感情。重回老街老院,如见风雨故人,一切依然那么亲切。那时候,拆迁虽然日隆,但并未大面积地展开,很多地方,老街老院老店铺老门联老门墩老影壁老树,连大门前的房檐上当年元宵节挂灯笼的铁钩子,生了斑斑铁锈,都还在。尽管“访旧半为鬼”,毕竟老街坊还健在一些。回顾前尘往事,旧景故地,仿佛并未远去。他们熟悉我,即使以前不认识的,架不住我常去那里,他们也都认识了我,甚至连拆迁办的人都知道了我。有的人见到我,老远就和我打招呼。无论是从小看着我长大的老街坊,还是素昧平生的陌生人,他们给予我很多帮助,让我知道了很多以前我不了解的事情,对这些自以为非常熟悉的一切,有了新的体认。我常会想起他们,只要想起在那些老院落里,他们和我攀谈的情景,心里就会充满感动,也会有些许的伤感,十七八年过去了,那些当年八十多岁的老人,不知道如今还在不在。
我感谢他们。他们是真正的老北京人,比有些坐在会议室或主席台上夸夸其谈却不断大拆大建的人,对老北京更具感情。
二
那几年,我常常游走于城南这些大街小巷,完全像一个“胡同串子”。有时候,会遇见不少逛胡同的北京人,他们都很年轻,成群结队,背着专业的相机,拼命地为这些即将消失的老北京景象拍照留档。他们有自己的网站,可以将这些照片传到网上,让更多关注北京的人看到。有一次,我被邀请参与到他们的队伍中,到草厂二条的一个小四合院,一边吃着他们做的炸酱面,一边听他们讲串胡同、拍胡同的见闻和体会,能感受到他们对老北京的热爱和探寻的殷殷之情。有时候,也会碰见外国人,记得在新开路和南孝顺胡同,我碰见的那两拨外国人,前者骑着自行车,后者背着旅行包,他们不会说中国话,我们只能相视一笑。那些破旧甚至破败的胡同和院落,让他们觉得还像老北京。有一次,在前门新开通的东侧路,我碰见一些来自美国的大学生,都是学中文的,会说一些中国话。他们正在看刘老根大舞台,我和他们攀谈起来。他们对我说,以前门楼子为中心,东西两边的胡同,他们都去看了一些,觉得西边拆得少,更像他们读过的老舍写的《骆驼祥子》里的老北京,东边不像了。他们指着刘老根大舞台新建的金碧辉煌的牌坊,这样对我说。游走在这样的老街,碰见这样的新旧朋友,我的心里五味杂陈。有一种仿佛在往昔时光中穿越的感觉,回忆和现实、幻觉和错觉,交织在一起,碰撞在一起,常让我感到无所适从。我想起梁思成先生1948年写的《北平文物必须整理与保存》。北平和平解放以后,他又多次陈情:北京城的整体形制,既是历史上可贵的孤例,又是艺术上的杰作,城内外许多建筑,是各个历史时期的至宝,它们综合起来,是一个庞大的“历史艺术陈列馆”。他特别强调,承继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一笔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遗产,需要做的是整体保护这一文物环境。
如今,我们却在迫不及待地拆迁,破坏这一整体的文物环境。我们所做的这一切,值得吗?在破旧立新的城市建设伦理指引下,将旧的胡同和院落拆掉,建立起的新楼盘和宽阔的马路,就一定更有价值吗?
就这样,我边走边看,边记边写,尽管我的笔头赶不上拆迁的速度,这十多年陆续写了《蓝调城南》(2006年)、《八大胡同捌章》(2007年)、《北京人(续)》(2013年)、《我们的老院》(2017年)、《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2020年)和《天坛六十记》(2021年)几本小书。面对北京这部“大书”,写得远远不够,只能算是完成了我的一点儿心愿吧。
三
书写北京,一直有许多人前赴后继,各类书籍异常丰富。这些前辈,一直是我的榜样。陈宗蕃、张江裁、李家瑞和侯仁之四位前辈的书,一直置放在我的案头和床头。
陈宗蕃先生1930年出版的《燕都丛考》,已经被我翻烂,几经贴补,伤痕累累。这本书所书写的京城历史与地理之沿革与变迁,其丰富与翔实,不仅超出清朱一新的《京师坊巷志稿》,也为后来者所少有。可以毫不夸张地讲,如今所有书写或关注老北京的人,尤其是关注老北京城池与街巷的人,都不能不读这本书。
张江裁先生(字次溪)对北京风土民俗的关注,在那一代人当中是很突出的。张江裁一生所编纂出版的书目,让人叹服。其中有他挖掘重新出版的《帝京岁时纪胜》《一岁货声》《燕市百怪歌》等多种,为今天研究老北京留下了宝贵的资料。迄今为止,我没见过有哪一位学人肯如此下力气,单凭一己之力,孜孜不倦致力于北京民俗风土志一类书籍的钩沉、挖掘与出版。不仅如此,他还身体力行,年轻时就在北平研究院工作,参与北京庙宇的实地调查和文字纪录工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天津古文化街买到李家瑞先生的《北平风俗类征》,是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根据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的影印。全书分上、下两册,上册有岁时、婚丧、职业、饮食、衣饰;下册有器用、语言、习尚、宴集、游乐、市肆、祠祀及禁忌、杂缀,共十三类,构成一幅老北京的风情画长卷。此书为李家瑞先生自1931年至1935年,历时四年,翻阅上至《周礼》下至清末民初的报刊书籍共约五百种,先后抄录了四十余万字所得。这两册书,对我了解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以及习俗旧礼帮助很大,百看不厌,每看有得。
侯仁之先生的《北平历史地理》,我读到的是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3年出的书。此书是侯仁之先生在英国利物浦大学的博士论文。从早期的边疆之城,到元明清的王朝之都;从蓟城,到金中都城、元大都城、明清都城,侯仁之先生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北京这座古城政治历史与地理地位的变迁。他以人文地理与历史地理相结合的
现代治学理念,写出了我国第一部关于一座城市的历史地理专著。其占有材料之丰富,实际田野考察与研究的功夫之深厚,并有自己精确的手绘图,尽管已经过去了七十余年,但未能有一部书可以超越这本著作。而且,迄今所有关于北京历史地理方面林林总总的书籍,所论述的观点,所涉及的材料,所引用的典籍,都未能出其左右,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本书的引言,记述了侯仁之先生1931年读高三时第一次从山东乘火车到北京的情景和感受:“那数日之间的观感,又好像忽然投身于一个传统的、有形的历史文化的洪流中,手触目视无不渲染鲜明浓厚的历史色彩,一呼一吸都感觉到这古城文化空气蕴藉的醇郁。瞻仰宫阙庙坛的庄严壮丽,周览城关市街的规制恢宏,恍然如汉唐盛时的长安又重见于今日。这一切所代表的,正是一个极其伟大的历史文化的‘诉诸力’。它不但诉诸于我的感官,而且诉诸于我的心灵,我好像忽然把握到关于‘过去’的一种实感,它的根基深入地中。”
这一段话,最让我感动不已。这座城市给予他感官与心灵的冲击,他说了一个词叫做“诉诸力”。北京这座城市有这样历史与文化的“诉诸力”,才会让我们把握住这样的历史与文化,让这样的历史与文化有了一种实感。七十余年过去了,北京城还会给予我们这样的“诉诸力”吗?我们还能够把握住这座古城的历史与文化的实感吗?上述四位前辈
的书,一直是我写作老北京的范本。囿于学识和阅历,我感到自己写实在是单薄,只能驽马加鞭,争取写得好一些,有进步一些。
四
这本《燕都百记》,与以前我写的那几本关于北京的书,有些什么样的区别,是我在写作之前想的问题。我不想重复以往惯常的写作方式,而且,关于老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我写得够多了,已经无话可再说,希望这本新书能够写得稍微新鲜一些,于我自己多少有些进步。
这一次,我这样要求自己:一、要尽可能地写短;二、将历史的部分,引用典籍的部分,尽可能删汰;三、加强亲历性、现场感;四、不止于城南,蔓延至城北更多的地方。
因此,这本小书并不是对老北京历史地理的钩沉,也不是关于老北京民风民俗文化的巡礼,只是我自己对北京和北京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忆的拾穗小札。在写作方式上,学习的是布罗茨基所强调的创作原则,即“意识中所产生的自然法则”,“也可以这么说,这是粘贴画和蒙太奇的原则”。同时,他还强调,这是“浓缩的原则,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倘若你开始用类似浓缩的方式写作,全都一样,不管你愿意不愿意,写得都很短”。
我喜欢这种创作原则,在我的上一本书《天坛六十记》的写作中,曾经尝试运用的就是这种原则。如今,在被资讯焦虑与生活快节奏簇拥、裹挟下的很多读者,已经没有足够的耐心读鸿篇巨制。布罗茨基曾经一言以蔽之:“纯文学的实质就是短诗。我们大家都知道,现代人所谓的attention span(意为一个人能够集中注意力于某事的时间)都极为短暂。”
这本小书,尽管有一百篇,但每一篇都很短,最短几百字,z长不过两三千字而已。希望读者能够喜欢,在简短的篇幅中,看到北京的新老风貌,看到你自己。我们也能在书中相逢—正欲清谈逢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正想找个人交谈,我们正好在这里碰见,谈谈我们都热爱的北京的前世今生。
2022年春节前写于北京
广安门
小时候,从前门坐5路公共汽车,广安门是终点站。现在,从前门坐5路车出行,终点站不是广安门,而是拐到菜户营,西出广安门老远了。小时候,下了车,出广安门,就是一片田地了。广安门,是城乡之间一道醒目的分界线。
广安门和广渠门东西遥遥相对,是外城的门户。但是,广安门要比广渠门气派,是仿照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的规格建的,重檐歇山式,绿色琉璃瓦顶,不仅高,还有瓮城。因为它是金都中城的所在地,明清两代,又是外省人进出北京的唯一城门。我的生母于1952年病逝,就埋葬在广安门外的田野里。每年清明,父亲要带着我和弟弟给生母上坟。那时,广安门的城楼还在,1956年才被拆除。父亲管它叫彰义门,显得有些老北京人的意思,就好像有老人总管广渠门叫沙窝门一样,然后,带有几分鄙夷的口气说,现在的年轻人,只知道沙窝萝卜了。
那时,出了广安门,就没有公共汽车了。父亲领着我和弟弟要走 很久,走到田边,沿着田间的小路,再往前走老远,才能走到母亲的坟前。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刚到地方,就看见父亲从衣袋里掏出两页纸,扑通一下跪在了坟前。父亲突然矮下半截的这个举动,把我吓了一跳。然后,对着母亲的坟头,父亲把纸上写的密麻麻的字磨磨叨叨地念上老半天,听不清念的什么,只见他一边念一边已经是泪水纵横了。念完了这两页纸后,父亲掏出火柴盒,点着一支火柴,点燃这两页纸,很快,纸就变成了一股黑烟,在母亲的坟前缭绕,最后在母亲的坟前落下一团白灰,像父亲一样匍匐在墓碑前。
坟地旁不远有一条小溪,小溪里,有很多摇着小尾巴的蝌蚪。那时候,我实在太不懂事了,只盼望着父亲赶快把那两页纸念完,把纸烧完,我和弟弟就可以去小溪边捉蝌蚪了。
1963年秋天,我读高一,到农村劳动,去的地方在广安门外。不知道是不是就在母亲坟地附近,也可能比那里更远。劳动没几天,我突然腹泻不止,吓坏了老师,立刻派人送我回家。派谁呢?天已经渐渐黑了下来,出了村,四周是一片荒郊野地,听说还有狼。老朱说:我去送吧!老朱是我的同班同学,大家都叫他老朱,是因为他留着两撇挺浓挺黑的小胡子,显得比我们要大,要成熟。他是我们班的团支部书记,主持开支部大会,颇有学生干部的样子,很是老成持重。
老朱赶来一辆毛驴车,扶我坐在上面,扬鞭赶车出了村。那是他生平第一次赶毛驴车,十几里乡村土路,就在他的鞭下,在毛驴车的轮下颠簸着飞速退去。幸亏那头小毛驴还算听话,路显得好走许多。天说黑一下子就黑了下来,四周没有一盏灯,只有星星在天上一闪一闪,一弯如钩的奶黄色月亮,没有在天文馆里见到的那样迷人。真觉得有些害怕,尤其怕突然会从哪儿蹿出条狼。
一路上,我的肚子疼得很,不时要跳下车来跑到路边蹿稀,没有一点气力说话。老朱赶着车往前走,也不说话,我知道他和我一样,也有些怕。一路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我们像被罩在一个黑洞洞的大锅底下,再怎么给自己壮胆,也觉得瘆得慌。终于看见隐隐约约有灯火闪烁的时候,我们俩才舒了一口气。前面是浑黄的路灯,我们知道,终于到了广安门了。找到5路公共汽车站,老朱把我送上公共汽车,向我挥挥手,赶着他的小毛驴车往回走。那时候,毛驴车和大汽 车就是这样和平共处。
我不知道老朱独自一人赶着那辆小毛驴车是怎样回村的。可以想象,荒郊野外,秋风瑟瑟,夜路蜿蜒,夜雾弥漫,不是那么容易走的。
1974年的春天,我从北大荒调回北京,在一所中学当老师。学校在郊区,坐公共汽车要倒车,还要兜一个圈子,上班不方便,还费时间。姐夫有一辆自行车,小时候去内蒙看姐姐时,他骑着这辆车驮着我满城转。大点儿以后,我会骑车了,骑过这辆车玩。记得很清楚,这是一辆海燕牌,二八型,比飞鸽牌的要轻巧。
姐夫来信告诉我:自行车给你火车托运过去了,你注意收一下。我很过意不去,写信对姐夫说:把车给我,您怎么上班呀?那时候,自行车属于三大件之一(另两件是手表和缝纫机),紧缺商品,凭票才能买到。姐夫回信:我上班离家近,走着去就行。你上班远!自行车托运到了北京,接到货运单一看,要到广安门火车货运站取。还是坐5路公共汽车到广安门下车,出了广安门(那时没有了城门,城外盖起了一片片的房子,有民居,有商店,有饭馆,很热闹,已经看不到农田了),没多远,货运站就在马路的南边。但也找了好大一会儿,它不在路边,沿着一条胡同往南又往西,拐了几道弯才找到。以前来广安门,从来没有注意到这里还有个这么大的货运站。
前两年,一个同学乔迁新居,搬到广安门外,新居就在新建不久的国家话剧院剧场的西边。出了广安门,我都不认识了,一路灯火辉煌,一派都市景象。同学住的新楼四周,更是高楼林立,很多路线的公交车来回穿梭,四通八达。如果是以前,在这里建一个剧院,为看一场戏,人们得出城跑这么远的路,这怎么可能呀!
如今,广安门变化太大了,护城河沿岸,建成滨河带状公园,公园的广场中央,新建一座青铜纪念碑,叫做北京建都纪念阙。上溯历史,燕国灭蓟,便是在这里先建的都城。建这样一座纪念阙,可以让人们在此地发思古之幽情。千年岁月,逝者如斯。
都说沧海桑田,广安门的城楼要是健在,就是位沧桑老人,是最清楚不过的见证人了。
本书是著名作家肖复兴的散文新作。作者选取在北京城内曾经生活、流连过的一百处地点,写遇到过的人和事,也写北京城永不停止的流动和变迁。这些熟悉的地方,亲人、好友、同学、偶遇的普通人,他们的音容笑貌,或者平静或者动荡的生活,成为作者难以忘记的记忆,在时间流逝、城市发展的大背景中,更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文字平静而温暖,包含着作者对生活、时间、变迁的理解。
肖复兴
北京人,当代著名作家,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著有小说、散文、随笔等作品两百余种,其中关于北京的作品有《蓝调城南》《八大胡同捌章》《我们的老院》《咫尺天涯:最后的老北京》《天坛六十记》等。
当代散文名家中,肖复兴是高产、执著、资深的一位。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数十部散文显示了不凡实绩,可贵的是,长盛不衰的创作力,不断开掘散文题旨,文本多变并葆有相当质量,在南北报刊中,几近遍地开花,多篇作品入选高考选题,或在年度选本中常常露面。他是散文界的一棵常青树,一位劳模,他以执著的创作力,丰硕成果,装点了散文园地独特景致。
——《文汇报》
在简短的篇幅中,看到北京的新老风貌,看到你自己。
我们也能在书中相逢—正欲清谈逢客至,偶思小饮报花开,正想找个人交谈,我们正好在这里碰见,谈谈我们都热爱的北京的前世今生。
自 序 001
1 前门大街 001
2 通三益 005
3 亨得利 007
4 家具店 009
5 前门楼子 010
6 正阳楼 013
7 新华书店 015
8 九龙斋 017
9 五排楼 018
10 关帝庙 020
11 三山斋 022
12 复兴成 024
13 大德通 026
14 西打磨厂178号 029
15 西打磨厂94号 031
16 恒记药店 033
17 信大小人书铺 035
18 刻刀张 037
19 南北深沟 039
20 民信局 043
21 大丰粮栈 046
22 同泰客店 050
23 董德懋诊所 052
24 乡村饭店 054
25 新开路 057
26 粤东会馆(一) 059
27 粤东会馆(二) 062
28 小 桥 064
29 庆隆大院 066
30 桥湾儿 071
31 杨公祠 075
32 中山会馆 077
33 番禺会馆 079
34 晋江会馆 082
35 安徽会馆戏楼 086
36 阳平戏楼 088
37 广和楼 090
38 前门老火车站 091
39 劝业场 093
40 六联证章厂 097
41 联友照相馆 100
42 天蕙斋 106
43 泰山永和六必居 108
44 珠市口 110
45 花市大街 113
46 百顺胡同 115
47 黄鹤楼 117
48 怡香院 119
49 菜市口南 123
50 报房胡同和报市胡同 125
51 法源寺 127
52 草厂三条 129
53 草厂头条 132
54 万全堂 134
55 天 桥 136
56 杨梅竹斜街 138
57 陕西巷 140
58 青云胡同 142
59 东兴隆街 143
60 崇文门菜市场 145
61 校场口头条 148
62 虎坊桥 150
63 培新街 153
64 长虹桥 158
65 八面槽 160
66 来今雨轩 164
67 唐花坞 170
68 颐和园 173
69 香 山 177
70 正义路 180
71 和平里 182
72 府右街 187
73 棉花胡同 190
74 宽 街 193
75 东四八条 195
76 前宅胡同 202
77 白魁老号 205
78 吉庆堂 207
79 隆福寺 209
80 贤良寺 213
81 莲花寺 217
82 万佛堂 221
83 东单公园 227
84 儿童影院 229
85 长安大戏院 234
86 花园大院 236
87 义达里 238
88 淑 园 241
89 灯市口 243
90 月 坛 246
91 二 闸 248
92 土城公园 250
93 石榴庄 253
94 架 松 257
95 潘家园(一) 259
96 潘家园(二) 262
97 潘家园(三) 264
98 广安门 266
99 植物园 270
100 洋 桥 272
1.本书是“中国好书”得主、著名作家肖复兴最新散文力作。
2.肖复兴笔下的一百处地点,记录老北京的前世今生,以及回忆隐藏在这些地名背后的人与事、感动与温情。与过去的写作风格不同,本书的写作更加走向简约和克制,有含蓄和隽永的味道。
3.作者亲手绘制了20余幅插图,清新动人。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