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评传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
22.2
4.5折
¥
49.8
全新
库存2件
作者匡亚明 著
出版社长江文艺
ISBN9787570226726
出版时间2024-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9.8元
货号32117799
上书时间2024-09-27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作者简介
匡亚明(1906—1996),江苏丹阳人,长期从事教育和新闻宣传工作。曾任南京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孔子基金会会长等,是他主持编写的《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获首届中国出版政府奖。
目录
?目录
.目 录
第一章 生平概略
一、没落的贵族家庭002
二、幼年在贫贱中成长006
三、独立谋生,勤奋好学011
四、“三十而立”至仕鲁之前016
五、进入贵族统治集团——初次碰壁027
六、访问列国诸侯——到处碰壁042
七、“不知老之将至”的晚年054
第二章 孔子时代的社会背景
一、西周是领主制封建社会(或初期封建社会)067
二、春秋是从领主制向地主制封建社会过渡的时代105
第三章 仁的人生哲学思想
一、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哲学概括123
二、仁为核心礼为形式的仁礼观161
三、作为仁的人生哲学方法论的中庸171
第四章 伦理思想
一、孔子的伦理思想及其与当时各家伦理思想的异同和论争?179
二、孔子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体系?183
三、孔子的义利观和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189
四、好学是促进品德修养的关键?202
第五章 政治思想
一、政治思想?207
二、政治主张?213
三、孔子的政治品格和才略?224
第六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一、成效卓著的教育实践?227
二、“有教无类”和“诲人不倦”?231
三、培养实现仁政德治的优秀人才?236
四、文质彬彬与德才并重?239
五、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248
六、体现了民主平等精神的师生关系?254
第七章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伟大的文献整理家
一、孔子以前的文献概况?259
二、孔子与“六经”?264
三、不朽的历史功绩?288
第八章 孔子思想在国内外影响源远流长
一、在国内的影响?290
二、在国外的影响?312
第九章 结论
内容摘要
这部《孔子评传》在简叙孔子的生平行迹之后,分别从哲学、伦理、政治、教育、文献整理、文化传播等角度,全面梳理并评价了孔子及其思想。全书史料严谨规范、立论公允求实,角度全面丰富。该书不仅回答了“布衣孔子”何以能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奠基者,更分析了孔子在哪些方面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是一部有分量的具有宝贵学术价值的力作。
精彩内容
二、幼年在贫贱中成长古鲁国是西周初年周公(姬旦)的封地,其长子伯禽赴鲁就国时,带去很多典章文物。到了春秋末年,人们认为周朝的典章文物都保存在鲁国。颜徵在母子住在这样富有古文化传统的环境里,对孔子未来的教养和成长,是有很大影响的。由于缺乏史料,具体情况很难了解。这里,我们不得不提出下面几个问题:(一)颜徵在为什么要迁居曲阜?(二)她凭什么条件能在曲阜城内安家?(三)她如何维持母子生活?(四)她怎样培养和教育孔丘?提出这些问题是很自然的。探讨这些问题是历史的要求,也是逻辑的要求,但文献典籍在这方面缺乏足够的资料。有些考据家甚至对颜徵在这个人的存在也采取怀疑和不承认的态度,这是未必恰当的。根据已有的即使是片段的文献资料,对以上四个问题作一些探索,还是可能的、必要的。例如对第一个问题,显然颜徵在为了避免妻、妾、子、女间复杂的家庭矛盾,确以离开叔梁纥家为较好的选择。对第二个问题,根据叔梁纥没落贵族的身份,鄹邑大夫的地位,“以勇力闻于诸侯”的声誉,加上徵在的娘家(颜姓)是曲阜大族,这些条件大概给徵在在曲阜城安家提供了方便。对第三个问题,孔子自己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见主要靠母子勤劳俭朴维持清贫生活。对第四个问题,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可见孔子从小好学,一定和母爱、母教有关。
在叔梁纥去世后,孔丘这个三岁孤儿,如果没有一位贤母的抚养和教导,他能否生存下来,能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思想巨人,都是很难说的。这位贤母就是一向不被重视的默默无闻的颜徵在。谈孔子生平而不谈孔子的母亲,不谈颜徵在,不能说是很公平的、实事求是的。但由于文献不足,我们也只能把问题提出来,至于进一步阐明,则有待于更多的新资料(包括地下发掘材料)的发现。
关于孔子幼少年时代情况,有几件事是可以征信的:第一件是《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他不是像一般儿童那样好玩耍,而是经常把祭祀时存放供品用的方形和圆形俎豆等祭器摆列出来,练习磕头行礼。这在现在是不可思议的,但在当时贵族社会十分重视祭祀礼仪的情况下是很自然的。这除了社会的耳濡目染的影响外,和颜徵在的家庭教育也是分不开的。颜徵在当然希望孔丘能学好这些东西,作为将来回到贵族行列中去的阶梯。
第二件是孔母之死。颜徵在二十岁左右正当青春年华之时,就死了丈夫,带着三岁的孤儿,离开了复杂矛盾的叔梁纥家(鄹邑),来到鲁都曲阜定居,既要操心维持母子生活,教育孤儿,又不可避免地带着年轻寡妇凄凉的沉重心情,终于在三十多岁就与世长辞了。这对孔丘当然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他那时只有十六七岁 。由于他自幼受到严格母教,因而“十有五而志于学”,大概十六七岁时已懂得一些“礼”和“为人处世”的道理。所以在含悲处理母亲丧事中,并不慌乱,比较沉着。那时儿女办理父母丧事,要符合一定习俗的礼仪,而孔父叔梁纥既然生前是鄹邑大夫,在治理孔母丧事时,当然更要合乎一定礼仪。这里首先遇到的一个问题是父母要合葬而孔丘却不知父亲墓穴确址。父亲去世时孔丘只三岁,不知父墓,情有可原,而颜徵在一直没有把墓地告诉孔丘,这是后人议论不一的。司马迁也认为是“母讳之也”,即母亲对儿子讳避了父墓所在。为什么要讳避呢?也有许多猜测。对此,还是唐司马贞说得比较合情理。他说,徵在以十六七岁的妙龄少女嫁给叔梁纥,不久梁纥老死,作为少年寡妇的徵在,按当时社会习俗要避嫌,不能相从送葬,因而不知叔梁纥墓在何处,无可告知,并非讳避。孔丘只得把母亲棺柩停放在“五父之衢”,借以引人注意,好问询父墓处。后来有一位鄹邑车夫(挽夫,一作曼父)的母亲,原来是和颜徵在很合得来的邻居,她知道梁纥墓在何处,便告诉了孔子,孔子方得将父母合葬于防。防即今曲阜东十余公里的防山,现在这里有梁公林(林或作“陵”),相传为埋葬孔子父母及伯尼的地方。从此以后,年仅十六七岁的孤儿孔丘,就要在当时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独自谋生、学习和奋斗了。
第三件是孔母死后不久,鲁国贵族季孙氏请士一级的贵族(贵族最低级的是士)宴会。那时孔丘丧母不久,孝服未除,以为自己是已故叔梁纥武士之子,大概也有资格参加,于是就跟别人走了进去。哪知季孙氏的家臣叫阳虎的,以侮慢的态度呵斥孔丘说:“季家宴请的是士,谁宴请你呢!”于是孔丘只好退了出来。这是十七八岁的孔丘想进入贵族社会时所遭遇到的当头一棒。这样的侮慢和打击,孔丘只好默默地忍受下来。此事没有使他灰心,反而更加激励他奋发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这里,在孔子幼少年生活的简略叙述中,有两点是值得我们注意的。一是在鲁都曲阜古文化特别是礼的感染下,在他纯洁的幼小心灵深处,对当时由来已久的等级森严的贵族政治制度本身,没有感到任何一点抵触的地方,却是以膜拜敬畏之心,由衷地顺从和接受了。也许他后来在政治观、社会观上的好古、信古、复古的保守思想,在这时就埋下根苗了!二是尽管他从小贫贱,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冷落以至阳虎的侮慢,即使对现实社会有不满处,却一点也没有抱怨贵族宗法、等级制度本身。孔子一生认为挽救“礼崩乐坏”的局面,必须维护贵族统治,恢复西周文、武、周公之治,以实现其仁政德治的“理想”,结果是到处碰壁。这种思想不同样在这时就已埋下根苗了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