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4 中国画报出版社 9787514613773 乔治·奥威尔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1984 中国画报出版社 9787514613773 乔治·奥威尔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11.4 3.8折 30 全新

库存24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乔治·奥威尔

出版社中国画报出版社

ISBN9787514613773

出版时间2016-11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30元

货号3709815

上书时间2024-04-14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1984》是一部杰出的政治寓言小说,也是一部幻想小说。书中乔治·奥威尔为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伟大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独有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作品刻画了人类在极权主义社会的生存状态,有若一个永不退色的警示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历经几十年,其生命力益显强大,被誉为20世纪影响深远的文学经典之一。
62种文字风靡110个国家,全球销量超过5000万册;《时代周刊》“至好的100本英语小说”;兰登书屋“100本20世纪至佳英语小说”;入选英美中学生必读书书目。

作者简介
乔治·奥威尔(1903-1950),原名埃里克·亚瑟·布莱尔。英国伟大的人道主义作家、新闻记者和社会评论家,著名的英语文体家,以小说《动物农场》和《一九八四》闻名于世。 奥威尔出生于印度孟加拉,父亲是英帝国在印度的小文职官员。奥威尔在贫穷而又自视高人一等的家庭环境中长大。返回英国后,于1917年获奖学金入伊顿公学读书,成绩优异,并在学校刊物上发表其最初的文章。1922年到缅甸,在印度皇家警察驻缅甸部队服役,由于意识到英帝国的统治违反缅甸人民的意愿,感到内疚,于1927年离开缅甸,一年后辞职。后以这段经历为素材,写成小说《缅甸岁月》(1934)和自传体散文《猎象记》及《绞刑》。 1944年写成讽刺苏联革命的政治寓言小说《动物农场》,次年出版后头一次使奥威尔名利双收。
1949年出版政治讽喻小说,也是他最后的作品《一九八四》。

目录
第*部 
第二部 
第三部 
附 录

内容摘要
在《1984》里,奥威尔为我们展现了他惊人的想象力、的创造力、深邃的洞察力,用他的风格和高超的技巧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泯灭亲情、爱情、人性的恐怖世界。书中描写了一个叫做“大洋国”的极权统治社会,在那里,人性遭到扼杀,自由遭到剥夺。思想受到钳制,生活极度贫乏、单调。历史每天都在被伪造,所有不利于统治的历史记录都将被毁掉,记忆不再可靠,人们每天在仇恨中生活。人性也堕落到不分是非善恶的程度。虽然书中描述的是对极权主义恶性发展的预言,但是却让每一个经历或熟知该类历史事件的人看过《1984》后都会产生一种触目惊心的契合感。书中刻画的人类生存状态,仿佛一个永不退色的警世标签,警醒世人提防这种预想中的黑暗成为现实。n

精彩内容
四月里一个晴朗但却寒冷的日子,钟敲响了十三下。为了躲避寒风,温斯顿·史密斯缩紧脖子,低头快速溜进了胜利大厦的玻璃门,但他还是不够快,没能阻止一股卷有尘沙的旋风跟随他刮进大厦。n  大厅里有一股煮卷心菜和旧床垫混合在一起的味道。大厅尽头的墙上,挂着一张室内展示显得过大的彩色宣传画,画上只有一张一米多宽的超大的脸:那是一张四十五岁左右的男人的脸,浓密的黑须,面部粗犷却英俊。温斯顿直奔楼梯——去试电梯是没意义的:即使是在好的时候,电梯都是很少开的,何况现在恰是为了迎接仇恨周而实施的节约期,作为节约手段之一,白天是要停电的。温斯顿的住处在七楼,他已经三十九岁了,右脚脖子上方还有一处因静脉曲张而导致的溃伤,所以,他爬得很慢,中途还休息了好几次。每上一层楼,电梯门正对面的墙上,都有来自那幅超大脸庞宣传画的视线在凝视着。这就是这样一类画中的一个——其设计理念就是不论你走到哪里,画面上的眼光一直在跟着你,画面上的文字说明也恰恰就是:老大哥在看着你n  在温斯顿的住处里,一个洪亮的声音正在念一串关于生铁产量的数字。声音来自一块挂在右手墙壁、像毛玻璃一样的椭圆形金属屏。温斯顿扭了一下开关,那个洪亮的声音降低了一些,但说的话仍然清晰可闻。这个装置(人们称之为电幕)可以将音量调低,却无法完全关闭。他走到窗边:一个瘦小、纤弱的身影倒映了出来,他身上那套蓝色工装——党内的制服——更让他显得单薄。他的头发颜色很淡,脸色虽然天生红润,可是因为使用劣质的肥皂、发钝的剃须刀片,再加上刚刚结束的寒冬,脸上的皮肤却显得很粗糙。n  外面,即使是隔着关着的窗户,看起来也是寒冷的。下面的街道上,小旋风卷起了灰尘和碎纸,虽然阳光灿烂,天空蓝得刺眼,但除了无处不在的宣传画之外,好像任何东西都没有颜色。那张留着黑胡子的脸从每一个制高点上凝视下来,正对面那幢房子上面就贴了这么一张。当温斯顿的眼光与上面那双目不转睛地看着他的黑睛相遇时,那行说明文字迅速映入眼帘:老大哥在看着你。下面街上,还有另外一张破了一角的宣传画,被风不时地吹打着,“英社”这个词时隐时现。一架看起来像只蓝瓶子的直升机,在远处那片屋顶的上方,不断地徘徊,然后又绕了个弯儿飞走了。这是警察巡逻队在窥探人们的窗户。不过,巡逻队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警察。n  有关生铁产量与第九个三年计划超额完成的情况,不断地从温斯顿背后的电幕上传来。这种电幕既能接收信息,也能够放送信息。无论温斯顿发出什么声音,只要不是小声的喃喃自语,都能够被电幕接收到;而且,只要待在监控范围内,无论是声音,还是行动,都会处于那块金属屏的监视之下。当然,谁也不知道,你的一言一行到底会在什么时候被监视。在监视一个人的时候,思想警察究竟采用什么样的监视频率,或者是根据什么设定监视路线,你就只能靠猜测了。他们会从头到尾监视所有人,这种情况甚至都是可以想象的。总之,只要他们想监视你,他们就能够随心所欲地接上你的线路。你只能在这种假设中活着——这已经成为一种本能,你早就习惯成自然了:你发出的每一个声音,都有人听到;你做出的每一个动作,除非是在黑暗中,都有人在观察。n  温斯顿继续背对着电幕。这种做法比较安全,但温斯顿很清楚,有时候背部也能暴露问题。一公里外,他的工作单位真理部所在的办公楼,一片白色,融入了一片阴沉的景色当中。一种厌恶的情绪无法控制地升腾起来,温斯顿带着这种情绪想:这就是伦敦,位居大洋国人口数量第三的省份,也是一号空降场的主要城市。他冥思苦想,希望能回忆起些许儿时的记忆,告诉他伦敦究竟是不是一直如此,是不是一直都是这样的景象:从十九世纪苟延残喘到现在的破房子,墙壁用木头支撑着,窗户用硬纸板挡住了,屋顶上盖着波纹铁皮,花园的围墙东倒西歪;还有那些破砖烂瓦,灰尘满天,杂草丛生的空袭地点;被炸弹炸出来的那块空地,不知怎的突然就挤满了肮脏的木房子,就像是一个个鸡笼一样。可是一切都是徒劳的,温斯顿什么都想不起来;童年发生的事情,他已经记不起来了,只剩下一系列不知道背景的、模糊难辨的、灯光灿烂的画面。n  ……n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