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堂城堡中的音乐(巴赫传)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
56.9
5.3折
¥
108
全新
库存6件
作者(英)约翰·艾略特·加德纳|责编:肖海鸥//邱宇同|译者:王隽妮
出版社上海文艺
ISBN9787532171989
出版时间2020-02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108元
货号30861471
上书时间2024-09-0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其人,在音乐史上始终是难以捉摸的谜题。人们很难将那些恢弘伟大的作品,与一个看似庸常、难解,偶尔疯狂的个体联系在一起。英国指挥家约翰·艾略特·加德纳在父母家的两幅巴赫肖像的陪伴下长大,每日每夜他拾级而行,都会经过在战争期间保护着的肖像。从那时起,他开始研究并演奏巴赫,日后成为现今伟大的巴赫诠释者。这本书便是他毕生奉献的精华与凝结。他考察了巴赫研究的新进展,以丰盛的细节呈现巴赫的思想,他的工作方式,他如何创作音乐以至于日臻化境,为我们揭开巴赫掩藏其下的真实面目。
加德纳作为历史学家的身份,让他透过学术与演奏两个通径来展开研究。他仔细钻研了现存稀少的传记素材,通过对音乐本身的细致体察,摸索到那些个人特质从音乐中浮现的瞬息。与传统的传记不同,加德纳旨在“认识这个创作中的人”,体会巴赫的音乐创作过程,使读者身临其境,获得同样的经历和感受。音乐能够折射出广泛的人生经历,巴赫的人格由他的音乐思想发展、磨砺而来。本书以十四个章节,作为十四条轮辐,全部通向同一个核心——作为人和音乐家的巴赫。
目录
关于本书的说明
地图
序言
第一章 在乐长的注视下
第二章 启蒙运动前夕的德意志
第三章 巴赫基因
第四章 1685年团体
第五章 信仰的机制
第六章 无可救药的乐长
第七章 工作台边的巴赫
第八章 康塔塔还是咖啡?
第九章 轮回与节期
第十章 首部受难曲
第十一章 伟大的受难曲
第十二章 碰撞与共谋
第十三章 完美的习惯
第十四章 “老巴赫”
致谢
编年表
术语表
索引
内容摘要
巴赫的面貌如棱镜,数学的、爵士的、文学的,加德纳端然依凭其渊博的学识和多年的演出实践,从容地娓娓道来,妙意纷呈,该显现的,如同墨迹在白纸上自动显现,该剥落的便剥落。加德纳爵士潜入文本和音符,用一种历史研究的态度,平衡诗意和逻辑。就像巴赫的音乐,他的写作从今人煞有介事高大神圣的成见中,渐渐投射出那个光怪陆离又无比真实的人性世界。本书的出版不仅在乐迷界,同时也在文化界引起轰动,列选为《经济学家》2013年度十大好书。
精彩内容
在乐长的注视下1936年秋,一位来自下西里西亚省(LowerSilesia)拜德沃尔姆布鲁恩(BadWarmbz·unn)的三十岁的音乐教师,突然出现在多塞特郡(Dorset)的一个村庄,行李中带着两件东西:一把吉他,还有一幅巴赫的油画肖像。如同巴赫家族的先祖老维特·巴赫(VeitBach)在将近四个世纪前作为宗教难民从东欧逃亡一样,当犹太人被禁止从事某些行业时,瓦尔特·延克(WalterJenke)离开了德国。
他在多塞特郡北部定居并有了工作,同一位英国姑娘结了婚。由于战争迫在眉睫,他要为那幅画像寻找安全的家。
在19世纪20年代,他的曾祖父在一家古玩店里以极低的价格买到一幅巴赫画像。毫无疑问,他当时并不知道那曾是(现在依旧是)现存最为重要的巴赫画像。。如果延克把这幅画和他母亲一同留在了拜德沃尔姆布鲁恩,在炮火轰炸下,或在德国人面对进逼的苏联红军而从西里西亚撤离时,可以肯定它几乎是无法幸免于难的。
我是在这位乐长的注视下长大的。战争期间,豪斯曼
那幅著名的巴赫肖像画’被交予我的父母保管,它在多塞特一间老磨坊(我的出生地)的一层楼梯平台安身。每晚睡觉经过,我总是试图躲开那令人生畏的注视。我的童年享受双重的幸运:我在农场,而且在一个重视音乐的家庭里长大。在这里,唱歌被视为完全正常的事——在拖拉机上或是马背上(我父亲),在餐桌前(整个家庭在进餐时间唱谢恩祷告),或者在周末聚会上,父母有的是机会尽情享受声乐。
在整个战争年代,每个周日早晨,他们都会和一些本地的朋友聚在一起唱威廉·伯德(WilliamByrd)的《四声部弥撒》(地卵forFourVoices)。在孩童时代,我的哥哥、姐姐和我在成长中了解到庞杂的无伴奏合唱音乐——从若斯坎(J0squi)到帕莱斯特里纳(Palestrina),从塔利斯(Tallis)到普赛尔(Purcell),从蒙特威尔第到许茨(Schiitz),最后,是巴赫。与早期复调音乐相比,我们发现巴赫的经文歌在技术上困难得多——那些长长的乐句,没有地方换气。但我记得我喜欢声部间的互动,那么多内容同时涌出,底部脉动的韵律使得一切漂浮不定。到了十二岁,我几乎已经将巴赫六部经文歌的高音部分熟记于心。它们成为我大脑中主要经验的一部分(跟民歌、多塞特方言的粗野诗歌一起,都存储于我的记忆中),从未离开。
而后,青少年时期,我开始了解他的一些器乐作品:《勃兰登堡协奏曲》、小提琴奏鸣曲和协奏曲(九到十八岁期间,因为小提琴技艺平平,演奏这些作品时,我时常在勉力挣扎,并且总是迷失其中,正是在这一阶段我转攻中提琴)、一些键盘作品,以及几首写给女低音的康塔塔咏叹调(我母亲非常喜欢)。即使现在,我一听到《颂扬我主》(“GelobetseiderHerr,meinGott”)或者《我对世界一无所求》(“Vonder’Weltvedangichnichts”)就会感觉喉头哽咽.想起母亲的声音从磨坊穿过庭院飘来的场景。然而我最初拜于巴赫门下.和他的音乐终生相伴,渴望了解楼梯顶上这位严厉的乐长,这一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