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与美(精)/日本民艺精选系列 重庆 9787229136093 (日)柳宗悦|译者:王星星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物与美(精)/日本民艺精选系列 重庆 9787229136093 (日)柳宗悦|译者:王星星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35.6 5.1折 69.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柳宗悦|译者:王星星

出版社重庆

ISBN9787229136093

出版时间2019-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9.8元

货号30419574

上书时间2024-04-18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物与美(精)》是日本著名美学大师、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经典传世之作。
柳宗悦以诗意纯净的语言,带领读者一窥日本美学的世界。娓娓道来,条分缕析地剖陈日本美学的精髓及其背后的哲学思想,来解释东方日本的生活艺术和审美观。
天狗文库日本系列特别编排柳宗悦《茶与美》《物与美》《收藏物语》北大路鲁山人《陶说》。帮助读者系统地深入体会日本美学和其中的哲思。
考究精装工艺,封面和内文均采用进口纯质纸,封面采用烫金工艺,插图为四色印刷。

作者简介
柳宗悦,1889-1961,日本著名民艺理论家,美学家。他是“民艺”一词的创造者,被誉为“民艺之父”。他创办了日本民艺馆并任首任馆长,曾任日本民艺协会首任会长。他创办杂志,著书立说,普及推广“民艺”的理念,发起民艺运动,发现生活中的民艺品的实用价值,提倡“用之美”,并身体力行收集整理民间器具,构建了具有独特意义的东方审美体系。

目录
民艺的价值
直观的自由
“眼见”与“心知”
观赏物与实用物
近代美术馆与民艺馆
中世纪的艺术
民用器具之美
购置作品
施釉陶器的传入
苗代川的黑釉陶器
李朝的陶壶
绘唐津的公案
狭间的公案
寄语丹波古壶
多多良的民用器具
丹波布之美
小巾的特质
冲绳的芭蕉布
谈絣之美
谈拓本的效果
观筑岛画卷
版画论
民艺与雪舟
观朝鲜画
野口诗花的笔迹
黑驹太子
谈大津绘
何谓纹样
谈抽象美
琉球的墓
和纸之美
三谈民艺
译后记
柳宗悦年谱

内容摘要
 《物与美(精)》是日本民艺之父柳宗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柳宗悦先生以一颗爱物之心以及丰富的收藏经验写下这些随笔名篇,将这些物的故事连同自己对“造物”的感悟记录下来,从民艺家的的视角思考造物的本质。他认为美物就是那些融入日常生活、理所当然存在的东西,物品只有在生活中才会焕发活力。他珍视与每一次美物的相遇,在这一次次相遇之中,完成了一次次对何为“美”的叩问与思考。

精彩内容
 眼中所见与心中所知往往背道而驰。两者达成统一固然最好,但真实情境下,它们之间往往存在断裂。有些时候,两者不统一也不会造成任何妨害。然而若是放到美学与美术史上,眼见与心知的断裂就会带来最大的悲剧,这一点无需赘言。但意外的是,这样的悲剧并未受到人们的关注,实在叫我感到不可思议。与之相似的例子不胜枚举,比如,没有信仰的人即便深谙关于信仰的种种理论,也还是会存在欠缺与不足,他们提出的种种理论也不会上升到权威的高度。假设现在有一位伦理学家,他为人不道德,那么无论头脑多么聪慧,他的学说也
不会得到人们的全心信赖。鲜活的真理总是无法捉摸,身处这样的悲喜剧中,最受影响的却是与美为伴的人。我知道有一些美学家,他们名声响亮,却完全没有看到美的眼光,他们的学说不会令我信服。这些人是研究美学的学者,而不是美学家。我们应该区分开研究哲学的学者与哲学家,就好比熟悉历史的人不一定称得上历史学家。
但反过来也可以说,即便眼中发现了美,如果心中不了解美,那对美的感受也依然是不完整的。
对美的了解有限,也就等于没有彻底地看懂美。哲学家苏格拉底强调知行合一。所见与所知的完全统
一确实是最为理想的状态,但现实没有这么理想,人类总会更多地偏向其中一方。很多时候,眼见与心知泾渭分明,要么是见占上风,要么是知占上风,而知占上风引发的悲剧比见占上风更加致命。一
旦关乎到美,缺乏鉴赏能力就会失去理解美的根基。头脑聪明就能成为美学家,这样的观点应该引起警醒。只是深谙美的种种理论,并不能使人具备成为美学家的资格。
我认为“眼见”与“心知”是内外关系,而非并列关系。两者并不对等,有上下之分。在对美的理解上,直观比理性更接近本质。
观察前先调动心中所知,就无法触及到美。因为眼观会看到作品内部,而预先储备的知识则只会逡巡在作品周边。要理解美,就必须在眼见与心知产生分离前调动自己的直观能力。能够触达本质的是人的直观,而非理性知识。从这个意义上看,相较理解能力,观察能力能让人得到更真实的理解,也更能让人窥见真理,即便无法用语言加以诠释。
美是神秘的,因此无法用知识解释透彻,能够透过知识层面理解的都欠缺深度。这样的说法会被理解为对美学的否定,不过正如托马斯·阿奎那所说,“对神毫无所知,就是对神最深的了解”。托马斯·阿奎那是中世纪首屈一指的智者,所以他深知自己的智慧在神的面前是多么愚不可及。在那个时代,没有谁能像他一样,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知识的贫瘠。他以神学家的身份成名,但实际上,他身为信徒的那一面更加伟大。若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无知,最终大概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学者罢了。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