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始于未知的设计 普通图书/艺术 (日)原研哉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19161
  • 始于未知的设计 普通图书/艺术 (日)原研哉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19161
  • 始于未知的设计 普通图书/艺术 (日)原研哉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19161
  • 始于未知的设计 普通图书/艺术 (日)原研哉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19161
  • 始于未知的设计 普通图书/艺术 (日)原研哉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19161
  • 始于未知的设计 普通图书/艺术 (日)原研哉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19161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始于未知的设计 普通图书/艺术 (日)原研哉 中信出版社 9787521719161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68.9 7.0折 98 全新

库存11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日)原研哉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19161

出版时间2022-04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98元

货号30934589

上书时间2023-11-28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序:未知化的开始
前言:Ex-formation——让事物变得未知化的交流方式
四万十川
1 模拟实验——如果河流是道路的话
2 脚印景观——踏足四万十川
3 捡拾垃圾
4  6个方位——用立方体切取的四万十川
5  6天的捕食生活
度假胜地
1 东京塑料和条纹化计划
2 户外睡觉——带着睡毯外出,享受睡毯之旅
3 冰激凌蛋筒
4 休闲模式开关——思考人与机器之间的“休闲”关系
皱纹
1 鸡蛋——变形的表面
2 皱纹产品
3 错综复杂的道路——日本的河流,日本的道路
4 枕头
5 皮肤岛
植物
1 丛生——植物发芽
2 田垄
3 吃植物
4 映出城市的植物
5 书口——意外的生长
6 标准的萝卜——培育左右对称的萝卜
裸露
1 素材+婴儿
2 裸露的洋娃娃
3 内裤专题
4 脱离“完成”
5 屁股
女人
1 怀孕的女人
2 漂亮的器具
3 植物群
4 “好身材”的塑料瓶
5 面无表情的女人
6 火柴人
半熟
1 瓢虫
2 烘烤前
3 绒布玩具
4 蜕皮或新生
5 模糊不清
空气
1 飘浮
2 穿着“膨胀”
3 孔
4 窗口——窥视空气

内容摘要
《设计中的设计》之后,原研哉阐述设计思想新作。
原研哉认为,“设计只是一种职业”的时代已经接近终结,设计是使世界再生的智慧,能让人们看见潜在的可能性,并唤起人们新鲜的觉醒意识。原研哉带领学生用10年时间,每年围绕一个事物或贴近生活的主题展开实验,以设计之眼,重新审视身边事物,发现它们本真的样子,保持
对生活怦然心动的感觉。

主编推荐
设计是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思考方式。《设计中的设计》之后,原研哉阐释设计思想新作。给创意人、设计师的思维拓展之书。

精彩内容
未知化的开始原研哉|KenyaHARA平面设计师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我经常回想起Ex-formation(未知化的方式)这个创意最初是如何产生的。当时,我和2004年那届“原研哉研究班”的学生在讨论课题。我对他们说了个“京都90分钟博物馆”的设想。
比方说,你去京都出差,办完事之后回到京都车站。距离新干线发车还有90分钟。要专程再去其他地方游玩的话,90分钟太短;而在附近咖啡店喝茶消磨时间的话,90分钟又太长了。想不到在旅途中还会出现如此零碎的多余时间。
利用这90分钟,乘坐出租车去一个地方,然后记录下来,编辑成竖长形的卡片。例如:去锦市场的“有次”店逛一逛,到新门前买“豆皿”,在石塀小路散散步……不能太贪心,要把目标缩小为某一个地方,而且要把下车地点和返程时打出租车的地点明确地标记出来,并对行走路线或到访之处进行定点介绍。
卡片做好收集起来,应该有好几百种,所以需要按区域或范畴进行编辑,以方便检索。然后将其收入便于阅览的储物柜里,放置于出租车站旁边。这样,就能为这90分钟无处消遣的时间构建起像博物馆一样宏大的信息设计系统。
也就是说,与以往那种在建筑物之中收集、编辑、展出藏品的博物馆不同,这是把鲜活的街道和自然景物编辑为便于检索的信息,或可称之为“开放式博物馆”吧。我对学生们做了上述说明。
我们最先做的主题是“四万十川”。因为大家一开始讨论的,就是能否把“四万十川”做成开放式博物馆。在这样的对话之中,我产生了“未知化”的构想——打破“日本最后的清流”这一人尽皆知的观念,而从崭新的视角出发,展示出四万十川的鲜活姿态。
对于人们自以为“已知”的事物,如果能将其作为“未知物”而展示出来,就能唤起人们的好奇心和兴趣。被认为“已知”,其实就相当于“被消费”。所以,如果想保持新鲜的话,就必须回避既定的“理解”。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Ex-formation的创意,正是源于此。
从2005年开始,每年将创意成果出版成一册书。而本书,就是这10年所有成果的“总集”。瑞士的拉什·穆勒出版社先出了英文版,再由平凡社发行日文版(自从第4期的《Ex-formation植物》以来,平凡社每年都会为出版该系列的单行本而尽心尽力)。我再次满怀感激之情,期待着这本书的问世。
Ex-formation让事物变得未知化的交流方式未知的事物总是很吸引人。已知的事物则很难打动人心。然而,人们却热衷于把世界变成已知的。在媒体持续发展的今天,所有事情和现象都会被信息化,然后进行高速、高密度的流通。人们不断地接触这些信息,不断地把未知世界替换成已经了解的现象。一旦了解某个事物,我们就会孕育出热切的心动之感。然而,也许是因为信息量超过了临界点,不知不觉地,信息丧失了促进思考的媒介功能,大量信息就像不会发芽、不知是死是活的种子一样,在我们周围堆积如山。
既然如此,不如尝试使世界未知化?——我在大学里提出了这个设想。在给武藏野美术大学基础设计系大四学生进行研讨式授课时,我尝试把“使世界未知化”的设想作为交流设计的课题进行思考。这可谓一项“未知”的尝试,还不确定能否成功,但我期待着这个项目本身会给我们提出崭新的、令人振奋的问题,促使我们思考:“知道”和“理解”是怎么回事?信息的本质是什么?
思考的终止符现代人经常把“我知道,我知道”挂在嘴边,而且往往要重复两遍。提到建筑家勒·柯布西耶时,对方也来一句“我知道,我知道”。每当我准备说一说巴塞罗那海岸露天摊的西班牙海鲜饭、泰国清迈休闲旅馆里的按摩服务、护身符上贴着的闪闪发光的全息图标签……都要担心对方会突然来一句“我知道,我知道”。这大概是因为现代人知识很渊博吧。实际上,我们每天在生活中接触到海量信息。媒体越来越发达,在铺天盖地的报道下,世界上的所有活动就像草坪被割草机剪去表层一样,变成无数“信息的碎片”,充斥着媒体空间。无论是否愿意,我们的大脑都被迫不断地与其进行接触。结果,高频度地接触信息,导致许多碎片化的知识黏附在我们的大脑里。如果它们能作为知识索引,成为一种契机,进一步唤起我们的兴趣,那么碎片知识的激增也许应该得到积极的评价。然而,稍为冷静观察就会发现,我们只是互相交流“接触信息”这一事实,而不再进一步深入拓展话题。“我知道,我知道”无异于思考的“终止符”,往往会给我们的对话画上句号。
获得知识并非终点“新的国立体育场的设计师从哈迪德换成隈研吾了吧。”“我知道,我知道。北京奥运会场馆设计师请的可是赫尔佐格哦。”“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他们是瑞士的建筑师组合吧。位于东京青山区的普拉达旗舰店建筑也是他们设计的。”“我知道,我知道。”“纽约SOHO的普拉达店则是库哈斯设计的。”“我知道,我知道。”“对了,听说下个月上野公园的东京国立博物馆要展出《松林图》哦。”“我知道。长谷川等伯的名作吧。”“最近我迷上了水墨画。前几天还在京都看了圆山应举的画展呢。”“我知道,我知道。圆山应举,就是很会画猴子的那位画家吧。”“他画的孔雀比猴子更有名吧。比如说《牡丹孔雀图》。”“你真厉害,我简直要对你肃然起敬了。而且,你对糕点方面也挺了解的吧。”“对了,上次在长野县小布施堂吃的‘朱雀栗子’,好吃吧?”“我知道,我知道。杂志上有登出来,我还向朋友炫耀说:‘这个我吃过。’”作为聊天来说似乎挺有趣的,而且话题和知识量都很丰富。然而,“我知道”一说出来往往带有某种完成感,就像在催促对方披露别的知识,或是要打住话头而转换到别的话题似的。而提供话题的一方,也仅仅是介绍事实而已。所以,会话仅仅是各自不断地说出“我知道”的信息,完全没有交集。以上所举的例子也许有些极端,但对于这样的对话,我们应该都有所体会吧。
其实,知识原本不过是思考的“入口”而已。以一点知识为发端,通过语言交流来互相促进思考——这样才是对话。通过对话和思索,把零碎的知识糅合在一起,我们就能实现对于未知的想象。总之,“知道”是想象的起点,而并非终点。然而,对话中充斥着“我知道,我知道”,正说明我们在不知不觉间脱离了“把知识升华为想象”的轨道,使思考的电车停了下来。传递信息者只是热心地把零碎信息告诉对方,而接受者则把接收这种零碎信息当作目标。我们省掉了互相讨论、争执的麻烦,而完全变成单纯的信息传递与接收。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创造性交流停滞的问题。
设置“好奇心的入口”另外再举一例。这次不是对话,而是身边信息设计的事例。例如,为旅行提供必要信息的旅行指南——假设书名叫作“纽约快步游览指南”或“一册在手,秒变纽约人”。这些旅行指南,是为了给经常出门的人独自出行时看的,里面采集了大量信息并进行合理的编辑,以方便读者获取信息。
首先介绍的是拉加迪亚机场和肯尼迪机场以及前往市区的交通方法。具体来说,会列出出租车、公共汽车、地铁等交通工具的乘坐方法以及费用,接着介绍货币汇率、气温变化、小费标准等等;然后是住宿方面的信息——按星级分类,从高级酒店到便宜旅馆,有时甚至连青年旅馆也列出来。当然,大部分篇幅会用来介绍餐饮方面的信息——有名的海鲜餐厅或牛排餐厅、唐人街或“小意大利区”的推荐店铺,斯堪的纳维亚料理、日本料理、印度料理、墨西哥料理、法国料理,以及快餐厅、人气熟食店和有硬面包圈、能把汤打包带走的餐馆,连室内装潢和食物价格都仔细地列了出来。购物信息按区域或街道分项列出。当然,地图集则编辑、设计得尽量简洁,看上去一目了然。美术馆等文化设施方面的信息也巨细无遗地收入其中,连音乐剧的剧目、音乐会的曲目以及夜总会、推荐的水疗中心等信息都应有尽有。关于SOHO商业区的近况以及建于市中心的露天市场的活动状况也有介绍,以满足希望获得最新信息的读者的期待。另外,作为拓展信息,还刊登了推荐的散步路线、中央公园的慢跑路线等等。
自称为“信息建筑家”的理查德·沃尔曼说过这样一句话:“信息设计的目标是使用户获得力量。”对于这种说法,我基本是赞同的。对于在纽约观光旅游的人来说,合理编辑的书籍和网站一定能成为重要的导航器。游客们借助这些信息,走访另类空间,在南街海港品尝一大桶紫贻贝,在博物馆商店购物,在SOHO商业区附近逛街……通过种种方法与纽约进行亲密接触。等旅游结束之后,人们会以这些经历作为谈资,和别人进行丰富有趣的对话。
“你在纽约市中心的露天市场买了香料吗?”“你有没住过高线公园的标准酒店?”“你去美世酒店做过SPA吗?”“你去参观过肉库区的食品市场吗?”“你去过新装修的无印良品商场吗?”一边连声说“我知道,我知道”,一边高高兴兴地把对话进行下去——这种情形,想必你也能想象出来吧。一边互相提问,一边以“我知道,我知道”作答。这种状况背后,有一种把预习成替换成现实经验的满足感。当然,这种对话也自有其乐趣。旅行毕竟只是“观光”——按期待去观赏某种风景。并不是说实际研究就更高级。
然而,有没有另外一种类似于“好奇心的入口”的信息设计方式,能让人们从“已知化”信息的对话循环中脱离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更新鲜、未知的纽约呢?这种方式,也许不是让我们“知道”纽约,而是让我们冷静而彻底地意识到自己对于纽约有多么“无知”吧。
使世界“未知化”的手法不是让我们“知道”,而是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有多么“无知”——这样的交流方式有没有可能实现呢?本书就是去尝试回答这个问题。如果能清楚“有多么无知”,那么自然就会发现求知的方法。正如苏格拉底所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无知是巨大的力量。”有无数种方法可以抵达“知道”,至于如何抵达,则属于个人问题。这种构想,是和此前的交流手法完全相反的。作为与“Information”(信息)相对的概念,我把这种方法称为“Ex-formation”。“Ex”对应“In”,“Ex-form”对应“Inform”。也就是说,考虑一种目的不在于“让人知道”,而在于“未知化”的信息形式及功能。
10个主题从2004年到2013年的10年间,每年都变换Ex-formation的主题,持续不断地开展研究。主题的选定方法,是通过反复讨论和投票后决定的,即把研究班学生和老师感兴趣的对象用某个词语表示,写在纸上,贴到墙壁上,然后一边看着一边反复进行讨论和投票。就好像把浓汤煮干,最后锅底剩下的就确定为主题。每年,14—15名学生围绕同一个主题,以各不相同的方法进行“未知化”的尝试。这10年以来的研究主题如下。
1:四万十川2:度假胜地3:皱纹4:植物5:裸露6:女人7:半熟
8:空气9:两个人10:东京日本有个谚语叫作“鳞从眼睛上掉下来”。就像眼睛上的镜片掉落后,从“先入为主”的观念中解脱出来,就能用新鲜的视角去感知现实事物。学生们围绕上述主题,各出奇招,看如何能做到让“鳞从眼睛上掉下来”。
那么,最后结果如何呢?因为篇幅有限,无法将所有学生作品都刊登出来,所以只能通过缩编,和读者们一起来追溯研究的足迹。
022四万十川如今,有很多“已知化”和“惰性化”的信息。如果抱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某个事物“大概就是这样子”,那么,用什么作为主题都无所谓。比如说“汽车”“希腊”“水”“蜜月旅行”都可以。说到Ex-formation,其实是在用新手法对“四万十川”进行信息化尝试的过程中产生的。如何用崭新视角来重新把握自以为已经了解的对象呢?在这个尝试的过程中,才产生了Ex-formation的构想和概念。
为什么会用四万十川作为主题呢?契机是我和研究班学生一起观看了一部名为“日本最后的清流”的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拍得非常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过,我和学生们都没有去过四万十川。仅凭这一点,就已有了充分的动机。住在伦敦的英国人,即使从没去过苏格兰的尼斯湖,也一定会对那个地方有一定印象。我们眼中的四万十川,就类似于伦敦人印象中的尼斯湖。我们如何使已经形成的印象“未知化”呢?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