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 正在发生的未来 【正版九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包邮】 正在发生的未来 【正版九新】

九品消毒塑封

13.2 2.3折 57 九五品

库存3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刘德寰//刘向清//崔凯//荆婧

出版社机械工业

ISBN9787111378884

出版时间2012-05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57元

货号9787111378884

上书时间2024-12-23

文渊文化传媒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德寰教授的《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一书,通过精准的定量分析,对手机上网人群、上网时间、使用系统的统计数据,以及偏爱应用、用户付费倾向和推广渠道的趋势进行了分析。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有:35岁以下的城市年轻人是手机上网用户主体,塞班仍是主流,醒后和睡前成为黄金档时间,女性更愿意为手机视频“埋单”愿意为即时性的内容付费等。这些结论对研究者和从业者颇有启发。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手机人”的概念,即:移动终端不离手的“手机人”逐渐成为一大类人群,特征包括碎片时间常用在手机上、喜欢用手机发表意见、手机微博成为沟通首选等。

作者简介
刘德寰,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的研究领域是市场研究与媒介分析、互联网与手机媒体研究,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科研以及市场研究的相关工作,发表论文30余篇,从事各种科研项目30多个,市场研究项目70多个,处理各种类型数据120多种。已出版的图书:1、《市场调查》(2000,2001)年,经济管理出版社;2、《社会调查的理论基础与实用方法》、(1990),合著,中国统计出版社;3、《中国人读书生活透视》(1997)、合著,漓江出版社;4、《希望工程调查》(1997)、合著、广西师大出版社。5、《市场调查教程》2005年,经济管理出版社6、《现代市场研究》主编,2005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国家十五重点教材7、《年龄论》,2007年,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教育部很好社科成果奖三等奖8、《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机械工业出版社。 

目录
推荐序
自序
绪论
章 手机人2011肖像素描
第2章 移动互联网的9大趋势
2.1 苹果熟透了,安卓nologo
2.1.1 苹果熟透了
2.1.2 安卓nologo
2.2 运营商的痛苦转型
2.2.1 运营商传统业务受冲击
2.2.2 手机上网需求凸显,成为手机话费重要组成部分
2.2.3 手机使用形态变迁冲击运营商传统业务
2.3 手机重新定义媒介黄金时间
2.3.1 手机重新定义媒介
2.3.2 睡前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黄金时间
2.3.3 时间概念的消逝:垃圾时间不存在
2.4 “熟女”成为消费主导
2.4.1 生命周期驱动“熟女”阶层崛起
2.4.2 “熟女”:手机微博弄潮儿
2.4.3 “熟女”:手机视频付费先行者
2.5 移动互联网呈现波浪式跃进
2.5.1 2004年:高学历领航手机上网
2.5.2 2005年:中等学历人群搅动手机上网格局
2.5.3 2006年:年轻族与潮爸潮妈
2.5.4 2007年:农民工全面进入移动互联网
2.6 移动互联网国际化竞争加剧
2.6.1 “无国界”的国际化竞争
2.6.2 不看“出身”只看成绩
2.7 手机成为社交核心
2.7.1 社交网络化融入生活
2.7.2 手机成为SNS接入口
2.7.3 年轻、高收入人群引领手机社交
2.8 移动互联网催生半熟社会
2.8.1 从散落原子转向半熟社会
2.8.2 介于强关系与无关系之间的“半熟”关系
2.9 手机会成为链接一切的核心,是打开世界的钥匙5
2.9.1 打开世界的钥匙:手机取代PC互联网
2.9.2 手机:链接一切的核心
第3章 移动互联生活
3.1 手机意见表达与媒体价值
3.1.1 移动社交与意见表达
3.1.2 面向“手机人”:移动互联网媒体价值
3.2 手机App:移动互联网的入口
3.2.1 App市场发展潜力巨大
3.2.2 App市场竞争激烈
3.3 App使用情况
3.4 手机支付:个人移动金融终端
3.4.1 市场需求饱满,手机支付蓄势待发
3.4.2 手机银行基本完成精英人士普及
3.4.3 安全性及便捷性是手机支付业务的优选使用障碍
3.5 手机视频:重塑收视形态
3.5.1 手机视频使用情况
3.5. 2手机视频付费态度
3.6 手机阅读:移动图书馆
3.6.1 手机阅读融合了阅读习惯与数字生活
3.6.2 手机阅读的使用形态
3.6.3 手机阅读SWOT分析
3.7 手机购物:创造新型购物体验
3.7.1 萌发于网络购物的土壤
3.7.2 兴起于手机的伴随中
3.7.3 成功于未来的可能
3.8 手机游戏:聚合娱乐时间
3.8.1 手机游戏人群:年轻人是中坚力量
3.8.2 全面活跃的手机游戏人群
3.9 LBS消费:画出你的同心圆
3.9.1 LBS俘获半数手机人的心
3.9.2 手机为LBS的快速普及打好了基础
3.9.3 LBS的交往与消费
3.10 手机IM:成就真正的即时通讯?
3.10.1 手机IM的扩散与发展
3.10.2 手机IM使用
3.10.3 手机IM影响:渗透碎片时间,加深用户依赖
3.11 手机搜索:随身百科全书
3.11.1 随时获取资讯的帮手
3.11.2 手机搜索人群全方位透视
3.10.3 手机搜索用户行为分析
第4章 手机人族群深描
4.1 特色族群带动移动互联网小趋势:手机族群与规模概览
4.2 拍客:随拍随传“晒”生活
4.3 农民工上网族:“掌上网吧”融入生活
4.4 信息高手族:海量信息手到擒来
4.5 手机社交族:随时随地维系人际网络
4.6 信息发布狂:自我表达赢得频繁互动
4.7 围观潜水族:在场的沉默者
4.8 “围脖”族:小我世界的大我情怀
4.9 折扣族:有钱也要精打细算
4.10 手机购物族:边走边消费
4.11 手机商务族:不爱娱乐爱工作
4.12 手机金融理财:精英引领的移动财富生活
4.13 IM族:让你不再孤单
4.14 签到族:潜力与实力皆具的时尚“切客”
4.15 手机Game族:让玩儿变得“更简单”
4.16 手机阅读控:让手机“学富五车”
4.17 手机搜族:让答案来得更快一些
4.18 App应用达人:深度介入移动互联网
第5章 手机人2011综合盘点
5.1 手机上网最常使用的十大手机品牌
5.2 手机人最常使用的十大手机功能/业务
5.3 手机人的十大经常手机上网行为
5.4 手机人最喜爱的十大手机App类型
5.5 App信息的十大最主要获取途径
5.6 最受手机欢迎的十大手机资讯类型
5.7 手机人最常使用的十大即时通讯工具
5.8 手机人最常观看的十大在线视频网站
结语
参考文献

内容摘要
 《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以移动互联网宏观产业以及微观用户两个层面作为切入点,不仅从产业角度对移动互联网的世界趋势及中国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释,也从使用者角度对当代中国的移动互联网使用状况进行了深描与透视。
《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采用视角独特的历程扩散、
深描等研究方法,在严格、系统的建模与数据分析基础上提出手机人族群、趋势的概念,认为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蕴藏着变革未来的决定力量,并深入剖析了以手机为主要载体的移动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对于文化创意产业的格局以及现代人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等方面的深刻影响。本书由刘德寰、刘向清、崔凯、荆婧等著。

主编推荐
《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编辑推荐:定制真实数据解读2011年中国手机业发展状况,独到研究方法解析手机人族群,独特观察视角透视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关注移动互联网,关注手机行业的你不容错过! 

精彩内容
 技术对于人类社会影响的深入在当今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人类从刻在石头上的楔形文字开始,到手抄的竹简和可以广泛印刷的书籍,文字不再是贵族阶级的专享;从报纸、收音机广播到电影、电视,普通民众进一
步开始享受到了文化的传播与共同体的仪式感;电子计算机在解决了运算速度以指数级增长之后,互联网进一步扩充了信息的共享范围,“开放、
平等、协作、共享”成为互联网精神的最精准的表达;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扩充了互联网的意义,在时间、空间的范围内进一步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可能。纵观人类的媒介发展史,技术的发展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过程。
2003年第3季度,中国固定电话用户2.5亿,移动电话用户2.49亿,固定电话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量基本持平;而到了2003年第4季度,两个数字分别变成了2.63亿和2.68亿,移动电话用户数量超过固话用户。随后8年发生的故事想必所有人都不会陌生,手机用户不断增长,固定电话用户逐年减少,截至2011年第3季度,两者之间的差距达到6.64亿。随着手机上网技术从分组数据时代(2G、2.5G)到3G时代(3G),再到不远的将来将会到来的LTE时代(4G),手机与互联网之间的隔阂被一种越来越快的“速
度逻辑”逐渐打破,庞大的移动电话用户不再只是一个通信意义上的“动群体”,而日益成为互联网络与流动现实之间高速联结的“节点群”,截至2011年10月,中国的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6.2亿。
回顾并不算遥远的历史可以发现,自20世纪以来,信息技术革命就开始对人类生活方式产生变革性的深远影响,到今天,全球移动通信用户已超过50亿,互联网用户超过20亿,比十年前的数字增长近10倍。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习惯在移动的过程中利用他们的碎片时间高速
地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分享快乐、进行交易以及处理工作。
正如这个时代伟大的社会观察家曼纽尔·卡斯特在世纪之交预言的那样,一个网络社会正在日渐崛起,我们的社会、经济以及文化都在信息技
术的逻辑之下进行着重构,而在今天的环境下重新审视我们的“网络社会”,不能不注意这股强大且活跃的“移动”趋势对其带来的影响和改变。
从历程的角度看移动互联网在中国的扩散,可以从历程的角度见证与记录中国移动互联网如何改变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
2.5.12004年:高学历领航手机上网2004年,手机用户开始超越固定电话用户,分组数据作为上网方式也刚刚投入使用,3G门户所开创的移动互联网的免费WAP模式,成为了中国移动互联网的萌芽,在这期间,搜索、音乐、阅读、游戏等领域的很多企业先后冒出。
这一年,多款智能手机上市,宣布了智能手机的崛起,智能手机被当时的媒体誉为“3G时代的敲门砖和试金石”,智能手机行业的崛起,成为各大厂商进入3G终端领域的重要预演,智能手机取代传统手机一统手机天下的趋势也成为行业内一个重要的话题。
不过,在这个阶段手机和互联网基本还属于两个不同的范畴,人们对于移动互联网的理解和想象没有突破传统互联网和PC上网的局限,所有关于移动互联网的认知就是用手机去访问互联网网站,智能手机的价值和功能潜力还没有进入人们对移动互联网的日常语境当中。
在2004年,文化程度和年龄这两个变量引领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并且以最低学历的初中以下群体及最高学历的博士群体为代表呈现出随年龄较大幅度变化的趋势,其中初中以下学历的年轻人和博士学历的中年人成为该年手机上网的绝对主力人群,并且比例超过了其他学历人群的平均水平。处于中间学历的手机上网人群在2004年表现得较为沉默,随年龄变化趋势不明显,总体呈现出低学历人群占优的特点,如图2-15所示。
2.5.22005年:中等学历人群搅动手机上网格局
2005年,移动电话用户数量继续增长,达到3.9亿。大量低端用户开
始入网。智能手机开始进一步普及,市场份额日益增长。
然而,关于移动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仍然处于一片混沌之中。2005年11月,中国移动推出一项政策,禁止SP在免费WAP上推广业务;一个月后,中国移动宣布不再向免费WAP网站提供用户的号码
和终端信息。
到了2005年,手机上网人群的扩散历程在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控制下出现了延伸浪的特点,博士群体基本完成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不再呈现出波动的特点,而中间学历的人群开始搅动移动互联网格局,这部分学历的中青年群体开始成为手机上网的主力人群,并且从比例上来看,除博士外,年轻段低学历群体手机上网比例更高,年长段高学历群体手机上网比例更高,这一变化与2004年年轻的初中学历及年长的博士学历特征较为一致,如图2-16a所示。
与此同时,另外一个变量个人月收入开始强力引领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与不同年龄的学历呈现出中间扁两头翘的特征不同,在不同收入前提下的学历普及特征中发现,移动互联网由低学历向高学历普及。在不同学历内部的收入水平上来看,尽管总体呈现出随收入升高手机上网比例升高的趋势,但这种变化并不十分明显,如图2-16b所示。P39-42

媒体评论
身处这个变革的时代,究竟是什么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是知识的更新,技术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发展?当手机变成很及时的信息获取处,很贴身的信息发布渠道,它又是如何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通过专业的数据分析方法,带领我们以崭新的角度——族群来解读这个属于创新的时代。理解手机人,就是理解我们自己。本书将有助于您把握这个时代的脉搏。
——中国智慧城市论坛副秘书长 罗尚忠
从时间上看,过去十年,计算机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每天花在计算机上的时间在增加,其他方面的时间则相应变少;未来十年,手机将又一次改变我们的生活,每个人花在手机上的时间在快速增加。从数量上看,全世界有70亿人口,只有12亿台计算机,但已经有超过50亿部手机,只有手机上网才可能帮助一半地球人触网。本书通过对手机人的客观分析,让我们感性地认识到“移动互联网”伟大时代的开启。
——UC优视科技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俞永福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德寰教授的《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一书,通过精准的定量分析,对手机上网人群、上网时间、使用系统的统计数据,以及偏爱应用、用户付费倾向和推广渠道的趋势进行了分析。刘德寰教授通过定量分析得出的结论有:35岁以下的城市年轻人是手机上网用户主体,塞班仍是主流,醒后和睡前成为黄金档时间,女性更愿意为手机视频“埋单”愿意为即时性的内容付费等。这些结论对研究者和从业者颇有启发。 作者创造性地提出了“手机人”的概念,即:移动终端不离手的“手机人”逐渐成为一大类人群,特征包括碎片时间常用在手机上、喜欢用手机发表意见、手机微博成为沟通优选等。“手机人”是一个复合概念,它有三层含义:使用手机的人;在以手机为核心的“大互联网时代”;手机让人们真正进入信息智能社会,未来人人都是手机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 匡文波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