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创新启示:大自然激发的灵感与创意 【正版九新】
九品消毒塑封
¥
14.4
3.2折
¥
45
九五品
库存2件
作者杰伊·哈曼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55802
出版时间2015-12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5元
货号9787508655802
上书时间2024-12-1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杰伊·哈曼的这本《创新启示(大自然激发的灵感与创意)》揭示了大自然的力量如何能够激发灵感、驱动创新,并使之快捷高效地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完美结合。大自然的创新工场在其长达38亿年的实践过程中大浪淘沙,最终有99%未能适应其发展规律涛谈,仅剩1%,而它们的构成形式,工作模式及其生存之道等必能给我们带来无数启示。凭借着对于自然世界的浓厚兴趣和多年的悉心探索,杰伊·哈曼已成为全世界最为优秀的仿生学设计大师。对于雄心勃勃的设计人员和创业先锋而言,本书可以成为启发灵感的经典入门指南,将创新产品与自然世界默契配合、和谐共处。
作者简介
杰伊·哈曼,自然学家、企业家和发明家,也是仿生学领域*为炙手可热的代言人之一。作为帕斯科技集团及其下属企业的创始人和首席执行官,他依据仿生学原理,设计了包括制冷系统、涡轮机、轮船、风扇、搅拌机、水泵等多种工业设备。他是仿生学领域*为炙手可热的代言人之一。他眼光独到,审时度势,将仿生学与工程学有机结合,成为行业先驱。哈曼原籍澳大利亚,现居住于美国加州马兰县。杰伊·哈曼以向公众传播仿生学理念为己任,通过不懈努力,促成了“自然简洁原则”的确立和发展,该原则也成为将自然界的超高效能转化为工业应用的指导理论。他不仅是一位企业家,也是一位作家,他的目标是告诉业界同仁,提高工业设备效率不仅能够节约成本,还能保护地球。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 新黄金时代
第1章 下一次工业革命
第2章 顺其自然——未来物品的形状
第3章 追赶上世界发展的浪潮
第二部分 仿生学无处不在
第4章 海洋的秘密
第5章 规模和特性
第6章 妙不可言的启示
第7章 我们身边的菌类
第8章 贝壳念珠
第三部分 变革的本质
第9章 商业竞争,丛林法则
第10章 “钱”途
第11章 重组
后记
致谢
内容摘要
·为什么大黄蜂拥有比波音747更为强劲的空气动力?
·跳蚤的膝关节和蜜蜂的肩膀如何使科学家制造出近乎完美的橡胶?
·人类心脏与沙尘暴有何相同之处,这种共性能为医药科技开展带来何种启示?
·如何通过研究海藻创造出无耐药性的抗生素?
·气味难闻的榴莲如何能为人类未来移居火星带来启示?
经过千百万年的演变,大自然以最低耗、高效的方式维持生态系统。如今,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投资人和科学家将目光投向大自然,希望能从中获得灵感
与创意,为自己未来的发展开创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道路。我们能将大自然的丰富经验应用于人类生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而在此过程中,也将诞生最为热门的商业理念,创造无限广阔的市场空间。杰伊·哈曼的这本《创新启示(大自然激发的灵感
与创意)》将为工业、建筑、船舶、航空航天、体育、服装、医药等领域的设计者、投资者和创业者提供创新启示。
无论是事业有成的商界领袖,还是雄心勃勃的创业新人,本书都告诉我们如何在开发利用先进技术,攫取丰厚利润与有效保护地球资源,最大限度实现可持续发展这对矛盾之间寻求平衡。杰伊·哈曼造出了一套全新表达方法和思维方式,不管是创业公司,还是商业巨头都可以加以利用。
精彩内容
第1章下一次工业革命我感觉自己的胸口几乎要被压爆了,当时我正在水下35英尺,浮潜于一条宽10英尺的水下裂谷中。裂
谷两边满是夹杂着石灰岩的白沙和珊瑚,海浪不断增高,断断续续地拍打着裂谷的两侧,不断把我冲向身后的珊瑚,珊瑚的触角非常锋利,微微凸起在珊瑚表面。我已经喘不上气,亟须回到水面上。
这个浮潜地是我一生中遇到过的最危险的地方,毫无疑问也是最难到达的地方——我头上漂浮着锯齿状的珊瑚石,像一整片墙壁那样,有60英尺高。我所
在的位置水深约有40英尺,但离我仅100码的地方,海床的深度就陡降到1700英尺,我猜我是史上第一个自愿来到这个可怕的地方浮潜的人。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里,海洋的巨浪都不断冲击着峭壁,但也有屈指可数的儿天,洋面会相对平静,海水也足够清澈,这样我就能开始我期待已久的浮潜探险。我当年42岁,身体健康,但这次浮潜还是耗费了我所有的体力。
潮水不断冲击着海底的沙子——降低了能见度。
我四周聚集了成群的热带鱼,色彩绚丽夺目,除此之外我几乎看不到任何东西,这让我有些不安,因为这样形状的海底山脉往往会有食人鲨,有向种食人鲨最
喜欢把它们的栖启、地选存这种环境。我看不到它们,但我知道,1英里内的任何鲨鱼都清楚无误地知道我的位置。浪涌的速度非常快,我在水中的悬浮状态
极有可能遭到潜伏在深海的捕食者的攻击,成为它们的开胃菜。另外,我也极有可能被海浪卷起来扔到锋利的锯齿状岩石上,被剐伤的风险越来越大。
正当我准备返回海面时,突然看到沙子上一个蓝白相问的陶器碎片,碎片的边缘已被海水冲刷得极为光滑,我不禁打了一个寒战。17世纪的荷兰商船曾航行到这片海域,船上通常都装载有中国瓷器——实在没有其他理由能解释这个偏远海域出现的这个小碎片,我赶紧将其抓起来塞进紧身衣的袖口中,然后尽力在不断上涨的海浪中站定,扫视了一下海床。多年的浮潜和潜水经验让我感觉到,海洋中绝不会天然出现直边的形状,所以当我看到一个暗淡的黄棕相间的矩形物体凸现在沙子里的暗礁上时,我的心不禁狂跳不止。它的大小和形状就像一小块扁平的墙砖。虽然我迫切地想要游回海面大口呼吸,但我还是抑制住了这种心情,努力地向那个东西游去。
在荷兰东印度公司的商船上,除了装载多箱沉重的银块外,还有一些产自荷兰的黏土砖。在通往东印度群岛的长途航行中,这些黏土砖主要用于压舱,维持商船的稳定。一旦到达目的地,黏土砖就会被卖掉用来建房子,而银块则用来交换香料(当地的银匠师傅对这种银出价很高),这些香料价值干金,它们挑逗着欧洲人的味蕾,打破了他们只有咸肉、腌菜和干鱼片的平淡饮食方式——更不用提令人恶心的变质食
物的味道了。
我在其他沉船的残骸上看到过压舱砖,而我找到的这个砖片跟那些压舱砖极其相似。我用力拽它,但它丝毫未动。显然,它埋在那里已久,周同长满珊瑚,把它跟暗礁黏在了一起。突然,一股猛烈的海潮狠狠地撞向我,沿着河床把我冲向暗礁的方向,我转过身,拼尽全力向更深、更安全的水域游去,然后扭动身体浮到海面。到水面后,我用力敲打呼吸管,清除掉里面的水,赶紧深吸新鲜空气。我休息了几分钟,补充血液里的氧气。体力消耗大,又兴奋,以致心怦怦直跳。难道我真的发现了一个宝船?
我曾经用了很多年寻找荷兰东印度公司在17世纪失事的两艘船——“Fortuin”号和“Aagtekerke”号。那时从欧洲到东印度群岛的首都巴达维亚(现印度尼西亚雅加达)之间,荷兰商人创造了很多项举世闻名的航行纪录。随着荷兰贸易帝国的建立,他们积累了巨额财富,打造了史上最大规模的私人海军。他们的船队沿着非洲东海岸向南航行,绕过好望角,穿过印度洋下游。这里的信风,即南纬40度咆哮西风带,猛烈地冲击着船队,使得他们以每小时4英里的速
度向前航行了几千英里,到达澳大利亚荒凉的西海岸。在那里,他们转向北,最后航行2000英里到达巴达维亚。
不幸的是,几条满载银块的商船没来得及左转,撞上了澳大利亚陆地,把残骸丢弃往,那片曲曲折折的海岸线上。那个时代,水手只会计算纬度,他们知道自己所处的南北位置,而东两方向航行了多远只能全凭揣测,直到1725年发明了航海经线仪之后,经瞍才能确定卜来。
我曾多次在荷兰商船的失事地潜水,包括“巴达维亚”号、“柴特多普”号、“泽维克”号和“费居德·德雷克”号。每艘船都载满数吨重的大箱银币,荷兰当时从沉船处打捞了一些银币,其余散落的就被西澳人利亚博物馆打捞走了。然而,“Fortuin”号和“Aagtekerke”号的踪迹始终无处可寻。当时的一
般情况是,优良的航船都会配备很多能力极强的船员,所以船不可能轻易沉没,很可能是他们在暴风雨夜撞上了暗礁或者峭壁。经过一一系列分析和推测,我本能地想到了这个狭长地带,海洋和陆地在这里开始相连。我非常兴奋,甚至确信至少有一艘船沉在了这里,裂谷的形状及其所在位置都暗示这里是失事地点。当荷兰旗舰“巴达维亚”号于1629年在澳大利亚海岸搁浅时,船体在海底凿出了这样一条裂谷。
海浪住集聚——晴朗的天气似乎过去了。我深吸一口气,又向海底游去。每一次潮涌都会为河床铺上一层云一般的沙粒,海水不断冲刷着峭壁,喷溅出白色的浪花。经过海水反复冲刷,能见度几乎为零,想回到刚刚离开的地方已变得十分困难,但很快我就再次看到了那块砖。我一只手抓住它,另一只手从绑腿上的刀鞘里抽出匕首,不断敲击它四周的岩石,碎片逐渐被敲掉。一个巨浪扑向我,要把我甩到峭壁卜_,我拼尽全力抓住那小块,这时又一股大浪冲到我身上。就这样,我把这个战利品从海底岩石剥离下来,看到下是黑色的沙粒和一些珊瑚。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