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消毒塑封
¥ 16.8 3.1折 ¥ 55 九五品
库存4件
作者刘兴赛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21730494
出版时间2021-0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5元
货号9787521730494
上书时间2024-12-22
小视频用一种娱乐精神描述了疫情中的人间百态, 但也在诙谐中揭示了其中不可抗拒的趋势———互联网平台在人们生活中日渐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既包括抖音这类新潮的短视频平台, 也包括视频内容中所揭示的疫情中众多家长的必修课, 陪着孩子在线学习。在线教育是2020 年春天中国人挥之不去的故事, 同时也加速了相关领域平台商业的崛起。
鼠年春晚上, 我们首次在众多广告赞助商的名字中听到了在线教育的品牌。
而不久后, 因新冠肺炎疫情导致的延期开学, 则开启了一场全民“网课” 行动, 让整个在线教育行业迅速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
在线教育平台的大火并非春晚或是疫情推动的一时之功, 而是强大趋势在时代中显露出的冰山一角。对于中国人而言, 春晚是一个特殊的存在, 而春晚广告赞助商的变换, 则记载了我们这个社会的商业热点的切换轨迹。
80 年代春晚的主流赞助商是老三样的代表———钟表和自行车。
90 年代是酒业药业营销轰炸的时代。
进入21 世纪, 中国家电行业崛起, 各大家电厂商就春晚广告位你争我夺。
但与此同时, 白酒行业仍然长盛不衰, 在春晚的舞台上依旧争奇斗艳; 而快消品品牌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
众多的一线品牌商来来往往, 有的旋踵即逝, 有的却盘桓数年。而在2015 年以后, 互联网公司也加入了春晚广告大战。互联网平台开始取代快消品, 成为春晚的大金主。春晚商业舞台的变迁, 揭示了平台商业精英的崛起以及我们的社会不断演进的基于互联网的平台化趋势。
平台革命与平台社会的悄然而至
平台的本义是一种人与人交互的机制、场所。但在本书的语境中, 平台是指基于互联网所形成的商业模式与交互机制。毫无疑问, 我们这个时代*耀眼的一类商业明星群体就是掌控商业平台的精英。除了一些大型企业, 我国的*企业多是互联网平台公司。马云、马化腾、雷军、刘强东———他们站在我们这个时代的舞台中央。他们在过去的20 多年里, 在中国掀起了一波平台化的商业浪潮。
电商领域的平台化发展, 是我国平台革命中发展*早、形态*齐备的领域。不仅如此, 电子商务的发展, 还为中国其他行业的平台化提供了资本和人才, 某种程度上是中国经济平台化的孵化器。当马云在试着用“诚信通” 和支付宝来消除线上商品交易缺乏信任情形的时候, 没有人相信, 若干年后, 建立在淘宝和支付宝基础上的平台帝国, 可以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如果淘宝完成的是对传统商超模式的颠覆, 那么*商城则通过难以想象的物流快捷性完成了网购生活对普通人的普及教育。*商城是一种混合型的平台模式, 它将自营和第三方商家经营模式结合起来, 通过自营与自建物流战略强化了*“品质 快捷” 的平台形象。
作为电商生态的重要一环, 支付同样为电商所重视。但因为高频性以及对场景的强串联性, 支付, 尤其是移动支付, 其影响早已超越了电商领域。移动支付大战是中国平台革命的一个关键性的节点, 它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一二十年内平台生活的基础和底层逻辑。尽管影响如此深远, 但移动支付市场格局确立却是在极短时间内完成的。不过, 与其说移动支付大战是市场竞争的过程, 倒不如说它是市场培育与消费者教育的过程。
支付宝钱包和微信钱包, 通过自身庞大的基础平台体系, 以及与本地生活深度融合的战略, 在拓展本地生活细分领域的同时, 也培育了大众的无现金消费习惯, 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奇迹”。
2013 年8 月5 日, 微信5. 0 正式上线, 业界讨论已久的微信支付成为现实。支付宝钱包、微信钱包移动支付大战揭开序幕。历经2014 年的滴滴与快滴打车软件补贴大战、支付宝“双十二”联合实体门店支付打折促销, 2015 年羊年春节的微信红包大战, 大约在
2016 年, 中国大中城市的移动支付消费习惯初步确立。自此, 移动支付成为阿里巴巴与腾讯构建本地生活平台帝国的根基。
与支付大战紧密相连的是出行大战。出行大战不能不提的是出身于阿里巴巴体系、“不创业是会后悔的” 程维。在他的带领下,滴滴出行上演了“在巨头阴影中前行” 的好戏 。靠着补贴大战和强大的执行力, “滴滴出行” 在行业中迅速壮大。在要么被巨头模式复制, 要么被纳入某个互联网巨头资本体系的行业竞争逻辑中,靠着快速成长, 滴滴获得了相对独立的发展格局。而在与快滴合并后, 滴滴更是一统国内打车出行市场。
除了出行领域, 在“食” 的环节, 美团和饿了么的平台竞争同样激烈精彩, 不过其背后, 仍然有阿里巴巴、腾讯两大基础平台及其资本的身影。受底层流量和资本运作的影响, 中国的平台化, 尤其是生活场景的平台化逐步演变成阿里巴巴与腾讯两大阵营本地生活生态体系之争。
当然, 生活场景是一个较为平台化的领域。但不可否认的是,即使是很小的不为我们太多关注的领域, 平台精英们同样可以通过平台模式建立起商业的帝国。杀毒软件就是这样一个领域。奇虎360 的周鸿祎通过免费杀毒软件模式颠覆了传统杀毒软件业, 建立起平台商业模式的流量基础, 进而进军搜索引擎、游戏、广告等业务领域。
需要说明的是, 中国商业社会已经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某种程度上是世界上已经发生以及正在发生的事情的缩影, 或者说, 中国商业发展趋势某种程度上也是世界商业趋势的投射, 正如中美平台主体的某种对应关系———易贝(eBay) 之于淘宝, 贝宝(PayPal) 之于支付宝, 脸书(Facebook) 之于微博, 优步(Uber)之于滴滴———平台化并非中国商业社会的专利品。
以上是过去20 年中国商业社会波澜壮阔的平台发展画卷, 然而事情正在发生变化。这个变化并不是来自始于2020 年年末中国监管机构对平台企业和平台经济的严监管, 也不是来自国际上涌动的对平台企业征收“数字服务税” 的浪潮, 而是来自新一轮科技革命。事实上, 以上监管动向并不能阻挡我们社会的平台化脚步。相反, 如果说, 过去20 多年, 是平台革命的上半场, 实现了个别平台企业到平台经济的壮大和发展, 那么, 未来的一段时间就是平台革命的下半场, 平台将从当前的经济形态进一步进化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成为社会的基本形态。
首先, 平台对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加速渗透。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的加速应用, 平台正加速向社会生产生活各领域渗透。在公共服务领域, 远程医疗、在线教育成为平台化的新热点, 而在本地生活领域, 细分化的本地生活平台不断涌现。智慧城市、智慧社区、智慧政务则将社会治理与互联网相对接。相较于上述领域, 工业互联网平台和智慧农业平台则更具有革命意义。
其次, 平台对社会生产生活的主导。随着平台的渗透和发展,一些平台逐步发展成为社会的基础设施, 而随着平台向公共服务领域渗透, 传统上由政府提供的公共品开始以政府与商业化机构共建平台的方式来供给。与此同时, 平台推动了互联网与现实的*终融合, 并通过数据运营成为社会运行的中枢和大脑。
*后, 平台对生产生活的变革产生前所未有的深远影响。如果说过去20 多年商业模式变革在平台革命中扮演较重要角色的话,那么未来的平台发展, 其主要推动力则是科技创新及其应用。相对于商业模式变革时期的平台发展, 科技革命时代的平台模式将对人类社会的变革产生更为广泛、更为深远的影响。
由此, 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平台商业模式的结合, 正将我们推向一个由场景驱动、生态节点链接、以数据运营为核心的网状的平台社会。平台社会的到来, 将改变我们社会的运行机制和组织方式。部分社会运行机制的企业化、建立在市场权力基础上的“类政府”的产生、平台生态的二元竞争将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也将改变作为社会生产生活重要主体的银行的存在形态。
平台银行与未来银行形态
平台银行是平台社会的银行形态, 主要表现为平台服务中的银行、平台治理中的银行以及平台竞争中的银行。平台银行是平台化场景中的银行: 一方面, 隐匿在平台场景和生态中的平台银行将失去传统的有形特征或者说有形特征将不再是主流; 另一方面, 随着社会的平台化发展, 平台银行服务将变得无所不在。依托平台数据以及平台银行内部的智能化运营体系, 平台银行将向用户(客户)提供与场景相融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的综合化高频服务, 并通过平台生态与平台生态外银行以及生态内银行展开同业竞争, 而平台社会的45 -45 -10 法则与有限的“赢家通吃” 效应将以颠覆性的方式重塑不同银行的命运。总体而言, 平台银行是互联网化的场景与银行智能运营体系的结合体, 具有不同于传统银行的价值体系与行为逻辑。其主要特征有:
*, 平台银行是由若干基于场景和生态形成的子平台银行构成的多层嵌套的平台银行体系。在每个平台银行单元, 场景、生态以及交互是平台化商业模式的基本构成要素。在平台银行服务体系中, 银行服务更多隐匿于互联网平台的场景中、嵌入社会生产生活的交易环节中, 银行服务与大量的非银行场景服务相互融合。
第二, 平台银行是人与机器有效协同, 技术与制度高度融合,以高频为特征, 全场景、全时效、全客户、全业务(大额、小额)的银行体系。平台银行背后是以用户体验为导向、以数据为核心的运营体系。基于场景的综合性、与情感交互有机融合的智能化、由风控前端化所实现的管理价值化、由架构变革带来的敏捷化, 是这一运营体系的核心诉求。
第三, 平台银行以深度服务、持续交互、生态杠杆为经营理念, 追求生态价值*化。在平台银行的运行中, 总分关系从管控导向转为分层服务, 前后台的界限开始消失, 生态和场景成为经营管理体系重构的依据。创新创业机制与专家治理体系是平台银行重要的组织特性, 其与资本运行所实现的外部激励约束机制一起, 构成了驱动平台银行发展的激励约束体系。
平台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是继央行制度的确立、世界范围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后的第三次银行革命。如果说*次银行革命是银行被纳入监管框架, 脱离一般性企业范畴成为特殊的公共机构, 第二次银行革命是银行重新走上市场化大潮, 极大拓展了自身的业务范围与形态, 那么, 平台银行所掀起的第三次革命本质就是一场银行的运营革命。它将拓展银行的风控能力边界, 突破银行的资源枷锁, 逾越银行既有的服务属性, 消除银行的成本约束, 同时也将强化银行的科技属性和社会属性。一些银行可能成长为平台社会的底层基础设施。
需要明确的是, 完善的平台银行本质上是未来银行的概念, 它是科技革命与金融脱媒背景下的未来银行的实现形态。但即便如此, 银行平台化发展的趋势却已经明晰, 构建面向未来的平台银行体系, 不仅可以为传统银行带来战略上的先行优势, 也可以助力传统银行的当前业务竞争。
关于《平台银行》的说明
作为研究银行业未来业态的专业书籍, 《平台银行》的研究主要基于传统银行自身的视角, 真正的目的和意义还是在于推动行业的发展与转型。从这个角度来看, 我们还需要就本书的内容对一些问题进行说明和厘清:
*, 本书为什么不以“互联网银行” 命名, 平台银行与互联网银行的联系与区别。平台银行是银行经营与互联网深度对接的产物, 之所以没有将其界定为互联网银行, 是因为平台银行是一个特定时段的范畴, 它是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等新时期科技革命催生下, 银行领域掀起的形态变革, 它是一个未来银行的概念。相对而言, 互联网银行已经是现实存在的概念,它产生的背景并没有与本轮的科技革命相联系, 它的业务内容、业务模式、银行属性与本书阐释的内容, 也存在巨大的差异。
第二, 平台银行是开放银行概念的同义反复吗? 开放银行是一个近几年理论界颇为热议的词汇, 强调通过技术手段将归集、封装的银行服务嵌入第三方场景中。这与平台银行搭建第三方场景的论述颇有些相似。不过, 和开放银行强调银行与场景对接的业务模式创新不同, 平台银行强调的是在金融科技革命以及金融脱媒深度演进背景下, 银行业务发展的场景化、高频化、智能化特征, 其背后是银行运营体系以及银行行为、银行属性的变迁, 本质上是银行形态的变革。而开放银行所蕴含的业务模式变革只是它的一部分, 甚至不是必要内容(如平台银行金融自场景的运营)。
第三, 本书的逻辑结构与章节设计。本书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背景篇, 介绍平台银行产生的背景、图景及影响; 二是现状篇, 介绍我国银行业对平台银行发展的实践和探索, 并分析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是构建篇, 从商业模式搭建、运营体系构建、体制机制建设3 个方面介绍平台银行是如何建立和运行的。
总体而言, 本书篇幅不大, 却涉及从宏观到微观, 从理论到实务, 从社会学到经济学、管理学等众多学科和领域。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庞大的知识体系, 驾驭起来总是困难重重。
作为行业内的一分子, 我总是希望这本书能成为行业发展的指南, 希望能将趋势的思想性和银行经营的技术性进行较好的结合———但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受个人战略视野、能力所限, 某种程度上看, 这本书可能更多扮演提出问题、启发思考的角色。
与此同时, 我也努力将语言通俗化, 提高可读性。
简言之, 受制于个人的能力禀赋, 这本书注定会有很多自己难以察觉、难以驾驭的问题, 在此欢迎各界人士给予批评指正。
平台银行是平台社会的银行形态,它主要表现为平台服务中的银行、平台治理中的银行以及平台竞争中的银行。
一方面,隐匿在平台场景和生态中的平台银行将失去传统的有形特征,或者说有形特征将不再是主流;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平台化发展,平台银行服务将变得无所不在。
依托平台数据以及平台银行内部的智能化运营体系,平台银行将向用户(客户)提供与场景相融合的线上线下一体化、综合化的高频服务,并通过平台生态与生态外银行及生态内银行展开同业竞争,而平台社会的45-45-10法则与有限的“赢家通吃”效应将以颠覆性的方式重塑不同银行的命运。
刘兴赛
南开经济学博士,北京光华管理学院金融学博士后,北京理工MBA。现就职于中国建设银行总行,从事银行战略研究、产品创新、乡村振兴金融等工作。南开金融科技委员会理事。
公开发表专业文章数十篇,其中在《经济学动态》《财经研究》《世界经济研究》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期刊发表10余篇,多篇为人大复印资料、国研网全文转载。著有《未来银行之路》,参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经济学创新》《金融科技背景下商业银行转型研究》,主笔《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8)》和《中国银行业发展报告(2019)》金融科技板块。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