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农民战争史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
31.8
4.5折
¥
69.9
全新
库存59件
作者顾诚
出版社北京日报出版社
ISBN9787547739624
出版时间2022-05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69.9元
货号31443246
上书时间2024-06-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全新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十六年所向披靡,四百天一溃千里。翻开本书,看懂李自成为什么败,败得还那么快!
明史泰斗顾诚先生14年心血结晶!参考千余本方志,正本清源读懂明史!
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明清史研究程碑式重要作品。
成书四十年,至今仍是明末历史研究不可逾越的巅峰《南明史》前传,真正读懂明末三方势力斗争的来龙去脉。
舆论失势、战略失误、用人失策!看懂李自成为何而败!
如小说般精彩昂扬,身临其境感受明末乱局,读之令人欲罢不能!
绝版重来!重新厘清文字,纠正原版数十处错误,为名著增光添色。
作者简介
顾诚(1934—2003),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当代认可的明清史大家。他一生品性秉直,潜心治史,视学术为生命,被誉为“学术苦行僧”。
“板凳甘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是顾诚治史的真实写照。1978年,顾诚发表《李岩质疑》一文,该文钩沉史料、严密考证,引起了学术界的瞩目,也成为顾诚的成名作。1984年,《明末农民战争史》出版,为农民战争史的研究别开实证蹊径; 1997年,被顾先生视为姊妹篇的《南明史》问世,该书在海内外均有广泛的影响力,并荣获了中国国家图书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一等奖。
两部著作、四十余篇论文,对治学严谨的顾诚来说并不算高产,但其治史方法与治史精神,早已为明清史研究留下一座丰碑。
目录
第一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背景
第二章 明末农民战争的爆发
第三章 起义初期明政府的对策和义军主力转入山西
第四章 起义中期的千里转战
第五章 明末农民战争一度转入低潮
第六章 张献忠、罗汝才重举义旗和杨嗣昌督师的惨败
第七章 李自成起义军在河南的大发展
第八章 李自成起义军南下湖广和襄阳政权的建立
第九章 张献忠起义军的进军湖广、江西
第十章 孙传庭部的覆灭和李自成西安建国
第十一章 明朝在覆灭前的挣扎
第十二章 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关之战
第十三章 大顺政权的失败
第十四章 大西军在四川
第十五章 弘光政权的覆亡和南方的阶级斗争形势
附录
说明
(一) 大顺政权地方官员表
(二) 大西政权地方官员表
(三) 山海关战役后三个月内官绅叛乱情况表
内容摘要
十六年所向披靡,四百天一溃千里。翻开本书,看懂李自成为什么败,败得还那么快!
1644年三月,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朝灭亡,此时他已奋战十六年;同年四月,李自成败于山海关,清军入关;次年五月,李自成牺牲于湖广九宫山,距离明朝灭亡仅四百天。
舆论失势:大顺军在追赃过程中刑拷相加,缙绅颜面扫地。而清军为了在汉地站稳脚跟大肆笼络汉族官绅地主,这些人曾饱受农民军打击,无不喜迎清军。
战略失误:在大顺军心中明清之战是前朝之事,自己未同清方交恶,完全可以相安无事,以为吴三桂投降后东北问题就已解决,清军则被无视。
用人失策:大顺军缺少一批能放眼天下、统筹全局的战略人才。清廷却在入关前网罗了范文程、洪承畴这样一批“引路人”。
主编推荐
◆ 十六年所向披靡,四百天一溃千里。翻开本书,看懂李自成为什么败,败得还那么快!
◆ 明史泰斗顾诚先生14年心血结晶!参考千余本方志,正本清源读懂明史!
◆ 荣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很好成果二等奖,明清史研究程碑式重要作品。
◆ 成书四十年,至今仍是明末历史研究不可逾越的很好
◆ 《南明史》前传,真正读懂明末三方势力斗争的来龙去脉。
◆ 舆论失势、战略失误、用人失策!看懂李自成为何而败!
◆ 如小说般精彩昂扬,身临其境感受明末乱局,读之令人欲罢不能!
◆ 少量重来!重新厘清文字,纠正原版数十处错误,为名著增光添色。
精彩内容
第十二章明王朝的覆亡和山海关之战第一节?大顺军攻克北京三月十五日,大顺军进抵居庸关,唐通和监军太监杜之秩投降,号称天险的京师“北门锁钥”,便在大顺军面前敞开了。大顺军逼近京师,给明廷蒙上一片阴沉的气氛,朱由检和他的大臣们陷入了束手无策的境地。三月十六日,大臣们在朝房商讨对策,一个个“但相顾不发一论”[1]。同一天,朱由检故作镇定,按照常例召对考选诸臣,以抵御满洲贵族军队和农民起义军以及筹措兵饷为题,挨次奏对。在厄运临头的时候,他做这种毫无实际意义的官样文章,只不过是借以安定人心。然而,就连他本人内心的恐惧也无法掩饰了。据时人刘尚友记载,朱由检在听取诸臣奏对时已经心不在焉:“上或凭几而听之,或左右顾而哂之,或斟茶,或磨墨,皆亲手自为之。如忽忽无绪然,非平时庄莅景象也。”“闻是日帝笑语颇失恒度。”奏对还没有结束,内官便忽然递进一件密封文书。朱由检一看,立刻面无人色,惶遽退入后宫。参加奏对的臣工们面面相觑,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出来后一打听才知道是报告昌平失守[2],起义军即将兵临城下了。
就在这天的傍晚,大顺军先头部队到达京师北面的土城(即元大都北面城墙遗址)。十七日,义军进抵北京城下,开始攻城。京师里立即像开了锅一样乱作一团,“人人惶急,莫知所措。士大夫相见,唯唯否否,或曰无害,或曰奈何?惟议巡街闭门,无一胜算也”。有的官僚心怀侥幸,“犹谓城坚势重,外有大帅足倚,围三月未伤也。故城中多务积煤米,余无所问”。崇祯皇帝则“仰天长号,绕殿环走,拊胸顿足,叹息通宵,大呼:‘内外诸臣误我,误我!’仓皇召对,人人战栗无策,噤不发声”。守城的重任完全落到了宦官手里,被驱赶上城守垛的士兵平时既无训练,临事又缺粮饷,“守垛之兵,饥不得食。或母或子,携粥至城下狂呼,不知守之所在。一日再食者十无一二”。襄城伯李国桢所统京兵三大营屯扎于城外,大顺军一到立即全部投降,火炮等器械转手之间便成了义军攻城的利器。
大顺军围攻北京的时候,李自成在昌平、北京之间的沙河巩华城设下临时总部,由大将刘宗敏担任前线总指挥,攻取北京。为了尽量减少攻城时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以及日后进兵中的阻力,李自成等义军领导人认为,争取朱由检投降是比较理想的。于是,派了在宣府投降过来的太监杜勋等人进入城内,敦促朱由检看清形势,及早投降。关于这次谈判的情况,史籍中言人人殊。根据原始材料来考察,可以大致确定谈判的经过如下:杜勋到城下后,由于当时的城守掌握在太监之手,没有遇到什么阻拦就被城守太监曹化淳、王德化等用绳索吊到城上。杜勋说明了来意,指出大顺军兵势浩大,明廷根本无力抵敌,转达了义军领袖要求朱由检“逊位”的意见。朱由检自知已成瓮中之鳖,除了接受起义农民的条件之外只有死路一条。这时,他处于贪生之念与博个“国君死社稷”的“美名”之间的矛盾之中。长期君临一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极端的爱面子,阻碍了他接受杜勋转达的要求,而一口拒绝就无异于宣判自己的死刑。在这种两难之中,他指使亲信太监同杜勋继续谈判,希望通过讨价还价争取到一个比较可以接受的条件,或许还希望拖延谈判,等待各地勤王官军的到来。谈判一直延至十八日晚,即义军攻克北京的前夕。史料记载说,十八日晚,明兵部尚书张缙彦巡视城头,走到正阳门附近,见“其处之城上有酒筵,上坐者一人,旁坐者皆内官。则数人见缙彦起。缙彦问何人。内官曰:城下都督爷。缙彦惊问何以得上。内官出一纸,草纸也,其上墨写‘再与他谈’四字,帝之御书。缙彦默然”。清朝初年,张缙彦任职浙江布政司时,“有问以巡城事,无异词,惟帝之御书草纸谓是朱写非墨写”。
朱由检的拖延不决,超过了起义农民的忍耐限度,大顺军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城,崇祯年间满洲贵族军队几次攻到京师附近,明王朝都是依靠各地勤王兵才守住京师的,这次却没有任何勤王兵参加守城,京营兵的腐败已经到了不堪一击的程度。朱由检欲战不能,欲和不愿,只有坐待灭亡。三月十八日夜间,大顺军将士爬城而入,占领了外城。朱由检感到火烧眉毛了,他“徘徊殿廷,忧懑计无所出”。内官张殷忽然跑上前来说道:“皇爷不需忧愁,奴辈有策在此。”朱由检忙问何策,答道:“贼若果然入城,直须投降便无事矣。”朱由检大怒,一剑把张殷砍死。直到这时,他还妄图突围逃命。他先要皇亲国戚巩永固、刘文炳等召集家丁护驾,得到的答复却是人心已散,无法可想。他仍不死心,自己手持三眼枪带着一批内官像没头苍蝇似的向齐化(朝阳)、安定等门乱窜,但碰壁而回。最后,他领着太监王承恩爬到煤山(今景山)顶上四处瞭望,看到城外烽火连天,已经插翅难逃了,才下了狠心上吊自尽。临死之前,他迫使皇后周氏自缢,对长女长平公主朱徽娖怒喝一声:“为何生我家?”挥剑砍去,朱徽娖举手遮挡,被砍断左臂,昏倒在地;又杀死幼女昭仁公主。他还念念不忘要同起义农民斗争下去,把太子、永王、定王叫来,让他们换上平民衣装,嘱咐道:“汝今日为太子,明日为平人,在乱离中匿形迹,藏姓名,见年老者呼之以翁,年少者呼之以伯叔。万一得全,报父母仇,无忘吾今日戒也。”说罢,派太监领去躲藏。朱由检的最后一道谕旨,是发给成国公朱纯臣的,命他总督内外诸军,且托以东宫。这道谕旨送到内阁还未及发出,就被大顺军缴获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