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桃花与蟹——四季里的风物中国 陕西人民 9787224146905 晏藜
  • 桃花与蟹——四季里的风物中国 陕西人民 9787224146905 晏藜
  • 桃花与蟹——四季里的风物中国 陕西人民 9787224146905 晏藜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桃花与蟹——四季里的风物中国 陕西人民 9787224146905 晏藜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6.6 4.4折 59.8 全新

库存4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晏藜

出版社陕西人民

ISBN9787224146905

出版时间2023-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9.8元

货号31649463

上书时间2024-04-14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青春 
春雨心事 \\ 003 渔客 \\ 010 灯如昼 \\ 016 桃花气 \\ 019 杏花疏 \\ 023 岁岁花朝一半春 \\ 027 天上有雨,地下有伞 \\ 031 虹始见 \\ 036 布谷,布谷 \\ 040 牡丹,《牡丹亭》 \\ 043 春尽日 \\ 049
朱夏
故乡夏日 \\ 055 夏下帘来 \\ 061 蓝田谷 \\ 066 大满与小满 \\ 071 扇底风凉 \\ 074 芒种,麦陇黄 \\ 079 艾草有心,何求人折 \\ 083 夏至极 \\ 087 荷花风 \\ 091 林泉高致 \\ 095 夏席,云烟之具 \\ 100 棋声惊昼眠 \\ 104 淡烟流水画屏幽 \\ 109 大暑后,腐草化为萤 \\ 114
白秋
秋至洞庭 \\ 121 秋夕 \\ 130 中元,思故人 \\ 135 秋气潇潇 \\ 139 已讶衾枕冷 \\ 142 白露为霜 \\ 146 石榴的夏与秋 \\ 150 秋日长安 \\ 155 夜未央 \\ 160 中秋月明人尽望 \\ 163 皎皎月,白玉盘 \\ 170 秋雨梧桐叶落时 \\ 175 重阳节后,采菊东篱 \\ 179 人迹板桥霜叶红 \\ 183 归来看取明镜前 \\ 188 一蟹浮生 \\ 192 银杏千年 \\ 196
玄冬
立冬,柿柿如意 \\ 203 寒水静 \\ 207 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 211 快雪时晴,佳 \\ 217 岁寒雪后,终南深处的松柏竹 \\ 223 冬至,昼与夜的辩证法 \\ 227 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 \\ 231 腊八粥,淡中有其真滋味 \\ 237 大寒天,冻不掉的小趣味 \\ 241 西风吹冷沉香篆 \\ 245 日晷影,更漏声 \\ 249 围炉夜话 \\ 253 后记 \\ 259

内容摘要
本书是一部深度解读古人生态智慧,访古寻今,索骥中国生活美学的答案之书,作者多年来注重观察寄寓在风物中的自然节令之美,并研习当中延续千年的审美经验的传承。书稿按照时序分为青(春)、朱(夏)、白(秋)、玄(冬)四章,不着眼于华贵事物,只细致呈现每季中人们最常见到的桃花、檐廊、帘席、山水、艾草、琴棋书酒、迷雾、秋蟹柿子、消寒图等平凡而典型的风物意象,同时关照他们的渊源承继、审美氛围和今昔对照。书稿配有作者多年来采集的意象照片,共同展示中国风物生活中常被人忽略的审美细节,吸引当代读者从生活的最寻常处发现美和情韵。?

精彩内容
岁岁花朝一半春谈花朝要先提月夕。 在古代,花朝一直与月夕相对应。说起月夕可能还有人陌生,但它的另外一个名字——“中秋节”,应该就没人不知道了。《风俗志》中完整地提到这两个节日的关联:“盖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也。”花与月,朝与夕,春与秋,二月半与八月半,名称和时间上都对得如此整齐,可见在古代,这两个节日的地位一 度是相当的。不过中国疆域广阔,各地气候迥异,花信也不同,因而花朝节的日期也有不同的说法,但主要还是在二月初到二月半左右。 春花秋月被并在一起提的次数太多了,有时也会让人没有新鲜感,但这的确是春秋二季乃至四季里最美的景物了。南北朝萧绎《春别应令诗》中有这样一句:“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美景会不经意增加看客的孤独感,因希望与之分享欢愉的人却不在身边。物之感人心动人情者,在地莫如朝花,在天莫过夕月。而且这动人的美是会变化的,花有绽放凋零,月有阴晴圆缺,两者都在时序转换的时候,带给人们明显的欢欣与伤感,让人直面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感情。 花朝节在历史上曾风靡一时,古人将这一天附会为百花生日,每到这一天,人们会结伴去郊外游览赏花,姑娘们尤其会在这天相约出户,祭拜花神。唐代司空图有“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的句子,宋代《梦粱录》中:“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红楼梦》中,每逢花朝,大观园里的女儿们也一定会约在一起,吟咏赏春。 要映衬这时节的百花齐放,花朝节当然也是个色彩缤纷的节 日。宋代杨万里的《诚斋诗话》注云:“花朝为扑蝶会。”花间戏蝶今天也能见到,但过去的花朝节却有今天见不到的习俗。欧阳修在撰写《洛阳牡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簪花是我国一直就有的习俗,每逢仪典、 喜事和节日,男男女女都爱在发鬓上别一朵鲜花。后来这个习俗没能广为流传,但在花朝这天却是例外,明代的花朝节都还可见“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的景象。
明人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描绘当时北京城南风物,特别记载了古人春时赏玩的花卉:“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而丁香。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栾枝。”那是怎样的一种景况呢?“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卖花郞们每个时辰都能卖出成百上千枝鲜花,而且这些鲜花并不是今天花店外四时摆放的玫瑰康乃馨那样,而是依着春天时序物候的演进,不经意几天过去就有新的变化,每一个变化都含着古老中国的风致。
但“花朝”后来还是被遗忘了,只留下了像“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样的诗句,供后人想象这个浪漫节日在百年前的盛况。再后来,“月夕”的常用名变成了“中秋节”,名法上的对应关系也消失,于是“花朝”便更加没有了复兴的理由。 可还是会忍不住期望。如果它能和“月夕”中秋节一起流传于今,时代又会给它怎样的演变呢?但这毕竟只是假想,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细节可供捕捉,网上偶尔冒出的汉服爱好者组织的活动也终不是心中的所想。不过既是漫谈,就大胆地空想吧。“月夕”时明月圆满,象征团圆的骨肉。若照此说,“花朝”时百花繁盛,当象征极盛的年华。中秋节消弭了距离的遥远,让相隔天涯的人们可以凭借一轮明月“共此时”。那么花朝就可以淡化时间的流逝,让白发苍苍的老者在这一天里,借一枝春花重拾青春。所谓朝花夕拾。
也不至于总那么悲观,毕竟窗外春光依然大好不是吗?南宋刘克庄的词中有这么一句,“从此年年岁岁,莫负月夕花朝”,一句“从此年年岁岁”,仿佛在送别着什么。虽然他说的并不是我以为的意思,但若将“月夕花朝”这样的时节,冲入“岁岁年年”的洪流中,便也不觉得遗憾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