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大钝学记/北大记忆 普通图书/教材教辅/教材/高职教材/文学 杨虎 北京大学 9787309690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北大钝学记/北大记忆 普通图书/教材教辅/教材/高职教材/文学 杨虎 北京大学 9787309690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38.3 6.6折 5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杨虎

出版社北京大学

ISBN9787301293690

出版时间2018-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155952

上书时间2023-07-02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杨虎,北京大学文学博士,现任北京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副书记,研究领域为中国典籍与传统文化、北京风物与传统文化等。迄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参与编著《风物:燕园景观及人文底蕴》《插图本中国图书史》《中国书业》等多部著作。

目录
努力做一名为北大热情歌唱的“爱校主义者”——《北大钝学记》前言
北大精神与先贤风范
  “外未名而内博雅”的北大气质
  燕园的灯光,北大的希望
  北大人的心结——对沦为平庸的忧虑
  本土情怀、文化自信与创建世界一流大学的梦想
  从“北大是常为新的”看大学的创新发展
  激情与责任铸就辉煌
    ——沙滩红楼前的感悟
  双园春赋
  精金良玉般的道德楷模
  “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我见
  先把金针度与人
    ——顾颉刚先生为学生改稿的一点启示
  未名湖的气象
    ——记侯仁之先生二三事
  永远景仰王重民先生
人生受教与从学散记
  清明忆往
  感念王培堂爷爷
  琐记与我情同父子的恩师魏江先生
  师门受教录
  春风桃李有余哀
    ——深切怀念本师肖东发先生
  此是良法可书绅
    ——本师肖东发先生教我如何写文章
  绛帐春暖惠多士
    ——本师肖东发先生的教学思想与方法
  课常讲常新,饭越吃越淡
  北大从学诸师散记
育人抒怀与公务札记
  一次美丽的重逢
  别人的懈怠不能成为我们懈怠的理由
  与己方便,更要与人方便
    ——由考试占座而想到的
  能量·信仰·改变·梦想
    ——在北京大学2014年平民学校结业典礼上的发言
  春风起意正年华  汇聚远程谱新篇
    ——在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4年春季学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为自己和国家描画更美丽的图景
    ——在北京大学现代远程教育2015年秋季学期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在《北大青年研究》杂志编委会2011年全体会议上的发言
  育人应是研究生导师的首要职责
  做“亮”工作的五对关系
  学会“做加法”的忙碌
读书写作与为学浅悟
  为学六艺
  第一件要事还是读书
    ——在北京大学“书香校园”建设座谈会暨“云舒写好读书”奖学金颁奖仪式上的发言
  读书札记十则
  从认真读好一卷书做起
  书不贵多而贵有灵气
  经典的选择与阅读之法
  实务工作中如何提高文章写作能力
  表彰北大真精神  传递北大正能量
    ——《微说北大》出版序言
  向本师提交的最后一篇作业
    ——《中国出版史》出版后记
  此山登罢再出发
    ——《文化的坚守与运营》出版后记

内容摘要
 杨虎著的《北大钝学记/北大记忆》为北大校庆纪念丛书“北大记忆”中的一本,作为老中青作者中的年轻一员,阐释了对北大精神的独特理解,其笔下呈现出年轻的北大人对母校的热爱、感恩、眷恋的情感。
书中对尊师重教、严谨治学美德的践行,代表了北大精神在当今社会的传承和弘扬。
《北大钝学记》为一名年轻的“老北大”多年来探讨北大精神和风范,回忆师长教泽,总结读书、治学、工作感悟的相关文章的结集。书中收录文章40篇,分为4个部分:一、“北大精神与先贤风范”,是对北大精神的探寻和对北大先贤的追慕。二、“人生
受教与从学散记”,是对人生之师“煦煦春阳教泽”的回忆。三、“育人抒怀与公务札记”,是以北大教师和行政干部的双重身份探讨大学育人和实务工作的总结。四、“读书写作与为学浅悟”,是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探讨阅读、著述和治学之法的粗浅之见。
书稿反映出作者在北大近20年的成长经历和相关的思考所得,也为读者了解新一代北大人提供了一个范本。

精彩内容
 燕园的灯光,北大的希望记得1998年我刚来北大读书时,就听一位老先生
对我们自豪地说,只要燕园夜晚的灯光不灭,北大和中国就有希望。以后也曾多次听到过类似的说法。上学期间,虽也有过很多次挑灯夜读甚至熬通宵的经历,但是对燕园夜晚的灯光,并没有十分深刻的印象,对这种说法也是半信半疑。但是留校工作后,一次去北京另外一所“211”高校讲课的经历,让我对这一
说法有了重新认识,并开始主动关注燕园的灯光。
2011年4月的一天,我的一位已在该校某学院担任领导的师兄,邀请我给本院研究生做一次关于网络信息检索的讲座,我慨然应允;但因白天要上班,所
以要求将课程安排在晚上。师兄在电话中颇觉为难。
在我的一再坚持下,师兄最终把讲座安排在周四晚上。
当天下班后,我乘地铁赶往授课地点,出地铁站时天已渐黑。一进校门,却发现校园里除了路灯以外,到处都是漆黑一片,与燕园每晚灯火通明的景象形成了鲜明对比。与师兄见面后,他对我解释说:“刚来这里任教时,很不习惯。想当年在北大读书时,什
么时候晚上11点前睡过觉?还不都是在图书馆、教室或宿舍读书、讨论,做研究?到这里以后,发现每天5点下班下课以后,校园里就空荡荡的,学生中能去做家教的,就已经很不错了,更不用说去图书馆或教室自习的了。所以大家就没有晚上上课的习惯。今天上课的教室,还是我很不容易借到的,同学也是临时通知的。”听完师兄这番话,我明白了他不想把讲座安排在晚上的苦衷。讲座结束后,师兄开车送我回校。车驶出校门时,我回望刚才上课的那座教学楼,又沉入了漆黑之中。一路上,我都在想着燕园的灯光。
10点前回到了燕园,我特意去图书馆、教学楼区转了一圈。让我兴奋的是,几乎每一栋建筑里都是灯火通明。正巧赶上当天最后一节课的下课时间,每条路上都是熙熙攘攘,在路灯的照耀下,异常热闹。看到这样的场景,想想之前的另外一番经历,我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感叹道:这就是我们的北大,这里的灯光是这样的明亮和温暖,这样的动人和难得,这样的催人奋发!老先生说的没错,只要燕园的灯光不灭,北大和中国就有希望!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先生曾满怀激情地高呼: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直到今天,人们都认为,青年是国家和民族的希望之所在,作为青年人中的精英,大学生的学习状况和精神状态,直接决定着一所高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进而决定着国家与民族的未来。
而大学校园夜晚的灯光是否辉煌,灯下是否有众多的师生在读书、讨论和钻研,是其学风最直接、最生动的体现。正如吴健雄先生所言:“什么叫一流大学?
只要在周末晚上去看看那里的灯火是否辉煌!”辉煌的灯光一定是一所大学优良学风和校风的最佳表现。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