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戏台建筑
¥
171.17
¥
4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罗德胤 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4118402
出版时间2009-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84页
定价48元
上书时间2024-12-22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古戏台建筑
定价:48.00元
作者:罗德胤 著
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10-01
ISBN:9787564118402
字数:
页码:18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古戏台建筑》重点探讨戏台建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同时也关注影响这一过程的相关因素。章指出戏台建筑的两个基本特征:形象华丽和依附性强。继而分析影响戏台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因素,包括戏曲表演、观众规模、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戏台所处的建筑环境以及地方建筑风格等。 第二章至第五章是关于不同时期戏台建筑的讨论。戏台形成于宋金时期(时称舞亭、乐楼等),第二章是对该时期相关文献的分析,同时对之前的演剧场所也加以回顾。第三章是对金元舞亭的考察,采用分解式的方法对其形制、台基、柱、墙、大额、斗棋、梁架等元素逐一讨论。第四章探讨明清时期戏台建筑的四种发展趋势。第五章考察几种特殊的戏台,包括皇宫大戏楼、茶园剧场、“斗台”与“并台”、院外戏台等。 第六章是对戏台建筑发展轨迹的分析与总结,分别讨论了戏台的平面、屋顶、粱架与斗棋、装饰以及观演环境等诸项因素的变化历程。第七章是戏台测绘案例。第八章是古剧场声学的案例分析。查看全部
目录
作者介绍
到宋金元时期,从“惟有露台阙焉”、“既有舞基,自来不曾兴盖”等神庙碑文所记来看.露台或舞亭已经成为当时许多神庙的建筑之一。明清两代,尤其是在清代广大的农村地区,戏台分布极为广泛,达到“村村有戏台”的程度,而这些农村戏台几乎毫无例外都依附于神庙或祠堂。 六朝和隋唐时期佛寺内的“戏场”演戏(此时戏曲尚未成熟,演的是“百戏”之类的节目),是佛寺演奏梵乐功能的延伸,也是僧侣们为了宣传佛法、吸引更多信徒而采取的“本土化”措施。而宋代以后神庙内的戏台演戏,则是祭祀目的的外延,也是乡民们用来“酬神”(同时也“娱人”)的手段。这两者的性质有所不同,但它们对于以“人”为主体的观众的娱乐作用是共通的。 在商品经济发达的城市,演戏的娱乐作用得到强化,而祭祀功能则在一定的场合下逐渐减弱,这终导致瓦舍勾栏和茶园剧场的产生。瓦舍勾栏已无实物留存,相关文献又语焉不详。其建筑形制已难以被确切了解。不过,根据廖奔的考证(参见《中国古代剧场史》“勾栏演剧”一章),勾栏剧场也“借鉴了神庙剧场的一些特点,例如设立戏台和神楼”、可见戏台对宗教建筑的依附性在瓦舍勾栏中多少得到一些体现。相比之下,茶园剧场在这方面的痕迹就更为明显。茶园剧场的格局就如同将戏台所在的神庙院落盖上屋顶,使之变为完全室内的剧场。在早期的茶园剧场内,正对戏台的二楼看台(被称作“正楼”)是不允许观众停留的,这和神庙剧场内戏台所正对的“正殿”专属于神祗如出一辙。 清代皇宫内的戏台已完全摆脱祭祀的功能,成为纯粹服务于戏曲表演的建筑。这是戏台建筑观念上的一个进步。但不管是高达三层的大戏楼.还是一层或两层的中型戏台,抑或是跻身于斗室的小型室内戏台,都不过是庭院式神庙剧场在皇宫内不同尺度下的翻版,只是将“正殿”内的神灵换成了人间地位尊贵的皇室成员而已。可以说,戏台的依附性特征在清官戏台上依然得到折射。 中国古戏台的华丽与依附性特征,是在其自身形成与发展过程中造就的。这其中,有多种因素起到了程度不同的作用,笔者以为,比较重要的有戏曲表演、观众、中国传统建筑特点、戏台所处之建筑环境以及地方建筑风格等因素。 ……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