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趣味皮影 普通图书/艺术 杨飞//李毅民 科普 978711007863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趣味皮影 普通图书/艺术 杨飞//李毅民 科普 9787110078631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24.3 5.4折 45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飞//李毅民

出版社科普

ISBN9787110078631

出版时间2013-01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45元

货号2469079

上书时间2024-02-14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杨飞、李毅民编著的《趣味皮影》从皮影的起源、传说、文化价值,皮影戏的地域特色、艺术表现形式、人物造型,皮影的种类、制作,皮影戏班子、剧本、唱词,皮影骚戏,皮影画长卷等方面,通过大量的资料和文化信息,丰富多彩的皮影图案,全面介绍皮影的发展历史及艺术特色。本书选用660多件(组)皮影图案。具有知识性、观费性、趣味性,可供收藏爱好者鉴赏,美术爱好者参考。

作者简介
李毅民笔名尕丁,河北冀县人。1950年生。高级工程师。1992年9月参与创办《收藏》杂志,曾任主编。现任中华全国集邮联会士、理事、学术委员,陕西省集邮协会副会长,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西安市收藏协会名誉会长,中国当代十大名窑产业联盟秘书长。 杨飞山西芮城人。1932年生。1949年随部队到西安参与建设西北艺术学院。1960年,调到陕西省木偶皮影剧团(后改名陕西省民间艺术剧院),从事木偶、皮影设计和制作。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自办中国首家民间皮影木偶艺术馆,收藏的明清时期各种演出皮影有些已属珍罕品。出版有《陕西皮影艺术》。

目录
第一章  风靡千载的皮影戏
  一、皮影的起源
  二、皮影的传说
  三、皮影戏的传播
  四、皮影的艺术价值
  五、皮影的文化价值
第二章  皮影戏的地域特色
  一、皮影戏的流派
  二、陕西皮影
  三、滦州(唐山、东北)皮影
  四、湖北皮影
  五、四川皮影
  六、纸影戏、灰皮皮影
第三章  皮影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影像造型艺术的特征
  二、衬景造型
  三、道具造型
  四、牲畜、禽兽造型
第四章  皮影人物的造型
  一、头茬造型
  二、身段夹子造型
  三、旦角造型
  四、净角造型
  五、神仙、妖魔造型
第五章  皮影的制作
  一、皮影材质的加工
  二、皮影的落样、刻制
  三、皮影的敷彩、装订
第六章  有声有色的皮影戏
  一、皮影戏班轶事
  二、皮影戏演唱“五人忙”
  三、皮影艺术丰富的表现力
第七章  皮影戏剧目与声腔
  一、独特的皮影剧本
  二、丰富的传统剧目
  三、别有韵味的唱词
  四、独树一帜的声腔
第八章  原汁原昧的三秦皮影骚戏
  一、诙谐生动的皮影骚戏
  二、《张三怕婆娘》
  三、《两口子闹仗胡搅火》
  四、《三怕妻》
第九章  传承与创新
  一、《关中社火》皮影画长卷
  二、《武则天》皮影画长卷
  三、皮影艺术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后记

内容摘要
 杨飞、李毅民编著的《趣味皮影》讲述精美的中国皮影,她的艺术魅力感染着我们,她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我们。我们现在所做的只是在梳理,尽量弄清皮影戏创作与发展的来龙去脉,盘点历史与传统为我们留下了什么。《趣味皮影》作为科学普及出版社“趣味收藏”系列丛书之一,得到了科学普及出版社的大力支持。“趣味收藏”丛书主编林轩先生给予了热情指导,书中参考了一些重要的专业文献资料。

精彩内容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艺术发展史中,皮影戏这一民间艺术,真正体现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体现了匠心独具的技术美,也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世界其他几大文明的消失无一不是以文化的消失为标志,中华文明血脉之所以绵延至今从未间断,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功不可没。
一、皮影的起源皮影艺术是中国民间艺术的一朵奇葩。它的诞生和发展,是由早期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它是农业文明的产物,是华夏民族朴素的人生
观和审美意识的一种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别具一格的艺术创造。
悬灯射影,藉口传言。半迹脸塑千般貌,五色彩抒万物形。人不是万能的,但是人的想象力是万能的。
西安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美术史研究家程征指出:自从华夏民族在黄河流域开创了农业文明,便祖祖辈辈诗意地居住在这一块沃土上,耕耘劳作,修建房屋,养育子女,同时也创造了美轮美奂的艺术。他们将古老的诗歌、
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说唱等艺术进行整合、升华,创造了综合性的艺术——戏曲。从此,痴迷的戏曲扮演者和观众就通过戏曲形式来表现和观赏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故事。若干世纪,一代又一代人的天才创造,共同垒砌了戏曲艺术的辉煌、发达和长盛不衰。有趣的是,人们并不满足于戏曲舞台,同时也制作木偶、皮影,仿照戏曲舞台,伴和音乐声腔,手操“明星”,表演那些美丽动人的故事。因此,皮影是特殊的戏曲,一种活跃在民间的戏曲形式。
图1—1是清代陕西皮影戏《西厢记》。
皮影艺术由两部分人分别完成:一是皮影造型的制作者;二是皮影戏的演出者。在这里展示的作品,反映的是皮影造型制作者的绝技。可能你并不熟悉那些作品将要扮演的具体角色是谁,但是,你一定可以看出他们很美。
就像好莱坞的电影明星往往也是人间最靓丽的俊男、美女一样,每一个皮影角色虽然大多被脸谱化,但他们在人类的造型艺术中同样靓丽俊美。当然还有那些运用各种刀法和雕刻技艺制作的道具:殿堂、花园、车马、桌椅、服饰以及光怪陆离的神鬼世界,经过灯光透射,你能欣赏到通常只有大师笔下才有的神秘色彩。这一切都令我们惊讶。这些制作技艺虽然是由专业的艺人所掌握,但是,其程式却不是某一个民间艺人发明的,而是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由无数代人一点一滴地创造、一点一滴地积累。或者说,皮影艺术的完美程式,是历史的、集体的创造。
图1—2是清代河北唐山·冀东皮影人物造型。
赵农教授指出:关于中国皮影戏艺术的起源,一直是戏曲学术界争论的话题。主要论点有“汉代说”、“唐代说”、“宋代说”。
“汉代说”是指皮影戏起源于汉代,以汉武帝李夫人的故事为依据,加之民间流传的文帝时“汉妃抱娃窗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的歌谣为附翼,证明着皮影艺术的源远流长。此种说法也多为学者们广为引用。“唐代说”是因唐玄宗为“梨园”宗主,同时,唐代佛教讲法活动非常流行,释俗结合,促生了皮影戏的发展,也显示出皮影戏的成熟与戏曲文化一脉相传。“宋代说”是因为《东京梦华录》、《事物纪原》等书言之凿凿,以北宋开封都城流行的皮影戏记载为依据,文献实录,不容辩驳。诸种说法,横看成岭,侧看成峰,因其表述需要,往往拈其一枝。
其实,皮影戏及皮影艺术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融合的过程,其产生也非一
日之功,从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与传播的历史特点看,皮影艺术从萌生到成熟必然有一个长期发展的时间,以至达到风格凸显、形式成熟。
图1一3是清代山西曲沃皮影“丞相”造型。
江玉祥教授在《中国影戏》中指出:欲明影戏的起源,首先要搞清楚何谓影戏?顾名思义,“影戏”是弄影为戏,包括“弄影”和“影戏”两个部分。“弄影”,近代皮影艺人叫“提影子”(或“走影子”),关键是操纵影人的技巧,应属伎艺的范畴。“影戏”是指操纵影人摹仿真人演戏,这里包含两层意思:第一,影戏的产生必在真人演戏之后;第二,影戏亦属戏剧之一种,已跟表演弄影的伎艺有别,它应具有戏剧的特点。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袁珂指出: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影戏的起源和发展,也关系到巫术、宗教、民俗等。巫术方面,宋高承《事物纪原》载李少翁为汉武帝召李夫人亡魂,使武帝夜坐他帐,于灯下隔帷观之的事,谓“由是世间有影戏”。虽无确切的凭证,而此说于影戏探原,却起了合理推想的作用。我们如果不相信巫术是真,则术者张皇鬼神,刻物弄影致幻完全是有此可能的。中国影戏的起源,确可以上推到汉代初年,因为此事并为《史记》、《汉书》所记载,非纯属虚构。此种假巫术以致幻的现象拟名为“弄影还魂术”,它只有“弄影”,还够不上戏剧的成分。到唐代,白居易《长恨歌》末段所写,从“忽闻海上有仙山”起,到“此恨绵绵无绝期”止,才真是民间影戏在白居易诗中的反映。因为同一故事,同一情景,在汉代只有“影”而无“戏”,至此则布景、人物、科、白皆具,“影”和“戏”兼
有了。1由于直接的材料缺乏,文献难征,此种设想,自然也属推论,但较之《事物纪原》所说,总算是更切实可靠得多,使人更能信服。而归总说来,有趣的还是由于“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的巫术活动在中国影戏发展史上所起的又一次重要的作用。
图1一4是陕西东路皮影丰富多彩的人物头茬造型。
关于中国皮影戏的发祥地在何处,目前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表明,陕西是中国皮影戏的发源地,对中国皮影戏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戏剧家齐如山在《故都百戏图考》中说:“按此戏当然始于陕西,因西安建都数百年,玄宗又极爱提倡美术,各种技艺,由陕西兴起者甚多,则影戏始于此,亦在意中。”著名史学家顾颉刚在《中国影戏略史及其现状》日:“中国影戏之发祥地为陕西,自周秦两汉以至隋唐当皆以其他为最盛。”江玉祥教授在《中国影戏》中说:“学者们的推测不无道理,陕西(尤其是关中地区)很可能就是中国影戏最初的发源地。”“陕西为中国影戏发源地,至今尚甚流行。其影偶制作之精美,表演技术之巧妙,影调之复杂,剧本之高雅,外省罕有其匹。”P1-4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