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域民族文化视野下的贵州作家群研究/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丛书/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学人 普通图书/综合图书 喻子涵 民族出版社 9787105161027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地域民族文化视野下的贵州作家群研究/贵州民族科学研究院丛书/贵州民族大学民族学学人 普通图书/综合图书 喻子涵 民族出版社 9787105161027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47.5 7.0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喻子涵

出版社民族出版社

ISBN9787105161027

出版时间2020-07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68元

货号31000948

上书时间2024-02-29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喻子涵,本名喻健,1965年生,土家族,贵州沿河人,硕士研究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贵州省诗人协会副主席。曾任铜仁日报副总编、主任编辑,现为贵州民族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跨媒介文学研究学术带头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兼任湖州师范学院中国散文诗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发表文学评沦、学术论文、文学作品、时政评论200余万字,文学作品和理论文章入选国内外50多家选本。已出版学术专著《跨媒介文学文体写作研究》、大学教材《实用文体写作导引》(合著),散文诗集《孤独的太阳》、《回归与超越》、《喻子涵的散文诗》,诗集《蓝色天空》,散文集《雨天作文》等,参编著作10余部。1997年获第五届全国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2007年获“中国当代(十大)优秀散文诗作家”奖,2013年获贵州省第十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14年分别获第五届“中国散文诗大奖”和第二届“贵州专业文艺奖”特等奖。教学和科研涉及中国现当代文学、跨媒介文学、新闻传播学、文学传播学、民族文化产业等,兼及散文、散文诗创作与评论。主持和参与课题、省长基金课题、教育厅课题等6项。2009年9月被授予“贵州民族大学优秀教师”称号。

目录
前言:文化自信与贵州地域民族文学创作
第一章  “黔山七峰”的文学理想与本土关怀
  第一节  “黔山七峰”综述
  第二节  欧阳黔森的英雄叙事及其当代价值
  第三节  新世纪贵州小说的主题景观
第二章  贵州诗歌的“石头”原型及意象建构
  第一节  基本概念阐释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石头”原型意象及审美建构
  第三节  神话与民俗的默契:“石头”意象原型特征
  第四节  “石头”意象原型的地缘文化诗学内涵
  第五节  “石头”意象的经典化
第三章  贵州乌江作家群的地域特色书写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及相关概念辨析
  第二节  乌江地域民族文化与作家群体生成
  第三节  新世纪贵州“乌江作家群”的整体透视
  第四节  新世纪贵州“乌江作家群”的创作个性
  第五节  新世纪贵州“乌江作家群”的价值估定
第四章  黔北仡佬族小说作家群的乡土叙事
  第一节  黔北仡佬族小说作家群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  第一代仡佬族作家的历史性出场
  第三节  第一代仡佬族作家创作的价值取向
  第四节  第一代仡佬族作家的文学史意义
第五章  黔西北乌蒙诗人群的边地情结抒发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黔西北诗歌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第三节  黔西北诗人群的话语焦点
  第四节  黔西北诗人群的诗学追求
  第五节  黔西北诗歌发展趋势
第六章  贵州长诗创作群体的多元化表达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相关理论阐释
  第二节  新时期贵州长诗的生长背景
  第三节  新时期贵州长诗的内涵阐释
  第四节  新时期贵州长诗的艺术追求与价值地位
第七章  贵州其他诗人群的个性化呈现
  第一节  穿青人诗歌创作中的穿青文化表达
  第二节  纳雍诗人群的民族寻根与底层叙事
  第三节  沿河散文诗人群的乡村守望和民族文化想象
  第四节  本土与外来诗人的“乌江文学形象”塑造
  第五节  从黔地物象到时代心象的广阔叙述
后记
丛书后记

内容摘要
 贵州是一块神秘、奇幻的土地,贵州人深受山水人文传统的影响而具有豪气与悲悯、坚韧与柔情的民族性格。正是这一片自然环境独特、人文传统深厚的地域,才成为诞生贵州作家群的摇篮。贵州作家群,集中弘扬丰富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同时又创造多元化的、具有时代性的新文学,这对于“文学贵州”的建构具有重要
的意义。同时,他们多样性的创作成果,也为我们研究贵州地域民族文化资源的文学创作转化,提供了较为充足的样本,无论创作和研究,对于未来者的启示有着无比重要的价值。
本书分为七章。第一章以文学史眼光,勾勒贵州文学的历史图景和当下文学创作的概貌,旨在揭示地域民族文学创作是贵州作家坚守的底色,并为“黔山七峰”的命名和贵州作家群进入全国及世界视野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章运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当代贵州诗歌中的“石头”原型意象建构,重在凸显中国多元文化、多民族文学中贵州文化和文学的特质;第三章从文学地理学角度,探析新世纪贵州“乌江
作家群”的地域民族文化书写,志在通过生成机理、创作个性的研究和价值估定,为“乌江文学”的建构提供学理支撑;第四章采用史论结合的方式,论述黔北仡佬族小说作家群的乡土叙事,探讨“第一代”仡佬族作家的历史性出场和创作价值取向,意在揭示第一代仡佬族作家的文学史意义;第五章从地域文化和民族诗学角度,阐释黔西北乌蒙诗人群的边地情结,通过地域性与民族性、话语焦点、诗学追求以及发展趋势的清晰梳理,呈现了“乌蒙诗派”的早期形态;第六章运用中国新诗学、文化地理学等理论工具,解析贵州长诗创作群体的多元表达,全面梳理和总结新时期
以来贵州长诗的生长背景、
内涵阐释、艺术追求与价值
地位,显现其创新意义和史学价值;第七章从多元视野观察贵州其他诗人群的个性化呈现,考察了穿青人诗歌创作中的穿青文化表达、纳雍诗人群的民族寻根与底层
叙事、沿河散文诗人群的乡村守望和民族文化想象、本土与外来诗人的“乌江文学形象”塑造以及从黔地物象到时代心象的广阔叙诉,揭示了新世纪贵州诗歌的时代特色、精神价值和当代意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