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女性历来是艺术史上颇受青睐的表现对象。她们作为美的终极象征不断地出现在各种作品中,但当她们作为艺术创作者时,总是沦为男性同行的附庸。女性艺术家得不到认可的状况让美国艺术史学家琳达·诺克林(Linda Nochlin)大为惊愕,她在1971 年发问道:“为什么历史上没有出现过伟大的女性艺术家?”当时,女性艺术家、艺术史学家和批评家们掀起了一股批评浪潮,而诺克林恰逢其时的提问更是体现了她们共有的紧迫感。
在那之前,男性艺术家在艺术领域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这并不意味着伟大的女性艺术家从未出现过。事实恰恰相反,女性艺术家一直活跃在艺术界,而且对创作的投入一点不比男性同行少。但是,她们的作品十分难寻。尤其在中世纪、文艺复兴和巴洛克时期,艺术几乎专属于男性,女性通常被迫匿名或用男性的假名进行创作。在由男性艺术家经营的工作室里,她们的功劳很少得到认可,甚至无人提及。
正如弗拉芒艺术家克拉拉·彼得斯(Clara Peeters)用她静物画中隐藏的自画像提醒我们的那样:女性想要被世界看到。(参阅第16—19 页)尽管情况已有所改善,1989 年被称为“游击队女孩”的女性主义团体质问道:“女性难道只有赤身裸体才能进入大都会博物馆吗?”(参阅第164 页)女性和她们的裸体在博物馆的展览中随处可见,然而,她们作为艺术创作者的工作未得到充分认可。
本书以意大利矫饰主义画家拉维尼娅·丰塔纳(Lavinia Fontana)开篇,全面概述了女性艺术家从被动接受关注的对象转变为主动创作者的历程。全书聚焦于五十多位女性艺术家,活跃时间从16 世纪直至今日,跨越多种媒材,触及各类主题。选择范围之所以如此广泛,是为了让读者对女性在艺术史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她们的生活历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还可以欣赏这些杰出女艺术家的作品。
【书摘与插画】
时至今日, 阿尔泰米西娅· 真蒂莱斯基(Artemisia Gentileschi)仍被公认为是巴洛克时期(约1600—1750 年)女性艺术家中的佼佼者。这一时期的艺术宏伟大气,富有戏剧性,而阿尔泰米西娅更是为那个时代的艺术做出了突出贡献。和丰塔纳一样,她也是一位知名艺术家的孩子,但家境相对普通。为了让女儿得到良好的培养,奥拉齐奥·真蒂莱斯基(Orazio Gentileschi)请他的朋友暨合作者阿戈斯蒂诺·塔西(Agostino Tassi)教她画画。然而,师从塔西导致了一场悲剧:年轻的阿尔泰米西娅遭遇到塔西的性骚扰。因塔西食言未娶她为妻,奥拉齐奥指控他犯有强奸罪。整个诉讼过程让阿尔泰米西娅承受了巨大的痛苦,当众受到羞辱,声誉受损。为此,她不得不离开罗马。
审讯结束后不久,阿尔泰米西娅于1611 年嫁给了佛罗伦萨艺术家彼得罗·斯蒂亚泰西(Pietro Stiattesi),两人一起迁往了佛罗伦萨。正是在这里,她创作出了*负盛名的作品《砍下荷罗孚尼头颅的犹滴》(约1620 年,乌菲齐美术馆,意大利佛罗伦萨)。阿尔泰米西娅偏爱描绘《圣经》及神话故事中的烈女,这幅画也不例外,以女性角色为核心,描绘了犹滴杀死大将荷罗孚尼的场景。《苏珊娜与二长老》(1610 年,对页图)同样围绕一位坚强的女性展开叙事。阿尔泰米西娅运用典型的现实主义风格描绘了苏珊娜拒绝好色老男人的场景。在这两幅作品中,人物内心的冲突均通过强烈的光影对比(chiaroscuro)和果断有力的姿势得到了强化。阿尔泰米西娅在这两幅画中模仿了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Caravaggio)的风格。卡拉瓦乔比阿尔泰米西娅年长23 岁,尤以善用明暗对照法表现戏剧性效果而闻名。
1620 年,阿尔泰米西娅搬回罗马,直到1630 年才离开。之后,她定居在那不勒斯,其间仅离开过一次,为了协助父亲装饰伦敦格林尼治的王后宫。在英国短暂的停留期间(1638—约1641 年),她画了《自画像:绘画的化身》(简称《绘画》,约1638—1639 年),被英格兰国王查理一世收藏。画中的主人公是一个半理想化的艺术化身,通常被认为是阿尔泰米西娅本人。画中的模特一手执画笔,一手拿着调色板,颇具难度的姿势被她用娴熟的绘画技术呈现出来。阿尔泰米西娅一心想成为职业女画家,并为此努力着,这可以被看作后来一代又一代女性艺术家为之斗争的先例。在一封写给赞助人唐·安东尼奥·鲁福·迪·卡拉布里亚(Don Antonio Ruffo di Calabria)的信中,阿尔泰米西娅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能掌控自己的存在。”这也是她一生所遵循的准则。
商品简介
贝尔特·莫里索以《摇篮》书写现代女性之诗
弗里达·卡罗在肖像中将内在自我与公众形象深度融合
路易丝·布尔乔亚通过巨型蜘蛛雕塑触碰母性话题禁忌
草间弥生用镜面和灯光创造出无限延展的宇宙
本书聚焦于五十余位女性艺术家,其活跃时间从16世纪直至今日,她们的作品跨越多种媒材,触及各类主题,展现出对于世界和自我的不懈探求。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艺术家由被动接受关注的对象逐渐转变为主动创作者,在艺术史中,她们确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作者简介
目录
【媒体评论】
这是一套极为出色的书,在艺术史中有很多重要的理念、人物以及作品塑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而这套书对此作出了堪称一流的阐释。
——威尔·贡培兹(Will Gompertz),《现代艺术150年》作者,BBC艺术频道主编
这个系列的形式非常完美,以关键词、艺术家和主要特征介绍了艺术的发展,这套清晰明了的读物将为你打开通往艺术世界的大门。
——Rubén Basterrechea,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书店
简单易懂,价格亲民,寓教于乐。信息丰富,有序而清晰。毫无疑问,对于学生和普通读者来说,这都是一套非常有用的入门书。
——Sam Al-Jaibechi,英国知名独立书店福伊尔(Foyles)
6 前言
9 开辟先河
(生于1550—1850 年间的艺术家)
10 拉维尼娅· 丰塔纳
12 阿尔泰米西娅· 真蒂莱斯基
16 克拉拉· 彼得斯
20 罗萨尔巴· 卡列拉
22 安杰莉卡· 考夫曼
26 伊丽莎白- 路易丝· 维热· 勒布伦
28 朱莉娅· 玛格丽特· 卡梅伦
32 罗莎· 博纳尔
34 贝尔特· 莫里索
38 玛丽· 卡萨特
43 先锋艺术先驱
(生于1860—1899 年间的艺术家)
44 希尔马· 阿夫· 克林特
46 保拉· 莫德松- 贝克尔
50 加布里埃勒· 明特尔
52 瓦妮莎· 贝尔
54 索尼娅· 德劳内
56 乔治亚· 奥基夫
60 汉娜· 霍赫
62 柳博芙· 波波娃
64 蒂娜· 莫多蒂
66 贝妮代塔· 卡帕· 马里内蒂
70 塔玛拉· 德· 莱姆皮卡
72 路易丝· 内维尔森
75 成功与磨难
(生于1900—1925 年间的艺术家)
76 艾丽斯· 尼尔
80 芭芭拉· 赫普沃斯
82 弗里达· 卡罗
84 玛丽亚· 海伦娜· 维埃拉· 达· 席尔瓦
86 路易丝· 布尔乔亚
90 盖戈
94 艾格尼丝· 马丁
96 阿姆里塔· 谢吉尔
100 利奥诺拉· 卡林顿
102 卡罗尔· 拉马
104 琼· 米切尔
107 打破成见
(生于1926—1940 年间的艺术家)
108 阿林娜· 绍波兹妮科芙
110 海伦· 弗兰肯塞勒
112 草间弥生
114 妮基· 桑法勒
116 玛格达莱娜· 阿巴卡诺维奇
118 小野洋子
120 希拉· 希克斯
122 伊娃· 海瑟
126 琼· 乔纳斯
128 朱迪· 芝加哥
130 卡洛琳· 史尼曼
133 当代视角
(生于1942—1985 年间的艺术家)
134 安娜· 玛丽亚· 马约利诺
136 格雷西拉· 伊特比德
140 玛莎· 罗斯勒
142 玛丽娜· 阿布拉莫维奇
144 安娜· 门迭塔
146 辛迪· 舍曼
150 弗朗切斯卡· 伍德曼
154 奥尔加· 切尼谢娃
156 蕾切尔· 怀特里德
158 翠西· 艾敏
160 利奈特· 伊阿德姆- 博阿基耶
162 阿马利娅· 皮卡
164 游击队女孩
168 术语表
173 艺术家索引
181 图片版权及引文来源
主编推荐
★ 70年历史知名艺术出版社Thames&Hudson全新艺术通识系列 “口袋美术馆”丛书是Thames&Hudson推出的全新系列,旨在向每个喜爱艺术的人提供专业而易读的通识读本。
★业内权威专家撰写,内容专业 各本书作者均为业内权威专家,包括博物馆管理人员、专家学者、专栏记者等。
★角度新颖独特,呈现多元艺术世界 本系列在常见的年代、艺术家等主题之外独辟蹊径,以新鲜视角观看艺术。本书选择了在艺术史上深具影响力的五十余位女性艺术家,介绍了她们生平和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对于自身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和精彩表达。
★威尔·贡培兹盛赞,欧洲各大博物馆及书店诚意推荐 《现代艺术150年》作者威尔·贡培兹,英国泰特美术馆、西班牙普拉多博物馆、英国福伊尔书店等专业机构诚意推荐。
【内容简介】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