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端午 三晋 9787545702156 王稼句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端午 三晋 9787545702156 王稼句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18.1 6.0折 3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稼句

出版社三晋

ISBN9787545702156

出版时间2010-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0元

货号2208381

上书时间2024-04-12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在传统节日中,端午是个大节,它的历史久远,传播广袤,节俗繁缛,内涵深广,旧时与年节、冬至并称“二三节”。迄至于今,各地城乡仍有划龙船、吃粽子、挂菖蒲艾草等风俗活动。可以说,端午是上古风俗遗存最多的节日,也是风俗形成最复杂的节日。就岁时节令的研究来说,它的风俗意义比其他节日更为丰富。
《端午》主要介绍和描述端午的起源、祭祀和禳灾的两大仪式,以及不同视角下的风俗活动。本书由王稼句编著。

目录
卷首语
端午考源
一、上古的夏至
二、午月午日午时
三、恶月和毒日
四、龙图腾的崇拜
五、端午的整合和定型
祭祀的偶像寄托
一、介之推
二、伍子胥
三、屈原
四、曹娥
祭祀的仪式
一、龙舟
二、角黍
禳灾的仪式
一、朱索和百索
二、符篆和贴纸
三、张天师像和锺馗像
四、菖蒲和艾草
五、雄黄酒和菖蒲酒
绚烂的端午风景
一、宫廷仪礼
二、市井盛观
三、人家庆节
四、郊野风情
后记
参考今人著作书目

内容摘要
 《端午》主要介绍和描述端午的起源、祭祀和禳灾的两大仪式,以及不同视角下的风俗活动。
端午的旧俗渐渐消歇,人们虽还在过节,风俗观念确是越来越淡了当作者王稼句写《端午》这本小书的时候,在故书堆里寻寻觅觅,仿佛是在做一个梦。那深巷旧宅里挂神像、熏艾香的情景,那从曲廊里款款而来的鬓边插戴着榴花艾叶的妇人,那在庭院里玩耍的胸前挂着九予粽的孩子,还有那黄昏时分,竞渡归棹,江上依稀传来的歌声,“有也回,无也回,莫待江边冷风吹”,悠远凄婉,余音不绝,这个梦真是太遥远了。

精彩内容
 吴越先民的图腾文身,图案就主要是龙,刘向《说苑》卷十二说:“彼越亦天子之封也,不得冀、兖之州,乃处海垂之际,屏外蕃以为居,而蛟龙又与我争焉,是以剪发文身,烂然成章,以像龙子者,将避水神也。
”高承《事物纪原》卷八也说:“今世俗皆文身,作鱼龙、飞仙、鬼神等像,或为花卉、文字,旧云起于周太王之子吴太伯,避王季历而之句吴,断发文身,以象龙子,避蛟龙之患。而《史记·越世家》言,夏后帝少康之庶子封于会稽,文身断发,披草莱而邑。证此则是兹事为始于帝少康之子,因知文身断发之为吴越俗也旧矣。”但文身以龙的,不局限于吴越,《淮南子·原道训》说:“九疑之南,陆事寡而水事众,于是民人被发文身,以像鳞虫,短绻不绔,以便涉游,短袂攘卷,以便刺舟,因之也。”高诱注道:“文身,刻画其体,内默其中,为蛟龙之状,以入水,蛟龙不害也,故日以像鳞虫也。”《后汉书·南蛮传》记哀牢夷“皆刻画其身,象龙文,衣著尾。九隆死,世世相继”。常璩《华阳国志》卷四还记了一
个故事:“永昌郡,古哀牢国。哀牢,山名也。其先有一妇人,名日沙壶,依哀牢山下居,以捕鱼自给。忽于水中触一沉木,遂感而有娠。度十月,产子男十人。后沉木化为龙,出谓沙壶曰:‘君为我生子,今在乎?’而九子惊走,惟一小子不能去,陪龙坐,龙就而舐之。沙壶与言语,以龙与陪坐,因名日元隆,犹汉言陪坐也。沙壶将元隆居龙山下。元隆长大,才武。后九兄曰:‘元隆能与龙言,而黠有智,天所贵也。’共推以为王。
时哀牢山下,复有一夫一妇产十女,元隆兄弟妻之。由是始有人民。皆象之,衣后著十尾,臂胫刻文。元隆死,世世相继。”从这个故事,可见图腾文身和龙的关系。
吴越的文身,随着中原文化的影响而逐渐改变,不再成为全民共有的风俗,但在端午节俗里却保留了它的遗意。那就是臂系五色彩丝。《锦绣万花谷后集》卷四引《风俗通》说:“五月五日以五色丝彩系臂,辟兵及鬼,令人不病,一名长命缕,一名辟兵缯。”宗懔《荆楚岁时记》也说:“以五彩丝系臂,名日辟兵,令人不病瘟。”杜公瞻注道:“仲夏茧始出,妇人染练,咸有作务。日月星辰鸟兽之状,文绣金缕,贡献所尊。一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丝,一名朱索,名拟甚多。
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襞方缀于胸前,以示妇人蚕功也。”长命缕或辟兵缯在汉代时,还有着图腾文身的本意,那就是“辟兵及鬼”,这里的“兵”是灾难的意思,高诱注《吕氏春秋·侈乐》“反以自兵”曰:“兵,灾也。”陈奇猷解释说:“兵之原义为持斤砍伐。自砍伐其性,则是自为灾害,故高训兵为灾也。”及至南北朝,“兵”和“鬼”就具体化了,那就是“病瘟”,系五色彩丝于臂,乃是对健康的企望。至杜公瞻作注,则已是农耕文明观照下的诠释了。
闻一多《端午考》说:“彩丝系臂,想来当初也是以象龙形的。这虽没有明证,但既是端午的风俗,而端午是龙的节日,则结丝以象龙形是很可能的。龙形遗失后,便用五种颜色来象征五色龙,有时是用五种颜色的丝织物编成的。”那就是缀于胸前的襞方,程大昌《演繁露》卷七说:“裁色缯为方片,各案四色位而安之于衣,而黄缯居四色缯之中,以此缀诸衣上,以表蚕工之成,故名襞方。襞者,积而会之也;方者,各案其方以其色配之也。今人用彩线系臂,益文也。”最后一句极为重要,襞方的本意与五色彩丝是相同的。《风俗通》说的“青赤白黑以为四方,黄为中央”,正是五龙色的象征。少数民族也有此风习,桑悦《记壮俗》就有“饮食行藏总异人,衣襟刺绣作文身”之咏。文身和端午风俗的关系,还有一
条例证,明清时期,北京的文身者都在端午那天进行手术,《日下旧闻考》卷一百四十七引《北京岁华记》记道:“无赖子弟以是日刺臂作字,或木石鸟兽形。”此外,还有其他臂饰,与五色彩丝具有相同的作用。周处《风土记》说:“仲夏造百索系臂,又有条达等织组杂物,以相赠遗。”条达,即条脱、跳脱,为钏镯的一种,通常以捶扁的金银丝为之,少则三圈,多则十
数卷,隋唐前多套戴于臂,以后下移于腕。繁钦《定情诗》曰:“何以致契阔,绕臂双跳脱。”李商隐《李夫人歌》曰:“蛮丝系条脱,妍眼和香屑。”这一臂饰,乃是文身之遗。又有刻玉为龙系于臂上者,史游《急就篇》卷三有“系臂琅歼虎魄龙”,颜师古注道:“盖谓以玉为龙者也。”还有刻龙于印,系于后肘者,蔡邕《独断》卷上引卫宏语:“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纽,惟其所好。”这一时尚也是与图腾文身紧密联系的。P35-38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