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北大的故事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老北大的故事

20.72 4.3折 48 九五品

仅1件

浙江杭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陈平原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61613

出版时间2015-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86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48元

上书时间2024-07-13

靖鮟大君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老北大的故事
定价:48元
作者:陈平原 著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301261613
字数:220000
页码:386
版次:3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老北大的故事(修订版)》:用心感知这所大学的脉搏与灵魂。作者以学术史的视野,借阐释“故事”展现历史图景。
内容提要
《老北大的故事(修订版)》为陈平原“大学五书”丛书中的一本。  作者将众多零散的关于老北大的私人记忆集合起来,作为一种“大学叙事”,加以辨析、阐释与发挥。借助若干老北大的人物和故事,来呈现 “北大传统”和“北大精神”。  将北大置于教育史、思想史、学术史的脉络中考察,将关于校庆的诸多“好话”与“老话”作为解读对象, 试图在纵横交错的“历史地图”上,寻找真正的“北大之精神”。除了凸显史家的眼光,更希望引导读者走向历史深处,思考若干重大问题。  除了侦探校史上扑朔迷离的“故事”,更是认真剖析建构光荣传统的“神话”。
目录
目 录“大学五书”小引 / 001 小引 / 003 第一辑 北大旧事校园里的真精神 / 011 哥大与北大 / 049 北大传统之建构 / 086 老北大的自画像 / 107 ──“校庆感言”解读作为话题的北京大学 / 124 ──历年“纪念册”述评第二辑 校史杂说北京大学:从何说起? / 151 北大校庆:为何改期? / 167 北大校名:如何英译? / 184 北大校史:怎样溯源? / 192 北大传统:另一种阐释 / 205 ──以蔡元培与研究所国学门的关系为中心不被承认的校长 / 218 ──丁韪良与京师大学堂迟到了十四年的任命 / 241 ──严复与北京大学第三辑 百年庆典北大的“光荣”与“梦想” / 273 作为一种文化景观的百年校庆 / 279 有容乃大 / 283 ——答《人民日报》记者问大学有什么用 / 290 ——答《南方周末》记者问北大:一个话题 / 297 ——答《新快报》记者问“半真半假”说北大 / 303 ——答《新周刊》记者问辞“校史专家”说 / 308 大学史的写作及其他 / 313 ——兼答《北京大学校史》编者再说“北大生日” / 317 第四辑  大学书影大学百年 / 323 ──从《东京大学百年》说起“书信作家”胡适之 / 328 ──关于《胡适书信集》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 / 333 ──读《剑桥与海德堡》《哈佛琐记》等读《(民国二十三年度)国立北京大学一览》有感 / 343 关于建立“胡适文库”的设想 / 353 “为了蔡先生的嘱托” / 359 ——《蔡元培年谱长编》读后“触摸历史”之后 / 365 《北大精神及其他》后记 / 372 附录:《北大精神及其他》序(夏晓虹) / 379 修订版后记 / 384 附识 / 386
作者介绍

序言
  小 引  1929 年底,刘半农为《北京大学卅一周年纪念刊》撰文,提及校庆文章之难写,称不外“说好话”与“说老话”两种。前者留给校长市长,方才显得“冠冕堂皇,雍容大度”;后者则出自真正的“老北大”之口,要不“说错了给人挑眼,岂非大糟而特糟”(《北大河》)。刘文借北大三院门前的水沟“起兴”,预想百年纪念会的情景; 我则将关于校庆的诸多“好话”与“老话”作为解读对象, 试图在纵横交错的“历史地图”上,寻找真正的“北大之精神”。  我所深感兴趣的,不只是北大校史,更包括前人对于北大校史的叙述与阐释。校史上扑朔迷离的“故事”固然值得侦探,建构光荣传统的“神话”,同样值得认真剖析。所谓的“老北大”,并非一成不变的客观实在;每一代北大人,都在借校庆纪念之机,为其心目中的北大“添油加彩”。我的工作计划是,在品味日渐复杂的“老北大的故事” 的同时,追踪这些故事的形成、流传与演变,以及制约着这一演变的社会文化因素。  这是一个有趣但并不轻松的话题。“老北大”确实个性鲜明,可圈可点的逸事甚多,只要态度虔诚,不难有“新发现”。既然如此,何以还有“并不轻松”一说?原因是: 好玩的不一定是真的,真的又很可能过于沉重。百年北大, 折射着现代中国政治、思想、教育的光荣与梦想、屈辱与遗憾。入口处是一则诱人的逸闻,出来时却很可能满脸灰尘。此说并非故弄玄虚,百年中国,本来就不是容易谈论的话题。因学力及客观条件的限制,只好绕过了若干人所共见的“伤疤”──比如“文革”中的北大;即便如此, 本书所呈现的故事,也并非总是“风和日丽”。  全书分为四辑,末辑乃书评,涉及北大人物或大学史的写作。其中《大学百年》和《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二则,是从我另外的著作转录来。之所以冒昧重收,因其与本书的写作大有关系。五年前,在日本东京大学访学时, 买了一册印刷精美的“写真集”《东京大学百年(1877— 1977)》,读后感慨良多,曾撰文予以评述,顺带预测“北大百年史”的写作。至于为金耀基的《剑桥与海德堡》等书撰写评论,不只是因其曾为我的游览提供方便,更希望借此探讨将正襟危坐的校史与随意挥洒的游记结合起来的可能性。一为学术思路,一为文章笔墨,二者的启迪,规定了我今日的探索。  辑虽分六节,原本只是一章,即《北大旧事》(北京: 三联书店,1998 年1 月)一书的“代序”。前年夏天,正式进入本课题,依照惯例,收集了大量相关史料。因不忍割舍,挑选其中若干有关“北大旧事”的篇章,集成这册被人看好的“奇书”。这种工作程序,乃模仿鲁迅,希望从事每一个课题,“我都有我独立的准备”。此文以《“太学” 传统》《校园里的“真精神”》为题,分两次在《读书》刊出后,颇获好评。访学美国时,曾以“老北大的故事”为题,在加州大学的伯克利、戴维斯、洛杉矶校区做专题演讲,也屡受欢迎。去年秋季开始,我在北大讲了一学期的专题课,以大学制度为中心,讨论现代中国学术的建立与发展,“老北大的故事”依然是其中吸引人的一章。当然,每一回的演讲,都是一种“重写”;不断扩张的结果, 便是本书的成形。  进入1990 年代以后,我主要从事现代中国学术史的研究,撰写《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以章太炎、胡适之为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年2 月)时,已经意识到学术思想与教育体制的关系非同小可,并略有切入。选择“老北大的故事”作为研究课题,首先是学术史的视野, 而后才是百年校庆的机遇。第二辑能体现这一特色,也是作者为用力之处。考辨校史上若干“疑案”,只是文章的切入口,真正关注的,其实是蕴藏在“故事”后面的思想史线索。校庆之改期、传统之诠释、校长的遴选、纪念册的编纂等,其内在涵义,绝非区区学校围墙所能限制。  首先是学术上的发现,而后才考虑叙述语调以及文章结构。总的思路是,以考据出故事,以故事出思想,以思想出文章。既然着眼点是学术,为何题为“故事”?除了借阐释“故事”展现历史图景这一写作策略外,更希望沟通文与史、雅与俗、专家与大众、论著与随笔。在我看来, “大学”之命运,应该是所有文化人关注的对象,而并非只是教育家的专利。  第三辑诸文,乃去年春夏游学美国的意外收获。在哥伦比亚大学东亚图书馆和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了不少此前不曾注意的史料,于是一鼓作气,在救护车的呼啸声中(住处邻近哥大医学院),完成了这八则短文。  本书的写作,从初动议、收集资料到各章定稿,均得到夏晓虹女士的大力帮助。只是因夏君另有重任在肩,方才由我独力承担。另外,在收集史料的过程中,得到北大图书馆、北大档案馆以及哥大、哈佛等校图书馆的大力支持;《读书》《中华读书报》等报刊腾出宝贵版面连载拙作;北大学生一而再、再而三地为我的学术史研究专题课捧场,所有这些,乃本书得以完成的主要动力,仅在此一并致谢。
  1998 年2 月18 日于京北西三旗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