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印度文化常识 贵州人民 9787221178329 著 者:【日】辛岛昇
  • 印度文化常识 贵州人民 9787221178329 著 者:【日】辛岛昇
  • 印度文化常识 贵州人民 9787221178329 著 者:【日】辛岛昇
  • 印度文化常识 贵州人民 9787221178329 著 者:【日】辛岛昇
  • 印度文化常识 贵州人民 9787221178329 著 者:【日】辛岛昇
  • 印度文化常识 贵州人民 9787221178329 著 者:【日】辛岛昇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印度文化常识 贵州人民 9787221178329 著 者:【日】辛岛昇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9.6 6.6折 45 全新

库存8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著 者:【日】辛岛昇

出版社贵州人民

ISBN9787221178329

出版时间2023-09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31967075

上书时间2024-04-18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著者简介辛岛昇(1933—2015),日本南亚史研究界领军人物,东京大学名誉教授,成立了日本南亚学会。因对南亚史研究的卓越贡献,曾获日本学士院奖、福冈亚洲文化奖的学术研究奖和印度政府颁发的莲花士勋章等。主要著作有《南亚的历史与文化》《印度河文明》(合著)等,并参与编写《南亚的百科词典》。
译者简介童晓薇(译),南开大学历史学博士,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

目录
简  目
1 围绕《罗摩衍那》
  ——多样性故事的发展与历史意义 001
2 语言·民族问题
  ——以达罗毗荼运动为中心 017
3 种姓制度是什么?
  ——它的发生与走向 033
4 报纸上的征婚广告
  ——婆罗门社会的变化 049
5 印度河古文字之谜
  ——计算机的解译 065
6 印度教石庙墙壁上的刻文
  ——王朝史和社会史的解读 083
7 菩提树下
  ——印度与斯里兰卡的佛教 099
8 德里苏丹国的遗迹
  ——穆斯林政权和印度社会 115
9 海上丝绸之路与印度
  ——胡椒、瓷器和马匹 131
10 咖喱文化论
——南印度的统一性 149
11 孟加拉画派的绘画与日本
   ——泰戈尔与冈仓天心的交往 163
12 电影中的印度社会
   ——电影与政治的关系 179
13 蒂普苏丹的理想
   ——与英国的战斗 195
14 印度的女性主义
   ——印度教的女性歧视与女神崇拜 211
15 圣雄甘地的尝试
   ——转动纺车 225

内容摘要
本书系日本著名南亚史学者辛岛昇面向大众撰写的印度文化入门读物,由涉及印度神话传说、语言、种姓制度、婚姻、古文字、宗教、历史、咖喱、电影等不同角度的十多篇文章组成,广泛地论及了整个南亚次大陆从史前文明到现代风尚的文化发展体系,呈现了印度社会错综复杂的文化面貌和诸多重要问题,为异文化读者了解独特的印度文化提供了一份明快而深入浅出的指南。

精彩内容
正文赏读1围绕《罗摩衍那》——多样性故事的发展与历史意义阿约提亚事件1992年12月6日,印度北部发生了一个大事件,即阿约提亚事件。这个事件在加尔各答、孟买等地,引发了印度教徒与穆斯林之间的冲突,造成持续骚乱。日本也做了大量报道,大概许多人仍留有印象吧。在北印度中部北方邦的古都阿约提亚有座巴布里清真寺,这个清真寺被众多印度教至上主义者拆毁了。
至于拆毁理由,破坏者们是这样说的:据印度两大史诗之一、著名的《罗摩衍那》记载,阿约提亚是故事主人公—作为毗湿奴神的化身受到信奉的罗摩王子的诞生和居住地,自古就建有纪念王子诞辰的“罗摩王子诞生寺院”。但是,在距今约500年前的1526年,于德里开创了莫卧儿王朝的穆斯林王巴布尔拆毁了罗摩王子诞生寺院,在原址建造了一座清真寺。所以,现在,我们就拆毁巴布尔的清真寺,重新建造一座罗摩庙。
这种言论很早以前就有过,但进入1980年代后,随着标榜印度教至上的政党BJP(BharatiyaJanataParty,印度人民党)实力增强而日嚣尘上。BJP和RSS(RashtriyaSwayamsevakSangh,国民志愿服务团)关系密切,后者是一个与圣雄甘地被刺杀有关的激进印度教至上主义组织。BJP因忌惮1980年代以来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兴起,一直在寻找攻击印度国内穆斯林的机会。他们在1990年举行了一场盛大的罗摩庙重建活动,当时还没有到要摧毁清真寺的地步,但意欲阻止他们的政府内阁倒台了。1992年清真寺被拆毁时,BJP遭到舆论谴责,虽没有造成内阁下台,但在加尔各答、孟买等地接连爆发了穆斯林与印度教徒之间的暴力冲突。关于这次的孟买暴乱,可参考第12章与电影相关的内容。
《罗摩衍那》是成书于古印度的长篇叙事诗。即便其故事内核建立在某些史实基础上,也不应把故事作为史实来对待。但是,现实中是这样的:1994年在德里召开的第三届世界考古学家会议上,围绕是否要将罗摩庙的存在和巴布尔的破坏,以及《罗摩衍那》本身的史实性等问题纳入会议议程的讨论,支持与拒绝的学者扭打成一团。日本曾把《日本书纪》当作史书,炮制了“纪元2600年”一词,对战前有所了解的日本人可能都无法忘怀,而类似的荒唐情形正在现代印度社会上演。
在1990年第一次阿约提亚活动后出版的书籍中,有一部是近代史研究者S.戈帕尔教授(SarvepalliGopal)编纂的《冲突的解剖》(AnatomyofaConfrontation),其中收录了古代史专家罗米拉·塔帕尔(RomilaThapar)教授执笔的论文《罗摩故事的历史展望》。这是一篇视野宽广、洞察敏锐的优秀论文。下面便依据这篇论文来思考《罗摩衍那》与印度文化的诸多问题。
跋弥的《罗摩衍那》《罗摩衍那》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两大长篇史诗。不仅流传在南亚次大陆,还远播东南亚,成为剪影画和舞蹈的表现主题,在当地喜闻乐见、广为人知。它们也通过佛教传播到中国和日本,且演化出更加大众化的表现方式,例如成为桃太郎传说的源头,还有说法认为哈奴曼变成了《西游记》里的孙悟空。那么,这个在南亚次大陆以外的地区也颇受欢迎的故事,对印度人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一般说到《罗摩衍那》的文本,指的是诗人跋弥所作的梵语版《罗摩衍那》,先来看看它的梗概吧。
故事的主人公罗摩是阿逾陀国的王子。阿逾陀国位于恒河中部流域,首都是阿约提亚。罗摩有三个同父异母的弟弟,他身为长兄,从小多才多艺,出类拔萃,尤其擅长箭术,时常在森林里驱除干扰仙人祭祀的妖魔。罗摩在选婿比武中胜出,迎娶邻国弥提罗国的公主、美丽的悉多为妃。年迈的父王原打算将王位传给罗摩,但在罗摩继母的怂恿下,反将罗摩流放14年。同父异母的弟弟婆罗多虚位等待哥哥归来。罗摩带领悉多和弟弟罗什曼那越过恒河向南,一路除妖降魔,无往不胜。楞伽岛上的魔族首领罗波那大怒,诱拐了悉多,将她幽禁在楞伽岛上。罗摩在探险途中救助了猴王,猴王的武将哈奴曼和猴军成为罗摩的朋友。在哈奴曼的帮助下,罗摩得知悉多的下落,于是在猴军协助下跨海架桥攻城,经过一场激烈的战役后,救出了悉多。
悉多投身火中,毫发未伤,以此证明自己被幽禁期间身体的贞洁。罗摩与悉多返回阿约提亚继承王位,开始了被后代憧憬的伟大的“罗摩统治”。但是,其后仍有质疑悉多贞洁的声音,罗摩流放了悉多。悉多在森林中得到跋弥仙人的救护,生下罗摩的孩子(一对孪生男孩),养大成人。然后她投入大地,升入天界。为消灭地上的魔族而下凡化身成罗摩王子的毗湿奴神也返回了天界。
这便是跋弥所作《罗摩衍那》的梗概。全书共七卷,讲述罗摩童年的第一卷,与讲述返回阿约提亚后,也就是悉多再次被质疑贞洁之后的第七卷,被认为是后人加上去的部分。一般认为现在的七卷定本形成于3世纪。这个故事在印度非常受欢迎,曾制作成长篇历史连续剧在印度国家电视台播出,节目开播的周日上午街上简直连人影都看不到。
“罗摩故事”的意义与多样性下面我们来听听塔帕尔教授是如何说的。当然教授是不会承认《罗摩衍那》自身的史实性的。在阿约提亚没有发现公元前7世纪之前人类居住的痕迹,仅存的一些遗迹相当简陋,无法称为都市遗迹。而且,据教授考证,跋弥的《罗摩衍那》不过是众多“罗摩故事”中的一个。“罗摩故事”讲述的是公元前1000年左右,从西北部的旁遮普地区发展到恒河中部流域的雅利安人,在公元前500年左右建设国家,与周边原住民斗争、不断扩张势力的故事。
原住民在故事中被描绘成干扰圣仙祭祀的妖魔,罗摩跨越恒河的旅程则展示了雅利安人向森林覆盖的南部不断开拓边界的过程。罗摩途中遇到的猴国,应该是有图腾信仰的狩猎民族。塔帕尔教授认为,君主制国家的建设是公元前1千纪在恒河流域进行的,这种君主制与周边部族制的对立构成了故事的背景。在《摩诃婆罗多》中,虽然故事中心是原住民之间的争斗,但后世添加的内容仍然可以看到对君主制的赞美。
一般来说,叙事诗的形成是围绕某个中心事件,在漫长岁月中不断添加各种故事,不断产生各种变奏的过程。在《罗摩衍那》成书前,一定有各种各样的罗摩故事。这一点也可以由下述情况得到印证:明确强调了罗摩是毗湿奴神化身这个解释的第一章与最后一章,是跋弥之后的人添加进去的。在这之前的故事中,罗摩是人,他作为伟大君主所发挥的作用才是故事的主题。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则是在毗湿奴信仰较为普及后添加上去的新解释。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