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海林:一切源于热爱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李海林:一切源于热爱

616 16 九五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教师月刊编辑部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7549913

出版时间2016-0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28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16元

上书时间2024-07-29

靖鮟大君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李海林:一切源于热爱
定价:16.00元
作者:教师月刊编辑部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8-01
ISBN:9787567549913
字数:150000
页码:128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李海林校长的经历非常丰富,从中学教师、中学校长到大学教师、教育系主任,再到教育局长,又先后在浙江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任教授。他的每一次转身都是在众人看来非常大的转折,而这一次,他却完全脱离体制,转战双语国际学校——来到崇明岛上,几乎是从零开始建设这所学校。他眼中好的教育是什么样子的?他是如何重视细节的?他又是如何去爱学生的?本期封面专题,为读者朋友带来李海林校长的办学手记与诸多故事。本期“毕业照”栏目刊登了多幅从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中精挑细选出来的珍贵的毕业照资料。每一位毕业生,都是华东师范大学六十多年变化与成长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本期“二重唱”,刊登了中国社科院研究院叶隽及其女儿叶安琦父女俩有关雪的两篇散文。叶隽先生对德国文学深有造诣,德语诗歌信手拈来,让人对雪夜有了更深的感悟;叶安琦还是一位初中生,文章中对雪的感触、描绘也充满灵性。
内容提要
《教师月刊》创办于2009年7月,是大夏书系策划团队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校长(园长)、教研员精心打造的教育期刊。《教师月刊》坚持人文精神、立足专业视角、普及教育学术、推广名师经验,致力于建设健康的教师文化。2015年,《教师月刊》全新改版,以更多的页码、别致的开本、优质的纸张、精美的装帧带给读者青山绿水一般的阅读体验。
目录
专栏 >006 让最的人才当教师?喊喊而已 _ 吴康宁008 打破“课时魔咒” _ 郑杰011 云知道 _ 吴慧琴014 做水还是做槌 _ 王荣封面 >018 李海林:一切源于热爱人物 >053 名家 张文质 言说就是我的生命姿态 _ 陈俊一微博 李善兰 / 巴勃罗·聂鲁达现场 >079 记事 许陈颖专辑父亲,父亲爱085 课堂 学生座位怎么安排 _ 汪燕091 吴非说 “要……不要……”094 朱永新答 教师应有怎样的阅读结构话题 >096 语文与文学(一)让文学归文学,语文归语文 _ 陈希我打开一个辽阔的世界_ 周春梅阅读 >112 差异化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_ 赵丽琴——《差异化教学》导读人文 >119 二重唱 窗外的雪 _ 叶安琦冬雪诗话 _ 叶隽视窗 >057 毕业照 毕业照里的华东师范大学史 _ 吴李国 汤涛064  读书会 福州第三中学“榕树下”教师读书俱乐部 _ 陈原066  家 在田园里养孩子 _ 宋艳丽068 文本 中国三人070 大夏 回望民国
作者介绍
李永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北京分社社长,国内教师用书领先品牌“大夏书系”总策划人。林茶居,诗人,学者,教师阅读推广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教师月刊》主编。出版诗集、教育随笔集等专著多部。
序言
命名与改进文 _ 林茶居一九四四年,为了配合反法西斯联盟的政治宣传,美国米高梅公司拍摄了一部抗日电影《龙种》。影片改编自赛珍珠的同名小说,故事的发生地在中国,故事的主人公也是中国人,但拍摄是在美国完成的,演员也全部来自好莱坞,唯剧中一个片段的背景音乐取自中国,即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其时聂耳已去世近十年,片方想方设法把这个配乐的版权费交给了他的母亲。也是在那个年代,“二战”最激烈的时候,英国广播公司(BBC)在节目里选播了希特勒的自传《我的奋斗》作为批判之用。事后,BBC通过中立国瑞典,向希特勒支付了版税。米高梅公司的做法已足够让人深怀敬意,而后面这个例子,当我前不久在《冷峻的良心:奥威尔传》(押沙龙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3年3月版)一书中读到时,我承认我惊呆了。书里没有接着写希特勒收到这笔版税后作何反应,我猜想他的心情应该是复杂的,敌方阵营这种超越了战争、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做法,可能远远出乎他的意料,尽管他作为欧洲人应该也深谙契约之道。说到“契约”,我想起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这本深刻影响了西方民主革命的小册子,其立论的起点便是人人生而自由平等。BBC对版权的尊重,极为生动地诠释了这种观念:不管你是谁,版权面前人人平等。对版权的尊重,实质上就是对知识、创造、历史的尊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将“世界读书日”也称作“世界图书与版权日”,应该就是为了提醒人们,热爱阅读同时意味着对版权及其所包含的一切的敬畏。我也越来越认识到,写作(包括各种艺术创作)其实包含了对版权之尊严的维护 —— 写作的一个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重复他人、前人。但写作又时常出现无意的巧合,如句式、意象、情节(故事)等。所以写作无比艰难,处处困局。如何避免这样的重复?曾经有一个时期,我痴迷于命名式的写作(文学写作、诗歌写作),借用奥古斯丁的话来说,就是“在空无一人的世界上开始对人的创造”,努力挖掘属于自己的核心意象,铺展属于自己的语词节奏。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史、诗歌史即命名史。这也让我特别留意各种文本中或显明或隐秘的命名的奇迹。陈丹青先生谈鲁迅的文章《笑谈大先生》中,有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话:“一九七九年,‘文革’后第一次文代会召开,报纸上许多久违的老脸出现了……一个个都是劫后余生。我看见什么呢?看见他们的模样全都坍塌了”,“长期的侮辱已经和他们的模样长在一起了”。他以“坍塌”一词,命名了这一代“归来者”。命名的力量就是文学的力量。这是陈丹青先生作为一个画家的过人之处。也许,只有对造型艺术深具直觉能力的人,才可能作出如此精确而有力的命名。命名他人、命名世界亦即命名自我。陈丹青先生应该经受过某种体系性的人文灾变,所以才在这些“久违的老脸”上感受到某种可怕的“坍塌”。他看到的痛连接着他自己的疼,或者说,如果他身上没有疼痛,就很难看见别人的悲凉。命名除了需要想象机制发挥作用,还需要经历推论的过程。伟大的命名是艺术和逻辑的完美结合。当人对着大海第一次说出“波涛汹涌”的时候,他不仅命名了大海,还命名了自身在大海面前的惊讶。从此,大海既是自然的大海也成为人文的大海。命名是更新、笼罩和统摄,也是否定、遮蔽和剔除。语言到哪儿,意思到哪儿,思想到哪儿,局限就到哪儿。陈丹青说“坍塌”,极为传神,但也非常刻薄:这种个人的坍塌,又何尝不是历史、社会、文化的坍塌?这是陈丹青、也是所有命名者无法挣脱的话语困境。如此说来,仅有命名的写作、止于命名的写作是不够的。那么,除了命名,写作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气度和格局?我从英国哲学家卡尔·波普尔的思想中得到启发。在他看来,……是因为它内含自我批评、自我纠错、自我变革的精神机制,“具有最大的改进能力”。我借之明确在写作上的自我革新之途:必须在命名的同时灌注改进的能量,或者说是激活、强化命名自身的改进的因子。这自然也是我对何为好的写作的新理解:既命名世界又改进世界,既命名生活又改进生活,既命名教育又改进教育……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