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冯桂芬/大家精要 普通图书/管理 郑雯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1376614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冯桂芬/大家精要 普通图书/管理 郑雯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9787561376614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8.5 4.3折 20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郑雯

出版社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1376614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20元

货号3809747

上书时间2023-06-21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作者简介
郑雯,1985年生,湖北武汉人。武汉轻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哲学。发表《简论俞正燮的伦常观》等论文。

目录
第1章  新桥巷的少年岁月
  商人世家:冯氏家族
  求学岁月
  四赴会试
  初探政务
第2章  辗转于京苏间的仕途岁月
  供职翰林院
  守制在籍:修志、均赋
  协助镇压太平军
第3章  客居上海
  迁居上海
  力主借师助剿
  对西方文化、制度的认识与反思
  创办上海同文馆
第4章  苏州晚岁
  推行减赋(上)——苏松太地区重赋的由来
  推行减赋(下)——为减赋四方奔走
  重振苏州教育事业
  重修《苏州府志》
  人祀乡贤寺
第5章  《校郐庐抗议》
  《校邠庐抗议》的产生
  《校邠庐抗议》的影响
第6章  为学与为人
  兴趣广博
  善于治生
第7章  冯桂芬思想浅析
  经世派健将
  冯桂芬对政治、外交改良的构想
  冯桂芬对军事、经济改良的构想
  冯桂芬的教育思想
  冯桂芬思想特色与时代定位
附录
  年谱
  参考书目

内容摘要
 郑雯著的《冯桂芬/大家精要》展现了冯桂芬的人生际遇——他前半生作为闲居高位的清廷官员,可以说是碌碌无为,知天命之际避战祸客居上海,因而开阔眼见,革新思想,写出了让他青史留名的《校邠庐抗议》;更道出了《校邠庐抗议》的开眼看世界,取其所长的眼光和主要思想。

精彩内容
 在冯桂芬供职翰林院两个月后,正逢其母谢氏七十大寿,于是他请假南归,为母亲祝寿。次年(道光二十一年)七月,为了更好地侍奉双亲,又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冯桂芬决定偕父母一同赴京任职。随后数年间,冯氏一家齐居京城,冯桂芬也一直留京工作。
供职翰林院虽然被认为是清贵之职,但也并非终日无所事事。朝廷每隔一段时期,将对翰林院、詹事府举行大考,这也被称为“考试翰詹”。参加大考的人员主要为翰林院、詹事府三品以下官员,考试内容为诗赋,由皇帝亲自主持并评定等级。在清代,詹事府原本是辅佐东宫太子的机构。康熙五十一年(1712),皇帝诏令废立太子后,清朝不再册立太子。詹事府虽未因不再册立太子而裁撤,但其具体服务功能被撤销,转变为翰林院的辅佐机构。据相关史料记载,翰林院、詹事府的大考较为严格,对于不少一甲、庶吉士出身的翰林而言,大考都是一道难关,部分由外班进入翰林的八旗官员,往往在大考之时被挤出翰林。
冯桂芬作为新科进士供职翰林院,能否顺利通过此次考试,是他仕途的第一道考验。
道光二十三年(1843)八月,冯桂芬迎来了自己进入翰林院后的第一次大考。在此次考试中,冯桂芬列诗赋第二,道光皇帝下旨“遇缺题奏”。可见冯在考中进土后,并未放松学习,良好的积淀使得他在大考之际取得优异的成绩。
不久,当年顺天府乡试,冯桂芬被任命为同考官,协助主考官主持乡试。这也是冯桂芬结束科举应试生涯后,再一次踏入科举考场,只不过这次身份有所
不同。以往是别人来考查冯桂芬的学问,此次却是冯桂芬考查学子们的学问。顺天府地处京师,乡试备受瞩目,此番取士冯桂芬非常谨慎,工作格外认真。此次乡试,共计取士二十四人。
道光二十五年,为庆祝皇太后钮钴禄氏七十寿辰,按惯例在道光二十四年,朝廷开设恩科乡试。冯桂
芬因参与过顺天府乡试,并圆满完成了组织考试、批阅试卷、按名次取士等任务,因此朝廷派遣冯桂芬作为主考官,远赴广西主持本次乡试,同行的还有本次乡试的副考官祁宿藻。冯桂芬在第二次主持科举考试时,就已被任命为主考官,可见其仕途初期是较为顺利的。
因为本次乡试是在秋天举行,故冯桂芬、祁宿藻二人六月初就从京城出发,一路舟车劳顿,终于在八月初抵达广西桂林。虽然一路长途跋涉、舟车劳顿,让人疲惫不堪,但冯桂芬仍然在此次旅途中寻找到别样的乐趣。
在途经湖南永州的时候,冯桂芬顺道游览了久负
盛名的祁阳浯溪。浯溪,位于祁阳县城南两千米处,依傍湘江,北临湘桂铁路,东靠湘粤围道。唐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元结出任道州刺史时,乘舟逆湘江而上,路过此地,爱其景致,将溪命名为“吾溪”。后来又自创“浯”字,遂将“吾溪”改为至今一直沿用的“浯溪”,再创“峿”字,将溪口处一处怪石命名为“峿台”,溪口边一处凉亭命名为“吾亭”,于是浯溪、峿台、吾亭合成“三吾”。再后来就有了,“浯溪胜境,雄冠三湘”的美名。
P26-27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