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果史话(中国食物)(精) 普通图书/自然科学 史军|责编:陈辉//王金强 中信 9787521716382
  • 水果史话(中国食物)(精) 普通图书/自然科学 史军|责编:陈辉//王金强 中信 9787521716382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水果史话(中国食物)(精) 普通图书/自然科学 史军|责编:陈辉//王金强 中信 9787521716382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38.3 6.6折 58 全新

库存4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史军|责编:陈辉//王金强

出版社中信

ISBN9787521716382

出版时间2020-04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58元

货号30847690

上书时间2023-06-23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推荐序 因植物而同行
序 中国人的水果观

Ⅰ 春秋战国 投我以木瓜 报之以琼琚
  略显尴尬的水果原产地
  中国人对农作物的认识:实用至上
  PK专题:对待水果,古代中国与古代欧洲的不同
  重农抑商:中国水果发展的羁绊

Ⅱ 秦汉:葡萄石榴西归?枣子充当粮食
  版图扩大对水果的影响
  寒冷时期,水果推动农业发展

Ⅲ 魏晋南北朝:甘蔗甜如蜜?蟠桃贺寿席
  农业技术的发展对水果的影响
  专题 《齐民要术》为什么成书于战乱年代
  水果与中国文化
  PK专题 中国人的水果 vs 西方人的水果

Ⅳ 唐:日啖荔枝三百颗?葡萄美酒夜光杯
  唐贵妃的荔枝与古代的交通系统
  唐朝的饮酒文化和葡萄酒酿制
  专题 饮子:在茶的光环笼罩下的中国饮料

Ⅴ 宋:蔬菜大步发展?柑橘有了家谱
  蔬菜交易与城市发展
  专题 柑橘家族混乱八卦史
  保存技术与催熟技术的发展

Ⅵ 明清:榴梿杧果难带回?猕猴桃反而出走
  郑和为什么没有带回新水果
  闭关锁国下的水果交流
  门户开放后的水果流失
  专题 植物猎人:神秘的职业
  猕猴桃走出国门,纯属意外还是命中注定?

Ⅶ 现代:褚橙生产工业化,极地苹果玩创新
  水果品种的尴尬与种子专利
  水果生产的工业化与创新
  再造一个年轻的水果
  专题 挑水果也要看颜值

Ⅶ 新时代:家中坐吃神秘果,遍地都种优质梨
  神秘果:电商和物流带来的奇妙水果
  古老的人情和新的契约
  专题 从原产地到优质产区,商业促进水果改变

后记

内容摘要
《中国食物:水果史话》是一本面向大众的趣味科普书,从植物学、历史、文化、经济等多维度讲述中国水果的起源和发展。
植物学博士、果壳阅读图书策划人史军,聚焦讨论了从春秋战国时期到现代,中国水果的发展历史。讲述了梨、桃、荔枝、柑橘等中国本土水果如何在广阔的华夏大地上生根发芽,葡萄、石榴、苹果等外来水果如何进入中国的一系列故事,让我们可以跨越时空去了解、熟悉不为人知的水果文化历史,帮助读者了解中国本土水果的历史,以及我国文化的变迁。

精彩内容
序中国人的水果观
  人类这个物种的发展和演化,与水果有着无法剪断的关系:从三色视觉到复杂的味觉,从夜光杯里的葡萄美酒到超市货架上的苹果切片,从伊甸园里的禁果到“多子多福”的石榴。无论是人类的身体,还是政治、经济、文化,都与这种食物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现代社会,由于技术进步,许多水果的品种、外观、口味,都是人类按自己的意志塑造的,但在历史的长河中,水果更像是人类发展道路上的忠实见证者和记录者。与其说人类改变了水果,不如说水果首先改变了人。
人是一种吃果子长大的猿  就拿人类的视觉来说,最初,人类的夜行性祖先并没有强大的彩色视觉能力,只有适应夜晚的发达的暗视力。到今天,我们的暗视力依旧保持着,即便是只有星光的夜晚,也能看清田间小道,那是我们视网膜上分辨明暗的视杆细胞的功劳。但在后来的演化过程中,人类逐渐依赖各种果实、嫩芽这样的食物,使得分辨颜色成为人类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正因为如此,在人类群体中,视网膜上的视锥细胞逐渐发达起来。
  为什么分辨颜色这么重要呢?因为植物身体上不同的颜色代表了不同的生长阶段,比如鲜红色的嫩叶通常是有毒的警示标志,而红色的果实则是成熟可食用的信号。只有那些善于选择正确食物的人类祖先,才能避免摄入毒素,获取更多的营养,也就有更多的机会繁殖,把自己的基因传递下去,而这些基因也就深深地镌刻在我们的遗传系统之中。
  从夜行性到昼行性的转变,也让人类更依赖那些特殊的化学物质,比如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因为在白天的时候,我们的视网膜承受着更强的阳光刺激。过多的能量,带来了过多的自由基。这些自由基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而要对付这些炸弹般的化学物质,保证视网膜正常工作,就需要很多抗氧化剂,这也就是我们需要补充维生素A和β胡萝卜素的原因。而这一切,在数百万年前,人类的祖先选择果实作为食物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
植物料理之国,却容易忽视水果  这个世界上总是存在一些惊人的反差,比如就植物类的食材来说,中国人毫无疑问是这方面的料理高手。这是我在向欧美朋友、非洲朋友,包括东南亚朋友解释完醋熘土豆丝的妙处之后,大家共同得出的结论。
  在世界上的其他角落,再没有这样一群人能够像中国人这样,把植物食材的妙处发挥得如此淋漓尽致。不管是白灼菜心、干锅包菜,还是简单的西红柿炒鸡蛋,都把植物的最美一面呈现到了餐桌上。
  即便是水果,我们也有办法让它们合理地融入餐桌,且不说黄蓉给洪七公做的樱桃酿肉好逑汤,单单是云南大理的酸木瓜炖鱼、广东的菠萝咕咾肉,就足以抓住老饕的肠胃了。但是,与我们高明的烹饪方法形成鲜明反差的是:中国本土的水果品种在市场上一直没有成为绝对主角。且不说非洲来的西瓜,中亚来的甜瓜,美洲来的脐橙,单单是大家熟悉的大苹果,也是漂洋过海而来的。
  纵观中国的水果摊,半壁江山以上都被外来水果占据。中国土生土长的水果,要么只是红火一时,比如清甜的枇杷和多汁的蜜桃,要么就蜷缩在角落之中,比如甜蜜的柿子和红枣。
  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样巨大的反差?爱水果的中国人,为什么没有太多属于自己的原创水果?
  在本书中,我将带领大家一起从植物学、历史、文化和经济等方面寻找根源。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