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三国话权谋
领券享优惠,实图拍摄为准,单本非套书,非偏远地区包邮,极速发货
¥
9.95
3.8折
¥
26
九品
仅1件
作者李炳彦、孙兢 著
出版社京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01
版次1
装帧平装
上书时间2024-10-28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品
图书标准信息
-
作者
李炳彦、孙兢 著
-
出版社
京华出版社
-
出版时间
2004-01
-
版次
1
-
ISBN
9787806008539
-
定价
26.00元
-
装帧
平装
-
开本
其他
-
纸张
胶版纸
-
页数
216页
-
字数
245千字
- 【内容简介】
-
在描写军阀兼并的战争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着“上兵伐谋”的思想。作者在描写战争时,拓展开人物活动的广阔场面,把军事角逐的双方怎样利用政略、策略、经济、外交等手段,以及如何适情、适势、适事、适机、适时的用兵,巧妙地结合起来加以描绘,成功地写出了象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等许多以少胜多、以劣胜优的精采战例。与此同时,书中还集中塑造了一大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神机妙算的人物。他们料事如神,多谋善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令读者肃然起敬。书中虽在少数地方用“奇门遁甲”、“六甲六丁”等败笔来烘托渲染谋略家的广大神通和先知先觉,但瑕不掩瑜,其绝大部分还是描写他们运用朴素的军事辩证法,合于实际地进行创造性的思维,随机应变、巧施计谋的军事本领,对于我们今天的军人,不无借鉴意义。
在我国漫长的古代军事史上,有两个比较光辉的历史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和三国时期。这两个时期都是诸侯割据、军阀争雄、天下大乱的时代。连年的战乱,破坏了生产,民生凋敝;但另一方面,则是旧秩序随之分崩离析,束缚人们头脑的某些传统观念受到了猛烈的冲击。战争的实践迫切要求发展军事理论,同时也为军事理论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原料,由此便造成了这两个时期军事学术思想上的繁荣。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混战中,产生了著名的《孙子》、《吴子》和
《司马法》等军事著作。同样,在三国时期,也造就了曹操、诸葛亮等军事天才。曹操著的《孟德新书》虽无所考,但曹操第一个注《孙子》,以及诸葛亮著的《将苑》等兵家要书,都闪耀着千古不灭的光辉。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在军阀争雄的战争角逐中,浪起滔翻,必然会涌现出一大批能军治国的人才。象春秋战国时期的孙武、吴起、管仲、乐毅、司马穰苴、孙膑等人,三国时期的曹操、诸葛亮、周瑜、司马懿、陆逊等,都是风云际遇,大显身手,各自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史迹。《三国演义》在详细地记述魏、蜀、吴三方纵横捭阖、龙争虎斗的历史情形中,刻画了军事家们那种气壮山河、叱咤风云的英雄风貌,对于我们学习和研究这段军事斗争史、有着极为重要
的参考价值。
诚然,《三国演义》是一部“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文学作品,但也不能不承认,这部文学作品所写的战略战术,进攻与防御、失败与成功以及军事上的虚实奇正等等,基本上是合于军事科学原则和战争规律的。许多虚构的故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不仅在同时代可以找到真实的影子,而且在此前后也能找出与其十分相似的战例。可见,这些虚构,源于战争生活,又高于战争生活,更能深刻地反映某些战争指导规律。
《三国演义》的作者,还得心应手地将许多写在经史典籍上的合纵连横、远交近攻、进退攻守等方面的经验,写进了“演义”矛盾斗争的画面之中,这就更能帮助读者通过艺术形象,深入浅出地认识军事斗争的许多重要原则。正因为如此,《三国演义》问世后,明、清两代农民起义军的领袖张献忠、李自成、洪秀全等人,都曾把此书当成指导作战的“玉帐唯一之秘本”(黄摩西《小说小话》),清朝统治者也以此书来教导他们的将军。清朝刘銮在《五石瓠》中写道:张献忠“日使人说《三国》、《水浒》诸书,凡埋伏攻袭皆效之。”张德坚在污蔑太平天国革命的《贼情汇纂》中也提到:“‘贼’之诡计果何所依据?盖由二三‘黠贼’采稗官野史中军情仿之,行之往往有效,遂宝为不传之秘诀。其裁取《三国演义》、《水浒传》为尤多。”可见,《三国演义》这部文学作品在军事领域里的影响之深和作用之大。
这本论文集,正是笔者借助身着戎衣之便,通过分析作品中描述的“伐谋”、“伐交”等军事斗争故事,来探讨《三国演义》的军事价值,论说谋略在军事斗争中的重要作用及某些规律,目的在于能给读者留下一点施计用谋的启示,同时使我们自己也从中得到一些教益。
- 【作者简介】
-
李炳彦,解放军报社高级编辑,专业技术少将。1978年6月调解放军报社军事部工作。曾被聘为国防大学、石家庄陆军学院(原参谋学院)兼职教授,被认为是我军国军事谋略学学科的奠基者,学科带头人。任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理事,孙子兵法研究会理事,军事统筹学会军事谋略研究中心主任,军事统筹学会全军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全军新闻系列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委员等职。独立、与人合作著有《三十六计新编》、《兵家权谋》、《军事谋略学》、《说三国·话权谋》、《纵横捭阖》、《斗智的学说》、《隆中新对》、《草庐谈谋》等十多部专著。在报刊发表学术论文近百篇,在军内外有很高的知名度,主要学术成果已收入英国剑桥大学名人传记中心编辑出版的名人录。
孙兢,1953年12月生,又名孙兢兢,河北大城人,1969年冬入伍,1974年2月毕业于天津师范学院中文系,总参政治部干部。系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参加过革命回忆录《走向征途》的整理工作,与人合著有《说三国·话权谋》、《纵横捭阖》、《军事谋略学》等专著,有数十篇文章发表于《解放军报》、《北京日报》、《收藏》等报刊。《中流》、《十月》、《经济日报》等新闻媒体介绍过其事迹。
- 【目录】
-
《三国演义》是一部形象的艺术
——代序言之一
罗贯中是一位谋略家
——代序言之二
“围师必阙”一例
由曹操献刀想到的
十八路诸侯为何没有灭掉董卓
“假途伐虢”的形象注解
从“美人计”说到“连环计”
缠战——以劣胜优之一法
小议“二虎竞食”之计
浅说“驱虎吞狼”之计
孙策的战略眼光
“声东击西”与将计就计
追击中的哲学
从陈登的欺诈术谈到指挥员的辨别力
陈宫的三策
张飞的反伏击作战
卑而骄之
“只缘身在此山中”
乌巢劫粮的启示
虚张声势意在分敌
要有点政治家的气量
程昱的“十面埋伏”计
简析袁绍的败北
曹操的两次“隔岸观火”
孔明高卧隆中,全知天下大事
诸葛亮初出茅庐的“两把火”
虚不露怯
蒋干盗书与“反间计”
“草船借箭”考议
周瑜打黄盖
从“借东风”说到战场气象考察
从孔明智算华容想到的
赤壁之战中的“伐交”
曹仁南郡败周瑜的启示
巧在以虚对虚,以诈还诈
孔明的“乘虚术”
孔明的“一箭双雕”
孔明为何以“借”为名占荆州
谋略家的预见力
——从诸葛亮的三个锦囊”谈起
孙权上表刘备为荆州牧的用意
——再谈军事斗争中的“伐交”
从周瑜之死说开去
有感于鲁肃荐庞统
诸葛亮一着”活“全舟”
马超增兵,曹操为何喜形于色
马超牛败的原因
值得寻味的刘备待张松
从鸿门宴谈到“涪关宴”
庞统的三策与刘备的选择
落凤坡前的遗憾
张飞夺巴郡引出的思索
诸葛亮审势治蜀的教益
琐谈曹操巧夺阳平关
析曹操的知难而退
诸葛亮为何要割让三郡
用人也是一种艺术
指挥员要善于激励士气
要善于用自己的弱点欺骗敌人
激将法的妙用
从蜀军攻打定军山谈“反客为主”之计
从黄忠智斩夏侯渊谈“击其惰归”之法
从赵云的“空营计”谈指挥员的胆略
机械照搬者的悲剧
——徐晃“背水列阵”的失败原因
谋贵用疑
被动来自两面作战
为将者要善用天时地利
——关羽水淹七军杂议
吕蒙称病和陆逊的谦恭
一次真正的突然袭击
——吕蒙白衣袭荆州的成功经验
“四面楚歌”的翻新
常胜将军的悲剧。
移祸之计的互用
兵事不可为私而用
——刘备在关羽死后的错误军事决策
为摆脱被动要勇于忍辱负重
——荆襄之战后孙权选择策略的高明之处
兵不可失机
——曹丕在吴蜀猇亭之战前后决策上的失误
后发制人用其“阴”
——陆逊在猇亭之战中的谋略思想
见好即收也是明智之举
八阵图的奥秘
以计代战一当万
孔明开发西南与吴、蜀再次联盟
假手于人坐享其利
——孔明的另一种“借术”
攻心为上,心战为上
——马谡对开发西南的正确建议
从“七擒孟获”说力胜与智胜
从诸葛亮火烧藤甲军谈伏击作战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魏延对北伐中原的一条重要建议
兵不厌诈
以己度敌“破彼之破”
——析蜀、魏渭河之西相互反偷袭战斗
司马懿的决断与妙算
失街亭中的王平和马谡
“空城计”略考
要善于利用“后台演戏
算在敌先引敌就范
孔明对“退避三舍”的新用
将在外,君不疑者胜
孔明效虞诩之法
虚设疑兵,“因粮于敌”
“用兵命将,以信为本”
从“木牛流马”说到科学技术出战斗力
力的较量与意志的比赛
关于撤退的艺术
略谈祁山之战中的吴蜀联盟
攻其必救与围点打援
“急”与“缓”的辩证法
示形用诈料敌
将军要熟知战场情况
“灭虢取虞”与“声东击西”
注意弥补防御“空间差”
以“奇兵冲其腹心”
——邓艾阴平渡险的启示
“兵有先声而后实者”
——邓艾的“李左车之计”
羊祜的“怀柔之计”
晋灭吴之战中的“木马计”
得士者昌失士者亡
——西蜀兴亡的一个重要原因兼论诸葛亮隆中对策的
战略设想
先弱后强,各个击破
——魏晋战略指导上的成功之处
无进取则难以自保
——东吴战略指导上个致命弱点
军事家要善于在广阔的场景中思维
——演义描写兵家斗智斗法之特点综述
点击展开
点击收起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