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味乡愁七十年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品味乡愁七十年

新华书店全新正版书籍图书 保证_可开发票_极速发货支持7天无理由

44.8 6.6折 68 全新

库存2件

浙江嘉兴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王天瑞|责编:张碧英

出版社群言

ISBN9787519305819

出版时间2020-05

装帧其他

开本其他

定价68元

货号30952928

上书时间2024-10-16

學源图书专营店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全新
商品描述
目录
石磨,呼噜呼噜转
打麦场上的喜与忧
赶着黄牛去耕田
摇耧耩地今日休
侦察兵,看庄稼
割青草,挣工分
牛儿还在西北洼吃草哩
咴咴叫的小黑驴噤了声
打马蹄与钉马掌
铁锤·铁砧·铁匠炉
擦油的镰刀生了锈
桑木扁担颤悠悠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
锔锅锔碗的游乡来
瓦盆瓦罐上哪儿去了
编筐窝篓,养活几口
编凉席的住楼房
伞花开在头顶上
灯,越来越亮
凉友小扇送清风
小秤能称轻和重
自行车还不能退休哩
夯歌声声唱富康
风雨沧桑说老屋
乡村老井水味儿甜
寨墙·寨门·寨海子
胡同深处有人家
剃头挑子一头热
好个奇怪的货郎担
甜蜜的童趣——吹糖人
磨剪子来戗菜刀
香喷喷的爆米花
聊聊乡村土锅台
大冬天里拾柴火
又见高粱满地红
芝麻叶面条真好吃
窝窝头与贴锅饼
在出红薯的日子里
小满时节吃碾转
凉阴儿底下吃饭场
农家餐桌上豆腐香
芝麻香油香又香
苦苦的日子酸酸的醋
请你喝杯酩馏酒
摇起纺车纺线线
春蚕到死丝方尽
要穿还是棉布衣
常在河边洗衣裳
孙子爱看草窝子
老槐树上的大铁钟
大馍孝敬长辈人
正月十五挑灯笼
围起粮仓祈丰年
二月的雷,麦鼓堆
三月三,南瓜葫芦地里钻
艾草挂在门两边
中秋佳节月儿圆
冬至寒天饺子香
请你吃碗腊八粥
花轿乐得忽闪闪
杨树杨树快长大
干亲家,你想的啥
乡村人家赶大集
报时报警打更人
农村养狗护家院
老母鸡,小银行
瘦猴三只是伙计
蝈蝈叫,我想笑
知了知了,你知道多少
听取蛙声一片
玩鹌鹑,也快乐
电影场上的欢笑声
大鼓书,正走向式微
小喇叭曾经进万家
鼓乐吹奏在乡村里
鸿雁传书阻隔多
农家孩子会爬树
小人书里故事多
难忘童年那些歌
难忘儿时做游戏
《品味乡愁七十年》琐记之一
《品味乡愁七十年》琐记之二

内容摘要
 构画和复原豫东农耕文化的历史风貌,记述豫东大地上七十年来的沧桑巨变,引导人们记住乡愁、品味乡愁、咀嚼人生、感触社会、
体悟家乡大踏步前进的光辉历程。
《品味乡愁七十年》的出版,是为留住豫东特色乡愁、延续历史文化命脉。

精彩内容
 石磨,呼噜呼噜转也许,它们有欢乐的童年、蓬勃的青年、显赫的壮年,而今走进了暮年,在这里退休了,歇息了。不过,这39052扇石磨仍然发挥着
余热,令人惊奇地站成一片风景。
这里是豫东,这里是平原,这里是“豫东民俗园”。
这里收集了河南、安徽散落民间的39052扇石磨,怎能不令人震撼!本来,这里没有石,因了它们,这里有了石,有了石的曲径、石的围墙、石的牌坊、石的广场。
本来,这里没有山,因了它们,这里有了山——石磨山,有了山的巍峨、山的高耸、山的壮观。石磨山是“天下石磨第一山”,被载人吉尼斯世界纪录。
石磨,在我国悠久的农耕文化里,已经呼噜呼噜转了几千年。在黄村,过去,石磨是富裕人家的象征,也
是富裕人家趾高气扬的资本。贫苦人家是买不起石磨的,假设有了石磨,连住屋都没有,把它放置何处呢!要
想磨面,就得低声下气地到富裕人家去借磨。人家说磨闲了,就赶紧磨面;人家说磨不闲,就无奈地等着。贫苦人家煮粮籽吃也是司空见
惯的事。云散了,天晴了,太阳出来了。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石磨才真正转到贫苦人家的生活里。新中国成立后,农民有了吃、
有了穿、有了住,就想着哪怕省吃俭用,也要买盘石磨。很快,村子里大多数人家就有了属于自己的石磨。
站在“豫东民俗园”里,我们望着39052扇石磨,几位年轻人问我:“面粉是怎样磨出来的?”我说:“很不容易呀!”首先要在磨坊里垒个方台,在方台上放个圆圆大大的木板当磨盘,再在磨盘上放上石磨,这就是一
盘磨了。石磨分上下两扇,两扇的磨芯都锻有磨槽。上扇有两个磨眼,中心有个磨脐儿。下扇中心有个磨轴,正好与上扇的磨脐儿对起来,石磨就能转动了。石磨的下扇是固定的,石磨的上扇是可以转动的。在上扇的磨沿上凿有两个对称的孔,叫磨鼻儿。在两个磨鼻儿里穿上绳索,用绳索固定住一根又粗又长又结实的磨棍。在磨棍的外头挂副驴套,最后套上毛驴。毛驴在主人的催赶下,就顺着环形的磨道转圈走。在农村,用牲口拉磨,多是用毛驴,很少用牛,因为磨坊小,磨道窄,牛的体格大,转不下,再就是牛的速度太慢。当毛驴走累的时候,也想停下歇一会儿,可主人不允许,就挥起鞭子或棍子再催赶,毛驴只好拉着沉重的石磨继续走。那是一条永远走不到头的路啊!
粮食是倒在磨顶的,随着磨的转动,粮食就顺着磨眼往
下流,先流到磨芯里,又流
到磨槽里,再流到磨盘上。
这时,粮食就被磨碎了,就变成粗粉了。
几位年轻人又问我:“这面粉就算磨成了吗?”我说:“早着哩。”磨面时,还要
在磨坊里支个大簸箩,用来箩面。簸箩是用剥皮荆条编成的,里面再放个箩面床,把磨盘上的粗粉倒进面箩里,来回箩,漏下的是面粉,剩下的是麸子,然后把麸子倒在磨顶,再磨第二遍。这样磨过四五遍,粮食全磨成了面粉,仅剩下很少一点麸子皮。面箩分三种,粗箩、
细箩、二细箩,可根据不同的粮食和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箩,箩出粗面、细面、
二细面。磨坊里,毛驴踏踏走,石磨呼噜呼噜转,面箩咣当咣当响,像打仗一样,十分紧张。磨30斤粮食,大约需要3个小时。
“哎哟,吃上面粉这么不容易呀!”几位年轻人瞪大了眼睛说。我说:“更不容易的还是生产队时期的‘人推磨’。”要推动一盘磨,至少二三人,或三四人,全家七八岁的小娃娃、七八十岁
的老年人,必须齐上阵,“一个蛤蟆四两力”嘛!那些年,正晌要在生产队干活,推磨只能披星戴月或趁中午。中午时间短,有时刚推上几圈,上工铃响了,只好扔下磨棍赶紧走。夜里困得很,有时推着推着磨棍掉了,有时推着推着碰墙上了,有时推着推着头晕眼花摔倒了,一套磨往往要推两三天,但磨出的面粉也快吃完了,还要赶紧准备再推下一套磨。磨坊天地小,磨道日月长!
年轻人唏嘘不已!我告诉他们,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暖人间的时候,在黄村,很快就有几户人家购置了小钢磨,磨100斤粮食,仅用半个小时,才两块钱,多合算啊!于是人们就纷纷扒掉石磨,把它掀到院子的角落里。几位年轻人听着听着,不住地点头不住地笑。随着
现代文明的渗透和发展,那用了几千年的石磨,逐渐退
出历史舞台,逐渐被冷落、
被遗弃、被遗忘,逐渐让人们感到陌生和遥远。
我们站在“豫东民俗园”里,望着39052扇石磨,在为时代进步欢欣鼓舞的同时,也为对时代发展起过重要
作用的石磨升起无限赞叹和丝丝怀念。
我们仿佛听到,石磨仍在呼噜呼噜地转……P1-3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