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国三大校长/传记文学书系 岳麓 9787553803562 王云五//罗家伦|总主编:彭明哲//曾德明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民国三大校长/传记文学书系 岳麓 9787553803562 王云五//罗家伦|总主编:彭明哲//曾德明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6.9 6.4折 42 全新

库存3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云五//罗家伦|总主编:彭明哲//曾德明

出版社岳麓

ISBN9787553803562

出版时间2015-06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2元

货号3242719

上书时间2024-04-10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教育盛,虽战乱纷争,仍人才辈出、民力丰沛、国体向上,三大校长开一代之风气,引领时代之潮流!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民国教育的“盗火者”!中国现代史最丰富的宝库——台湾《传记文学》杂志珍藏内容——《民国三大校长》大陆首度完整呈现!
本书由王云五、罗家伦等著。

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浙江绍兴人,字志希。1917年入北京大学,曾参与发起组织新潮社,创办《新潮》月刊,积极参加五四运动。1920年后赴欧美留学,1926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校长、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1950年到台湾后,任“国民党中央党史编纂委员会”主任委员、“考试院副院长”等职,后病逝于台湾。著有《科学与玄学》《中山先生伦敦蒙难史料考订》等。
王云五(1888~1979),我国现代出版家,1930年2月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直到1946年4月因任他职才辞去商务印书馆总经理职务。王云五在艰难困苦的物质条件下,仅是1934年就出版了200册的《幼童文库》和507册的《小学生文库》。

目录
第一编  北大校长蔡元培
    蔡元培自述  蔡元培
    蔡孑民先生与我  王云五
    对于蔡先生的一些回忆  毛子水
    随侍蔡先生的经过及我对他的体认  姜绍谟
    宁粤和谈追随蔡先生的经过  程沧波
    蔡元培先生的革命思想与活动  邓嗣禹
    辛亥革命前后的蔡元培  陶英惠
    蔡元培时代的北京大学与五四运动  罗家伦  口述  马星野(伟)  笔记
    青山有幸埋忠骨——蔡元培先生晚年在香港及逝世经过  关国煊
第二编  清华校长梅贻琦
    五月十九念“五哥”  梅贻宝
    我最初认识梅月涵先生时的一件小事  王云五
    梅贻琦——一位平实真诚的师友  叶公超
    酒杯边的琐忆——兼记梅贻琦先生饮酒的风度  黄季陆
    悼念先师梅月涵先生  刘崇
    回忆梅月涵校长  罗香林
    在大树底下躲雨——梅故校长月涵先生追忆  顾献樑
    怀念梅校长——月涵先生逝世二十周年纪念  徐贤修
    清华与我——贺“清华大学”七十五岁  孙观汉
第三编  南开校长张伯苓
    张伯苓先生小传  张源  译
    五则故事话“南开”  马国华
    “南开先生”张伯苓  丁履进
    南开大学和张伯苓——大学和大学校长的特色  吴大猷
    张伯苓与南开大学  宁恩承
    我在南开大学的前十年(一九二六年至一九三六年)(节选)  何廉
    张、梅两校长印象记  柳无忌

内容摘要
 蔡元培、梅贻琦、张伯苓三位校长,同是了不起的民国教育界领袖,以造育青年人才与提倡学术为终生事业,他们的成就昭垂后代。三人在办学理念方面特色明显,在人格魅力方面也颇有建树。心怀救国,以教兴国;以人为本,教师先行;学贯古今,中西合璧,是三人共同的特点。
《民国三大校长》汇集王云五、罗家伦、毛子水、叶公超等民国时期掀起过时代风浪的学者记录、回忆三位校长教育理念与为人治学的经典文章以飨读者。

精彩内容
 蔡元培自述蔡元培一、我所受旧教育的回忆我六岁(以阴历计,若按新法只四岁余)入家塾,读《百家姓》《千字文》《神童诗》等。本来初上学的学生,有读《三字经》的,也有读《千家诗》或先读《诗经》的,然而我没有读这些。我读了三部小书以后,就读四书。四书读毕,读五经。读小书、四书的时候,先生是不讲的,等到读五经了,先生才讲一点。然而,背诵是必要的,无论读的书懂不懂,读的遍数多了,居然背得出来。
读书以外,还有识字、习字、对句的三法,是我了解文义的开始。识字是用方块字教的,每一个字,不但要念出读法,也要说出意义。这种方法,现在儿童教育上还是采用的,但加上图画,这是比从前进步了。习字是先摹后临,摹是先描红字,后用影格;临则先在范本的空格上照写,后来将帖子放在面前,在别的空白纸上照写。初学时,先生把住我的手,助我描写,熟练了,才自由挥写。对句是造句的法子,从一个字起,到四个字止,因为五字以上便是作诗,可听其自由造作,不必先出范句了。对句之法,不但名词、动词、静词要针锋相对,而且名词中动、植、矿与器物、宫室等,静词中颜色、性质与数目等,都要
各从其类。例如先生出了白马,学生对以黄牛、青狐等,是好的;若用黄金、狡狐等作对,就不算好了。
先生出了登高山,学生对以望远海、鉴止水等,是好的;若用耕绿野、放四海等作对,用颜色、数目来对性质,就不算好了。其他可以类推。还有一点,对句时兼练习四声的分别。例如平声字与平声字对,侧声字与侧声字对,虽并非绝对不许,但总以平侧相对为正轨。又练习的时候,不但令学生知道平侧,而且在侧声中上、去、入的分别,也在对句时随时提醒了。
我的对句有点程度了,先生就教我作八股文。八股文托始于宋人的经义,本是散文的体裁,后来渐渐参用排律诗与律赋的格式,演成分股的文体,通常虽称八股,到我学八股的时候,已经以六股为最普通了。六股以前有领题,引用题目的上文,是“开篇”的意义,六股以后又有结论,可以见自领题到结论,确是整篇。然而,领题以前有起讲(或称小讲)十余句,百余字;起讲以前有承题,约四五句,二十余字;承题以前有破题,仅二句,十余字。这岂不是重复而又重复吗?我从前很不明白,现在才知道,这原是一
种练习的方法。先将题目的一句演为两句(也有将题目的若干句缩成两句的,但是能作全篇的人所为);进一步,演为四句;再进一步,演为十余句;最后乃演为全篇。照本意讲,有了承题,就不必再有破题;有了起讲,就不必再有破题与承题;有了全篇,就不必再有破、承与起讲。不知道何时的八股先生,竟头上安头,把这种练习的手续都放在上面,这实是八股文时代一种笑柄:我所以不避烦琐,写出,告知未曾作过八股文的朋友。
我从十七岁起,就自由地读考据、词章等书籍,不再练习八股文了。
P2-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