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坛奇人 普通图书/文学 赵遵生 东方 978750608333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医坛奇人 普通图书/文学 赵遵生 东方 9787506083331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5.1 6.6折 38 全新

仅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赵遵生

出版社东方

ISBN9787506083331

出版时间2016-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38元

货号3516294

上书时间2024-02-19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赵遵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系国家一级编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久来对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多有钟情,共鸣之下,每每诉诸笔端。其代表作有长篇传记文学《青年毛泽东》、《无悔的狂澜——张澜传》,长篇历史小说《西湖太守——苏东坡》、《天下知音——欧阳修》,长篇纪实文学《中国人在非洲》、《青年吴昌硕》与《东方吴昌硕》,系列中篇小说《苏东坡与王安石》;电视剧剧本《苏东坡》、《孤女奇冤》(两剧均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出,并参加当年的戛纳电视节),电影文学剧本《毛泽东·1922》、《人与兽》;话剧剧本《苏东坡》、《生命禁区》(写活着的孔繁森——陈金水)(两剧均进京献演)等。《医坛奇人》是该作品之一。

作者简介
赵遵生,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系国家一级编剧、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久来对中国历史文化人物多有钟情,共鸣之下,每每诉诸笔端。其代表作有长篇传记文学《青年毛泽东》、《无悔的狂澜——张澜传》,长篇历史小说《西湖太守——苏东坡》、《天下知音——欧阳修》,长篇纪实文学《中国人在非洲》、《青年吴昌硕》与《东方吴昌硕》,系列中篇小说《苏东坡与王安石》;电视剧剧本《苏东坡》、《孤女奇冤》(两剧均由中央电视台拍摄并播出,并参加当年的戛纳电视节),电影文学剧本《毛泽东·1922》、《人与兽》;话剧剧本《苏东坡》、《生命禁区》(写活着的孔繁森——陈金水)(两剧均进京献演)等。

目录
代序
生命的恳谈
第一章  死亡列车
——“神经元”
第二章  斗胆直取
——脑肿瘤
第三章  涉险攻坚
——“腺”性肿瘤
第四章  乘势进击
——“普世性”癌症
第五章  迎战八方
——疑难杂症
第六章  走出国门
——中医可普世
第七章  厚德立志
——奇人之奇源于无奇
第八章  独辟蹊径
——贵在探玄钩沉
第九章  延续今朝
——在激流中传承
第十章  享受生命
——但愿人长久
后记

内容摘要
 陈炳旗教授是著名国学大师兼医学大师章太炎的弟子——我国著名老中医潘国贤的关门弟子。身患罕见之病,四处求医无方,惟有自救,不但将自己从死亡的边缘解救出来,还救治了许多同类疾病患者,创造了世界医学奇迹。赵遵生著的《医坛奇人》真实地记述陈炳旗教授奇特的从医经历,浓墨重彩地书写了陈炳旗教授如何战胜世界绝症——运动神经元疾病(中医称肌肉萎缩症),又如何拯救众多身患疑难疾病病人的生动事迹。

精彩内容
 第一章死亡列车——“神经元”自己应该怎么度过呢?
路,没有现成的。中国没有,目下的世界大略也
未曾有过——至少权威著作中、众多国内外专家研讨会的所闻所见中没有。面对生命的沉浮,他时不时感
到寂寂然,又茫茫然。
不过凭自己当赤脚医生——上大学——从医的直觉,有一条原则是可以无疑的:固本原,强心肾,调气血。这兴许能延缓病情。上海华山医院的张福林教授对此表示赞同。举世既无治愈神经元疾病的先河,自己来未知成败地抗争一下,也只能如此。所服用的中草药,皆由此而出。这也仅是寂寂然、茫茫然之中生命的探索,延缓而已。
可总不能老是如此“延缓”呀……记得在上海的一次中西医结合的神经学术研讨会上,同行专家教授对“神经元”患者的要求是众口一
词的:人既不能太胖,也不能太瘦。太胖,动弹不了,负担更重;太瘦,则神经失养,同样会加重病情。
而且不能多动,又不能不动。多动,会损伤神经;不动,神经细胞会废用性萎缩退化。
这叫人怎么活?还怎么做人呢?简直毫无“人权”可言,完全是为活着而活着。
偏偏这“四个不能”,中外皆然,都是必须遵守的法则。可中外的“运动神经元”萎缩患者,都遵循“四不能”的医嘱,遵循这道“圣经”般的法则,又为什么没有人好起来、活下来呢?会不会是这个不成文的法则偏了?错了?甚而反了呢?
在寂寂然、茫茫然的“延缓”生命中,他为自己突然冒出离经叛道的一闪念而暗暗吃了一惊!
当然,“道”还没找见,“经”不能想离就离。
他在杭州,仍继续着在北京图书馆开始的广览群书,过去的、现在的,中国的、外国的;既已决意以祖国自己的中医药学之道来试试救治自己,他自然必须以探求中医药书籍为主。
《黄帝内经》啃了、想了、记了,再啃《伤寒》,再读《金匮要略》;特别是李时珍其人、其书《本草纲目》,除了祖宗留下的一千五百一十八种中草药,他又新增了三百七十四种,还自己尝试,太不简单了!与唐代的大医家孙思邈,陈炳旗更是多有共鸣——他正是因病而学医,走上从医之路的!自己眼下不正是吗?《千金要方》,名副其实呀!汉末大医家张仲景倡六经分证和辨证论治原则,对他多有启迪……大凡所啃的林林书籍中,只要涉及筋脉气血——“神经元”乃至肿瘤方面的,他都如获至宝,一字不漏地抄录下来。如金元四大家朱丹溪的“痿症”论述,就很有切实的感悟。至于“实用”型的如“内科学”“肿瘤学…‘中草药”,他都不放过。他不在浙江
图书馆,就在自己的大学图书馆,好在学校里,中医的藏书颇丰富,他就像当年毛泽东自喻的:一头牛闯进了菜园,任它贪婪地啃吃。家里的小小居室,也成了书摊。儿子已经8岁,读小学了。小家伙受了妈妈的影响,从来不撒娇、添乱;有几次还“自说自话”地拣过什么书,送到爸爸眼皮底下,好像也要出力救助爸爸一样!陈炳旗是个重感情的人,面对幼小的儿子,他用越来越无力的手,揽过儿子,禁不住泪眼凄迷!他怎能不感谢儿子背后的好母亲呀!就是她,曾经用瘦弱的肩膀,挑起家庭重担,连接送儿子、侍候父亲之类自己的分内事,她也不让做丈夫的操心。
也许是冥冥中的“神助”,又一次,儿子将一本跌落在床脚下的书交还给床上的父亲。此刻的父亲正在闭目倾听着窗外的雨声、蛙声,凝思在大自然的天籁中,他感悟着什么。接过儿子递来的书,噢,就是北宋张君房编纂的《云笈七签》。书已粗翻过一遍,准备精读。他随意翻览着,耳朵仍捕捉着给他无穷遐思的雨声和蛙声……蓦然问,一行熟悉的字迹掠人眼
帘:以我之心,使我之气,适我之体,攻我之疾。
“哈,怎么先前就没有留意到?太适合我了!”陈炳旗不由得弯过身子揽住儿子,“真是我的好儿子!”“能治爸的病吗?”“嗯,能,应该有用。你爸爸手没有力气,腿也
不方便,正好用心、用气来调理。”“真的?!”P14-15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