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当历史可以观看 【正版九新】
九品消毒塑封
¥
16.5
4.7折
¥
35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冯克力
出版社广西师大
ISBN9787549535590
出版时间2013-05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5元
货号9787549535590
上书时间2025-01-09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当历史可以观看》中冯克力分享老照片的十七个专题——讲述照片故事背后的故事,分享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讲述“照片遭遇之种种”,回顾老照片被抄检、被藏匿、被销毁、被涂改的历史。
“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凝视“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的“家庭影集”——收录图片近百幅,有颠覆了历史教科书中已有叙述的、“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有新华社的档案图册里当年被批示为“不宜发表”的照片,有原本由国外教会拍摄保存、后被归于“敌伪档案”的老照片,有属于市井的、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日常民国”。
作者简介
冯克力,1954年生于济南,服过兵役,做过工,后供职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年起受命编辑创办《老照片》,任执行主编。
目录
凝视记忆
当历史可以观看……
让“历史成见”尴尬的照片
日常民国
老照片的“价值”
照片“遭遇”之种种
家庭合影里的伦理与时代
“不宜发表”
曾入“敌档”
蔚为大观的“家国”影像
纪念集里识沧桑
进城
曾经的“蜜月”
1967年:定格在地质部大院
田间地头的“政治”
北京的气候
未被遗忘的孙明经
个体生命与时代记忆
后记
内容摘要
《当历史可以观看》作者冯克力在书中讲述了多年来征集、编辑老照片的亲历亲闻,结合随附的近百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娓娓道来,探讨照片在认识和研究历史中的特有价值。在作者看来,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观看的。仅仅依赖照片虽然不足以构建系统的历史叙事,但历史叙事却不能不因照片的存在与介人,而发生某些微妙的改变。照片是一柄双刃剑,在以其具象、直观的属性为历史叙事与研究提供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常常让一些“历史成见”面临尴尬。
《当历史可以观看》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图片故事为我们重新解读历史,在这个过程中,历史变得更加丰满、生动,而那些经过了岁月积淀的照片也因此更有“意思”而这“意思”不是别的,正是后来历史的演变所赋予、所附加于照片的那些价值。
精彩内容
当历史可以观看摄影诞生以前,人们主要是通过文字记述去了解历史,最多还可以通过雕塑、建筑、绘画以及出土的实物去触摸和感知过去。摄影术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看待历史的方式,从此,历史由被回忆、被叙述,变成了可以观看的。某些历史场景,因为有了照片的纪录,变得更直观,也更确定了。摄影对历史叙述的这种划时代的改变,恐怕是一百六十多年前,那个叫达盖尔的法国人不慎打碎了一支温度计、
意外发明银版显影时,也没有想到的吧。
与文字的叙述不同,照片所定格的历史,是直观
而全息的。说它是直观的,这不难理解,说它“全息”,是借用了“全息论”的说法,即“机体的每一个局部都是整体的缩影,贮存着整个物像的全部信息”,是从社会学的意义上所做的一种类比。有时候一幅照片就像是社会机体的一个切片,所承载的信息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
这里有一张拍摄于二十世纪初的照片(图一),是烟台一祖孙三代的合影。照片在拍摄的时候,明显地经过了导演摆布,人物面前的案几上,左右两边分别放置着代表新式生活的煤油灯和闹钟,中间则摆着
水烟袋、紫砂壶和一对青花小碗,想来主人家中但凡有点时髦或有些“品位”的什物,都摆到了面前的桌子上。在经过了差不多一个世纪之后再来看这张照片,我们分明要感谢那位精心的“摆布者”了,正是由于他的导演与摆布,让今天的我们更多地看到了一个世纪以前烟台民众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细节。应《老照片》之邀解读这张照片的社会民俗专家,则从放置在桌子上的那盏新式的煤油灯,进而联想到美孚石油公司为倾销自己的产品在当时所采取的种种举措,从中读到了更多的东西……有时照片里毫不起眼的一什一
物,都有可能成为那个时代经济发展、中外交往和社会变迁的有力佐证。这似乎又印证了苏珊·桑塔格那句话:“所有的照片,都会由于年代足够久远而变得有意味和感人。”如果说,上面这张照片是由于刻意的布置,才保留了诸多社会信息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这幅照片(图二),却完全是不自觉地、于不经意间留住了丰富的信息。这是1962年河北蔚县白乐公社全体干部的合影。以笔者粗略的观察,这张普通的合影,至少留住了以下的信息:1。那时的政府机构十分精简,全公社(相当于现在的乡镇)只有十三名干部;2。他们身后的办公场所简陋得很,老旧的房屋几近破败,连窗格上贴的也是旧式的窗纸;3。院子里种着蔬菜,可见工作之余,干部们还要开荒种地,以贴补生计;4。国家还没有完全从困难时期走出来,照片上的人普遍较瘦,且面有菜色;5。那时的基层干部年龄都差不多,除一人年龄较大一些外,大都在二三十岁之间;6。从身后的标语“税收抓漏洞”得知,虽然处在困难时期,经济凋敝,但税收似乎并未放松;7。留分头、穿中山服是那时的时尚;8。从照片的题款可知,当时很流行使用简化字,可见大陆这边一再简化汉字,有相当的社会基础……为什么把大家招呼到一起拍下这张照片,向《老
照片》提供照片的作者并没有说明,不过揣其缘由,或许是其中有人要调离,临走前拍一张合影,以为纪念,也可能碰巧照相馆的师傅走村串乡照相时,被临时招呼过来,拍了这张照片,完全是一种很随机的行为。拍摄者在按下快门的那一刻,也没想那么多,看看人站齐了,表情端正了,便随手完成了又一次职业性的动作。然而,伴随着相机快门的定格,1960年代中国北方农村基层政权署所与官员的状貌,包括了政治、经济、文化到习俗的诸多信息,却不动声色地留在了底片上。
再看这张照片(图三):1956年1月,上海召开
工商界家属代表会,聆听有关领导宣讲社会主义改造的意义和政策。从照片上可以看到,与会者们的穿着
依然留有“旧时代”的痕迹,不失雍容与华贵,而她们的脸上却分明流露着对“新时代”的茫然与忐忑。
照片正是通过她们被剥夺前夜的衣着和表情,以及弥漫于会场的氛围,定格了上海这座最大的工商业城市
在经济制度转换之际之种种。而今,面对照片所传递的信息,我们不仅得以重回公私合营的历史现场,似
乎还窥见了当事者的内心世界。经过了摄影的定格,她们复杂而隐秘的内心感受,仿佛都变成了可以观看的。
需要说明的,这是一幅新华社当年公开发行的新闻照片,摄影者有意抓取了与会家属们鼓掌的瞬间,意在表现她们对公私合营的拥护,恐怕这也是照片能够通过审查最终发布出来的原因吧。而镜头的选择终究是有限的,它在抓取人们鼓掌的同时,也只能如实记录下现场与掌声相伴的一切,于是便有了这五味杂
陈的定格。P9-1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