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其华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
40.5
6.0折
¥
68
全新
库存30件
作者华纯 著
出版社文汇
ISBN9787549642304
出版时间2024-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2120952
上书时间2024-10-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华纯,旅日华人作家、诗人。代表作有长篇小说《沙漠风云》、散文集《丝的诱惑》、诗歌集《缘侧》以及中短篇小说散集等。作品多次入选优秀文学精选集及中日两国大学文科教材。获得首届全国环境文学奖、首届全球华人华侨文学中山杯奖与第四届伯乐奖、中国台湾华侨文学著述奖、全球华文诗歌类大赛银奖、2023年国际桂冠诗人等奖项。曾受聘于国内三所大学担任客座教授和客座研究员。现为日本华文女作家协会名誉会长、日本华人文联副主席、世界华文文学联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作家交流协会副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学会副会长。
目录
序一
序二
辑一 露珠
喜马拉雅俱乐部
镰仓行,与紫阳花相遇
远州森町的枫红之路
行走伊贺忍者之国、芭蕉诞生之地
走出圈外
在不完美中寻找完美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记“花和食器”展开的视觉飨宴
香水瓶上的“文学”序列号
文学从阅读开始
人在草木间
闲谈日本文学馆的特色
建盏的碗中宇宙:耀变天目的隽永之美
英国红茶见闻录:“红茶与咖啡”博物馆
在英国感受莎士比亚的一喜一悲
沧州名吃“驴肉火烧”——从“驴福记”到“功夫驴”
冬季的东北铁锅炖与辣白菜
辑二 命运
幸存者心底的荆棘
转向窗外的视线
怪异来客:一只背离游戏规则的乌鸦
安倍遇刺,警钟为谁而鸣?
在生命的一片绿叶上另能所悟——从伊维菌素和疫苗产生的副作用谈起
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从“雪之梦”说起
假装在塔尔寺冥想
鼓起生命向前的风帆——为《日本华文女作家散文精选》作序
3月的灾难记忆
日本3?11震灾拼图
美丽的日本,我当怎样为你忧?——追记3?11日本大地震
灾后的日本低碳生活
Lady Gaga为日本带来绿色旋风
升龙道,日本的正月
辑三 语翼
我的贺岁:“乐”与“藏”
在日本寻找瓦尔登湖
世界上唯一的花,会进入“无用阶级”吗?
难忘的背影
上海人的国际婚姻
摇橹的篷船摇啊摇,摇进了平湖的弯弯河
诗歌与灵魂相遇
从一部“女权电影”说起
纱幸是牺牲者乎?
导致这种乱象的原因是什么
过去、现在与未来——素描日本写真狂人荒木经惟
世界为巴西鼓掌
辑四 文缘
我言秋日胜春朝——记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一场别开生面的演讲会
生命礼赞——献给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先行者、开拓者陆士清教授
穿越时空——为两座城市创造诗意的潘耀明
作家的名片
正是重九月如钩——2023年宝岛台湾纪行
中日友好使者——悼念日本著名作家立松和平
笑里藏“道”的幽默作家吴玲瑶
照进三宝山的一束柔光——悼念马六甲华教元老林源瑞先生
难忘的城市:聂耳终焉之地
汉魂终不灭——追思菲律宾华裔作家吴新鈿
悼念大江健三郎——诉诸人物形象的政治态度和批判精神
化作千风
浅谈吴民民的创作风格和意识流
后记
内容摘要
本书为知名旅日女作家华纯的第二本散文集,其第一本散文集《丝的诱惑》2009年由文汇出版社出版,曾获全球华文文学首届中山杯优秀散文著作奖。
本书共分为露珠、窗外、震灾、语翼四辑,用生动的笔触描绘指尖上滑过十年左右的时空,大自然的法则循环着四季不同的景色,草木物候各有气场,然而经历了日本311大地震、新冠疫情肆虐全球,作者面对纷繁的大千世界有了不少领悟,凭借着向死而生的勇气,深入探讨人世间的冷暖与悲欢离合。
书中有沉浸于风景的描写,有生活空间岁月的刻痕,有人与自然之间的对话,有花道作品映照于明眸中的沁人心脾,有阅读产生的源流和力量,呈现出独特的“空”“寂”之美。
精彩内容
镰仓行,与紫阳花相遇六月的雨,细丝如廉。马路边簇拥一丛丛青蓝或姹紫嫣红,泛起一片氤氲。每每路过,心中就会漾起些许怡悦,些许凉风习习。这时我便想一个人去镰仓散步,众多寺庙正绽放千姿百态的紫阳花,为千年古都增添了迷人的绚烂之色。
周一天气预报有阵雨,略一迟疑还是登上了直行电车。镰仓靠近神奈川县由比之浜,距离东京仅一小时路程。尽管去过数十次,却从未降低过对它的情有独钟。湿气很重,浸入肌肤里。我在座位上闭起眼,想起朗读川端康成的《一只胳膊》能叫人汗流浃背。 “我没戴帽子,头发被濡湿了。从关上正门的药铺深处传来了广播:现在有三架客机,由于烟雾浓重,不能着陆,在机场上空盘旋了三十分钟……我抬头仰望天空,心想,说不定能看到盘旋着的飞机的灯光呢。但却看不见。上空,飞机渺无踪影。连我的耳朵也钻进了低垂的潮气,仿佛发出了类似无数蚯蚓向远处爬行时的蔫呼呼的声响。”文字的渲染,来自川端康城的一支神笔。 镰仓行,与紫阳花相遇,又会联想起另一延长线上的话题。 渡边淳一的言情小说《紫阳花日记》在中国翻译出版后经久不衰,似乎反映了现代人的心病。回国逛上海书店,总发现《紫阳花日记》被置于畅销书榜首。小说被归纳为两个字就是丈夫的“不伦”(婚外恋)。平日拈花惹草的丈夫某天发现妻子的枕头底下藏有一本紫阳花日记,可是妻子却绝口不提察觉丈夫出轨。双方陷入了疑神疑鬼的拉锯战。日记本用刺绣紫阳花图案的手绢包起来,故名紫阳花日记。在四季变化的花语中,紫阳花因土壤碱酸性比例不同,易生色变,故被按上“善变、背叛、水性杨花”等贬词。日本称此现象为“不伦”文化。 小说里妻子出于无奈只得佯装不知。丈夫认为男人的幸福,是建立在妻子对男人秘密的不知不觉上。在这个转折点上渡边淳一的手术刀突然停下,把解决病症的答案扔给了读者,究竟是切除夫妻关系中的癌细胞,还是继续维持无性婚姻?
渡边淳一的悲情故事就是这样,从某一点追溯开去都是数不尽的情与性的纠葛。在紫阳花色变的美丽虚影下,假面夫妻似乎算不上丑恶,“不伦”权当游戏,总有它“正当”的理由。因此有人送幽默图,老男人坐紫阳花下捧读谈性色变的小说,预防老年痴呆症乎? 从北镰仓车站下来,沿途有小店出售制作精美的紫阳花明信片。微风中摇曳的风铃垂下白色纸条,书写各种应景俳句或川柳。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明白日本不仅有樱花季,有秋风染红的枫叶,更兼有夏之初的花团锦簇。紫阳花花期从开花到最后凋零,能持续四五周以上。因此趋之若鹜的各路花客,几乎都做足了功课,知道哪里是捷足先登的重点。 镰仓著名三大景点集中在北镰仓附近。我跟随移动的队伍,先去了最负盛名的古刹明月院。 从门外依次排队进入庭院,只见花海沉浮,到处人头攒动。园林各处种植2500株“姫紫阳花”,正在盛开之际,密密麻麻,美不胜收。走过了小桥流水,抬头望见山门小径两侧斜坡,簇拥清一色的绣球,浮出清水芙蓉般的气质,人称“明月蓝”,不禁令人心动。纯粹的“明月蓝”也呈现深浅与高低之分,间有一二株变色,亦是原生蓝衍生的擦边球。这时,空中落下一阵小雨,用伞接住,晶莹水珠从花瓣上滴落下来,蜗牛爬过枝叶,留下浅浅痕迹。空灵澄静的这一意境,在镰仓俯拾皆是,会带来哪一种禅机呢?
明月院里最为出名的地方,是方丈堂的一扇圆形“参悟之窗”。走进堂前枯山水庭园,立刻天地有别。古人常说“鹤千年,龟万年”,草坪有石雕玉兔起身作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曼妙仙境便是明月院的最高境。仅仅借这“参悟之窗”向外张望一眼,就令人深深惊喜,以为飞进了天上蟾宫,看见许多奇花异草,果真不虚此行!
我踮起脚先,看清楚若隐若现的远景中间是紫色花菖蒲,与“明月蓝”相映成趣。据说,透过这扇明窗,明月院的四季就像一幅画悬挂屋内。如此简朴的美学设计,置于座禅之堂,便已足够。
接着,我离开了明月院,朝成就院走去。途中雨渐停,受过洗礼的花卉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渡边淳一的言情小说有迹可寻,紫阳花在六月天发生了诡异的变化。古树苍天的深寺禅院,迂回路转的参拜小道,冷不丁会冒出妖娆倾色的一簇绣球。而另一面是居高临下三面靠山、一面壤接大海的镰仓风景。湛蓝天空底下,热情的风吹拂海浪,试图洗净尘世铅华。这像是渡边小说里人物记忆的那一片海。
为了看清那一片海,有很多中国旅客特意跑到成就院探寻究竟,未料昔日的惊艳景象已经不见。2011年日本发生特大地震,成就院主持大慈大悲,将所有的紫阳花移植到受灾地域宫城县三陆钉。幸好我的电脑里还珍藏着过去拍摄过的美图。
在渡边小说里,即使是优美如画的风景,与之对照的也是纷杂无奈的人间纠葛。据一位做足旅游功课的人讲,御灵神社门口的车站是小资们必停之站。看似是体验沿着海岸行驶的电车呼啸而过,其实轨道旁边盛开的紫阳花才是重点。除了有人期待浪漫情怀之外,还有一种被安利的“物哀”美学,诠释人生禁断之恋。
《失乐园》后,箱根和镰仓几乎变成“不伦”文化的重灾区。镰仓挺适合言情小说家居住,封面不断替换主题男女。近年随着流行《倒数第二次恋愛》(最后から二番目の恋)和《昼颜》等电视剧,公共空间终于出现了比较认真的话题,探讨道德伦理与自然属性之间的矛盾。
渡边淳一在世时说,“不伦”让小说里的男女充满了活力。他力图证明,婚外恋可以引出一种从精神到肉体、没有功利主义的纯爱。
大河时代剧或老电影里常见的镜头:妻子明明遭受痛苦,却要笑着原谅丈夫有了外遇。观众被迫接受这种陈腐的社会价值观。但是渡边淳一的去世,似乎给此画上了句号。最近经常听到社会舆论的矛头指向绯闻中的明星和社会名人。曾几何时,对那些“不伤害当事人且不危及他人”的不伦事件的宽容,已经逐渐转换为日本公共空间的不容也不接受。科学检验已经证明紫阳花的叶子含有毒素。但这和道德观没有关系,只或可隐喻,“不伦”之花再怎样美丽,也都会有毒。渡边淳一不会想到,日本社会居然出现了那么多的单身族,进入“不结婚、不生育、不买房”时代。三分之一的家庭在银行没有储蓄,社会经济结构改变了意识流。20世纪八九十年代出生的日本人,对《紫阳花日记》的谈性色变,十分淡漠。
总之,日本文学作品里对紫阳花下偷情男女的耽美倾向,渐渐像泛黄的照片,失去了昔日的光环。
我在车站附近寻到一家茶馆,盘腿坐着,眼睛望着远处。突然心生感谢。川端康成在1947年迁居镰仓长谷,直到最后含煤气管自杀,在许多作品里写下了他的审美情趣,从物到心,从心到物,最后到达物心两忘的境界。我似乎又见着了他对无魇的美的猎奇眼光。在这样的地方,所葬名人众多,铃木大拙、岩波茂雄、小津安二郎、西田几多郎等,在漫长的岁月中,在旅途尽头,淡淡地化成了一阵风,一块石头,一泓清水。
在日本寻找瓦尔登湖立秋以后,连续几次收到河崎先生从长野寄出的纸箱。里面不是装满了带泥土香味的新鲜茄子、土豆、番薯,就是刚摘下不久的毛栗或自制的蓝莓果酱。秋天的味道,一下子滋润了五脏六腑。煮上一碗咖喱蔬菜汤,紫色茄子闪着诱人的光泽,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
说起来,河崎原来是东京的上班族,前几年公司裁员不得不提前退休,因此在乡下建造新房,一心一意地种起地来。河崎太太还在医院工作,两个孩子皆已独立。每逢休息日,太太从县城开车去乡下看望独居的河崎先生。这对和睦相处的夫妻,谁能料到婚姻上会亮起红灯。河崎先生突然间离家出走,整整一年杳无音信。从未跟丈夫龃龉不合的河崎太太在孩子面前忍辱负重,不敢说出丈夫患有失业抑郁症的现实。后来听说事情有了转机,河崎新年前从北海道归来,生活又恢复了常态。我在他那里租下了一个果园,对田园生活的憧憬使我在现实世界中迈出了小小的一步。
与其说“租”,不如说是一种形式而已。我在东京和长野之间一年往返几次,义务帮助河崎整理荒芜多年的田地。当时我信心十足,以为能找到朝思暮想的瓦尔登湖,过上布衣蔬食的乡村生活。
日本的农村景色,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看到牧歌式的田园风光和自然村落。刚踏入乡间田野那会儿,禁不住一阵心绪涌动,弯腰抓起了一把黑土。这土壤的成分与我过去在中国北方农村侍候过的庄稼地不同,它肥沃而松软,一尺长的萝卜可以从地里连根拔起。长野县距离东京200多公里,农作物和果树长势旺盛,整整齐齐排列在田野和山坡的矩阵中。
河崎家花两千多万日元盖起了一栋房屋,因采用太阳辐射热能发电系统,获得政府补贴的两百多万日元。屋顶上的一块辐射板基本解决了全天候热水供应和冬季取暖,即使发生地震,也无断水断电之虑。我问他为何不多盖两层楼,他说孩子不会回到农村生活,夫妻俩没必要住大面积的“一户建”。现在乡村居住人口平均年龄是65岁(2010年统计),未知将来的农村命运会是怎样。说到此处他不禁长吁短叹,窗纱上的落叶也飞了起来。 河崎家祖传的水稻田是用包租形式租给了别人。他说农民光种水稻没法养活自己。我第一次听说,日本政府是从农民手里高价收购稻米,低价卖给消费者。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麦克阿瑟将军从美国带来奶粉和面包,逐渐改变了日本人一天三顿米饭的传统。日本国民受西方生活影响,从大米主食趋向了面食的多样化。因此大米过剩,国家库存不断增加,年间仓库管理费达到4700亿日元以上。这样国家亏损越来越大,政府不得不出台新的政策,鼓励稻农将一部分田地改种其他农作物,以达到食物链上的供需平衡。据2008年统计,日本全国有40%的水稻田转种小麦或大豆,其面积相当于整整一个埼玉县。
河崎家的主食时常翻换花样。客厅置有意大利进口的烤火炉和面包机,这两样先进设备给河崎家的生活带来了变化。河崎太太经常自己制作面包和比萨,有时拿出去换点收入。我跟随河崎夫妇下了几次地,渐渐进入了乡间生活的轨道。 有一家日本的生活杂志,封面上醒目地写着:退休后,为生命寻找一种生活方式。归乡种田,让一种怡然清澈的快意穿梭时光。
我与乡村一来二往,渐渐知道现代人说这些话是有点尴尬的。日本农村的高度机械化和少子化,几乎抹杀了陶渊明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神话。
我多次想起主张回归自然、崇尚简朴生活的梭罗,他在《瓦尔登湖》里描述了瓦尔登湖畔独居两年多的所闻所思。我问自己,如果我置于同样的一个地方,同样的一间木屋,我能否像梭罗那样完成一次生命的体验?
我听见心底发出了另一个声音:“这里没有瓦尔登湖。”我想写诗,却写不出来。梭罗文字里的气场,这里没有出现过。 这一年里,河崎明显衰老了许多。城市退休人员适应农村生活,究竟需要多长时间?我理解他们疲惫的表情,现在乡下这个样子他们并不喜欢。起因是果园收获了一整车成熟的板栗,树上的毛栗是用长棍打下来,然后脚上套一双特殊的靴子用力踩,让毛栗外壳裂开,滚出板栗。一个下午打下来,我们几个人都筋疲力尽。直到晚餐桌上端来了粟米煮饭,特别好吃,才让我们有了收获的补偿。可是处理过多的板栗却成为令人头疼的难题。剥皮颇费时间,只好将一部分的剥皮栗子蜜腌起来,以备过年时食用,剩余的大部分只能慢慢处理。由于不懂得怎样保藏,眼看栗子一点点地烂了,我人一下子就跌进郁闷里了。
河崎告诉我,每年收获栗子,因品种问题甜度不高,他们非但卖不出去,还要倒贴不少钱打包寄给亲戚朋友,免得白白浪费。大多数收获的蔬菜瓜果,也是一半自掏腰包免费送人。这样,除了满足自给,还能有多少怡然清澈的快意穿梭晚年生活呢。
第二年春天我再去长野乡下,是为了向河崎家告别。那时听闻日本大米开始出口中国,我告诉他们这消息。
河崎说,一线曙光出现在眼前。感谢中国,日本大米得救了。
我吃了20多年的日本大米,一直认为它是世界上最好吃的大米。不光是我这么说,购买日本大米的国内人也都这么说。而这时候,听说有两位日本著名水稻栽培专家,自告奋勇地在中国传授推广水稻旱育稀植技术,引发了中国水稻栽培史上的革命,水稻亩产几乎翻番,一跃成为黑龙江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