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亮出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月亮出来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32.6 5.5折 59 全新

库存37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沈书枝|

出版社人民文学

ISBN9787020187492

出版时间2024-07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元

货号32147625

上书时间2024-10-16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沈书枝,1984年生,安徽南陵人,南京大学古代文学硕士。
曾获“紫金·人民文学之星”散文佳作奖,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非虚构组首奖。
已出版长篇非虚构作品《燕子最后飞去了哪里》,散文集《拔蒲歌》《八九十枝花》。

目录
序 为我们的出身说话

上篇:月亮出来

蒿饼青团清且嘉     

家乡的茶园      

竹子的意义      

端午的节氛      

栀子二章   

素汤之味   

萤火虫之光      

一杯甜汤   

世界上方便面这样好吃的东西  

柿子与山居      

打粉丝 

野果     

下篇:山丘之上

过年     

正月     

初夏 

仿《枕草子》

夏日之夜   

月亮     

等一只鸟来吃金银木的果子      

翅果     

在乌苏里的莽林中

手表的故事      

乡下的晨昏      

后记

内容摘要
儿时山中的野果、父母饭菜的味道、过年过节的风俗与故事、季节变换时的温情细节……这些看似平淡与个人的记忆,也与时代交织。曾经村里的养蚕热,让童年可以吃到桑葚,但随即消失;物质匮乏时代的乡里人,一碗甜汤足以满足;过年时的灯火,在猪圈中也会亮上一夜,算是那时候的奢侈……这些藏在时代角落的记忆,被作者的文字勾出,浮现画面,依然惹人心动。这里有一个人的南方,更有一代人的故乡。

精彩内容
序为我们的出身说话认识书枝是十二三年前的事了,那时她在豆瓣写文章很受欢迎,我也喜欢看。在她的文章里,我知道原来“无端端的忧愁”也可以是很好的事;在工作上遇到灰心的事,冒昧给她写豆邮,她很认真地回,说“在这里不合适,在另外一群人那里未必不是优点”,得到这样的安慰和鼓励,心里顿时舒坦极了。我在书枝身上感受到文学的力量,我努力把生活中的事写下来。其实以前也写,但身边的人看了只觉得是我矫情或想太多,书枝却从我的书写里看出来我有一颗敏感细腻的心,一直鼓励我写。书枝是我文学上的启蒙老师,她让我明白好一点的文章是怎样的。现在她又出新书,喊我帮忙写序,我心里又激动又害怕,激动的是可以和书枝同框,害怕的是担心自己写不出书枝的好。
看书枝的文章需要一点心境和耐心,比如她写食物,有一种贯穿古今的浪漫和准确,这得益于她古典文学的知识背景,以及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做蒿子粑粑,在时间上,她跨越古今,探寻“青”的来源,从鼠麴草、五月艾写到麦草汁,从空间上,结合她自身的人生轨迹,从安徽写到江苏、浙江和北京,她孜孜不倦地像一个解剖学家一样精细地做着这些细微观察。在回顾中,童年时成长的寂寞得以缓解——用一种恰到好处的力气扯断鼠麴草的叶子,看它拉出柔软细长的白毛,而感到“不足为大人道的乐趣”,身处异乡的她也感受到来自“春天的希望与热情”。
自然或者风俗中打动人的部分在我们小的时候看来往往是抽象的。“父母忙于田地,没有精力也没有能力帮助小孩答疑解惑。”和很多人一样,通过读书,书枝进入城市,接受到更广泛和深入的自然科学教育,她得以把过去生活里隐约的快乐具体地描述出来,比如写摘茶捡柴,“这喜欢固然有一些审美的因素在其中,但更多的……是乡下人对于实用的欢喜……是一种物尽其用的快乐。”写乡下常见的风吹竹林的场景,她记起小时候在诗中读到,并在参透作者某一个字的用意时,内心激荡“一种别样的琢磨的乐趣”,她说,那是她“少有从平常的现实里跳出来,从画上去‘发现’竹林的‘美’的机会”。写爸妈的簟子,有“是‘我们的东西’的亲近感”。到了冬天,簟子放在楼梯间,她“会因为它们的冷清而感到难过”。写把捡回去的竹笋外衣,被妈妈做成鞋底,把手伸进去,“感受那刚纳好的鞋里的柔软和温暖”。
在书枝的描述里,我们仿佛重新拥有了过去,她挖掘出和我们生活相近事物中所蕴藏的普通人的审美,朴素的,实用的。她的视角总是细微凝重,接近于宇宙凝视。这个词很大,但在阅读过程中,细微和宏伟的感觉的确对应存在。她的内心世界丰富,同时又带着温柔的忧愁,在《野果》里,她写烟花,在漆黑的山间爆炸开来,引发心中寂寞,她说:“真美啊,要记住它。”这让我想起过去很多个新年,爸妈不在家,我守在电视前倒数跨年,心里非常害怕时间的流逝,我羡慕那些在新年可以热热闹闹期待未来绝不留恋过去的人的洒脱。
在《过年》和《正月》里,书枝把人带入到过年的热闹气氛里,那时我们还是小孩子,对新年有很多期待,但生活拮据,现在看来再普通不过的东西在当时也会因为吃不够而变得特别。但那时我们懂得的词汇只有那么多,无法把复杂的情绪表达出来。站在这一刻回看,有一种俯瞰的宽阔感,明白自己从何而来,知道自己曾经在父母那里得到过的朴素而珍贵的爱——他们总是把生命里觉得好的东西给孩子。
书枝新书的最后一篇文章,初稿写出来的时候给我们看过,那时她看了法国作家迪迪埃的《回归故里》。受她影响,我也去看了这本书,并在书里又知道了安妮·埃尔诺,她的几本书我也买来看了,在这几位作家的影响下,我体会到了更进一步的写作形态是怎样的。
这两位作家都通过学习完成了阶层跃迁,可是离开工人阶级的身份,他们并没有在看起来光鲜亮丽的资产阶级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他们回不去自己的故乡,也无法真正融入新的阶层,安妮后来意识到自己用讨好更高阶层的语言在写作,感受到对自身出处的巨大背叛。在夹缝中,她最后找到了可以为自己出身的阶层说话的方式。
在这里,我意识到,写作不仅仅只有自己,父母也绝不是站在我们的对立面,我们需要为他们说话,去真正看清楚他们的困境,这种理解最终会通往自身,为自己所在的阶层说话——为他们代言的,不一定能真正体会他们的甘苦与诉求,而他们自己常常无法真正说出自己的话,这个任务不可避免就落在了夹在两个阶层中的人的身上。
但这种写作可能会是冒犯。书枝坦言,她害怕写家里人不够完美的部分,家里人看了会伤心,她也不想别人来抨击这种不完美——她爱自己的家人。不过,在这一篇的写作里,书枝拿出勇气、克服不安,把家人不完美的部分老实呈现了出来——他们因为日常生活中的种种责任和事情而生出的矛盾与嫌隙,各自的痛苦与用心。他们因而是真实、具体、矛盾的,让人情感复杂,而非只是在童年回忆里或偶尔回乡的相处中散发出盈盈温暖的光照。
比如,她写爸爸看不惯外公家的做法,又觉得自己家亲戚更好,妻子常常去看望娘家人他会觉得不高兴,但大多时候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因为他有理解妻子想要去照顾娘家人的心。平常他也把自己完全地投入到劳动之中,乡下人笑他“种田像绣花”,因为哪里少了几棵秧,他会一个一个去补。写父母们的聚会,大家在一起聊的不过都是重复的、相同的事,但在书枝的叙述中,可以看到被生活剥夺了一层又一层的长辈们,似乎也只有和熟悉的人在一起,回味存在于彼此记忆中的部分,才能感受到一点安全的和爱有关的东西,尽管它看起来依然如此贫瘠。我这几年虽然看似在尊重父母们交友的自由,但实际上,内心充满了偏见和评判,并以迂回的方式表达了出来。因为他们每次从聚会中出来,不可避免地表达自己付出如何之多对方如何之冷漠,都会激活我的防御,以至于我无法看到,他们的抱怨背后藏着的是他们对爱深深的渴望。
在《月亮出来》这本书里,书枝敏锐且客观地描述了造成我们“缺失”的原因,看起来非常解惑。而诚实的描写,也让不完美的人拥有了更为长久的魅力,因为看起来“糟糕”的人也在努力给出自己的爱,并渴望得到爱。
想想,安妮·埃尔诺的父母“浑身缺点”,但读的过程中我们反而能看到时代对他们形成了怎样的枷锁,并理解到其粗糙的爱里诚恳质朴的部分。我感觉这样的写作很有力量,让我们看到更大的问题所在,提醒着我们得到的究竟又是什么。
《月亮出来》这本书还谈到了儿童成长的问题,比如小孩子玩手机是大人们痛恨的事,书枝却能看到:“手机是他具有信息与情感流动意味的玩具,尽管这流动场常常也是表面的、浮夸的,缺乏真实互动的,但仍然是他所能有的最好玩的陪伴。”帮助我们把对儿童的责怪转移到成人身上来:我们是否给了儿童足够好的陪伴?
不论在生活中,还是在写作里,书枝都保持着良好的谦卑心,她坚持自我训练,兴趣从博物学拓展到心理学。在我们遇到困难、对生活感到灰心时,她总是鼓励我们去看书。我总记得书枝说的:“拿出勇气,不要躲在困难的背后享受重复的、失败的快乐。”希望大家也能从书枝的文字中感受到这份力量。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