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单车,上路! 【正版九新】
九品消毒塑封
¥
12.5
4.2折
¥
29.8
九五品
库存2件
作者刘文
出版社华文
ISBN9787507534771
出版时间2011-07
装帧其他
开本32开
定价29.8元
货号9787507534771
上书时间2024-12-01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没有一颗心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想要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这不是背包旅行,这是一次血脉喷张的冒险;九个月骑行7000公里;踏遍11个国家;穿越东南亚,困顿非洲大陆;走吧,一起开始环游世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尚旅游》栏目,《玩家旅游》《户外》等杂志争相报道;旅游卫视《行者》节目《不想骑了》主人公刘文的演绎单车旅行的传奇故事——《单车上路》(作者刘文)!
作者简介
刘文,1972年生,“绿洲音乐网”创始人,行者,摄影爱好者,自由撰稿人。以2000年骑行去拉萨为契机,2003年开始独自出国骑行,现足迹已遍布亚洲、非洲、欧洲,预计五年内踏足美洲。曾接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尚玩家》栏目、《玩家旅游》杂志的采访,旅游卫视《行者》节目曾做过十集专题《不想骑了》报道其骑行事迹。
目录
章 缘起
少年时代的骑车旅行
卑微的过去
“愤青”生活
我病了
拉萨之行的启发
第二章 我们的现实
我属于谁
意想不到的事件
当一个人一无所有的时候
行前准备
第三章 学习穿越东南亚
关口
很狼狈
“你愿意陪我老婆睡觉吗?”
进入河内
路边召妓
一个普通越南人家里是什么样
夜宿妓院
搭车去西贡
西贡!西贡!
逃往柬埔寨
村子里的贵宾级待遇
一个旅行者引发的外交事件
国家公路的新定义
独享柬埔寨人的秘密
寺庙里的舞会
最幸福的普通游客
宰客教育和装炸弹的自行车
天堂里的年轻人
第四章 进化穿越印度北大陆
刚到印度的中国人
穷得和他们一样
好莱坞科幻片片场
爱印度的人
恒河线路
GTR公路惊魂(上)
GTR公路惊魂(下)
意外的收获
为世界和平而骑车旅行的尼泊尔喇嘛
一个中国人在印度哭泣过的地方
中国文明VS印度文明
我爱瓦拉纳西
喜爱中国的印度工程师
在印度看电影
看泰姬陵的两个角度
让人崩溃的阿格拉
贪污薯片的地方治安长官
ATM机也停电
印度也有开发区
一个中国人的印度式婚礼
雇用地痞“萨达姆”
清洁工、厕所工和尼泊尔厨师
沙特比尔的表演
到印度农家做客
China(瓷器)来了
中国人际PK印度官僚
打工结束
申请签证难
路在哪里
峰回路转
第五章 困顿穿越非洲大陆(上)
29美元从非洲开始
初识埃塞俄比亚
找工作一波三折
湖区旅行
雨林的心脏
折磨依旧
灌木地带
穿越边界
和采采蝇赛跑
吉库尤人约翰?卡马先生
告别
生不逢时
走进非洲
公路边的马赛人
非洲大草原上的小镇生活
走出非洲怀旧版
古城蒙巴萨
过关综合征
迷路
想去日本的非洲土著
骗子遍地
横穿马赛大平原
在非洲的一天
遇到狮子
前人的路
魔鬼路
绝望的思念
吃完玉米吃西瓜
第六章 孕育穿越非洲大陆(下)
一碗类似新闻联播的牛杂碎汤
马拉维湖边的性幻想
洗头洗出脑浆
骑车走世界的中国人
与警察枪战
磨难的高潮
夹缝中推销“中国造”
偷渡来的中国人
迫不及待的总结性陈词
逃离理想国
一个比一个差
津巴布韦的前世今生
夜宿土著家
克里斯蒂安的梦想
非洲版英国情调
非洲人想象中的中国
在警察局快乐的一天
和“去放松”一起看大津巴布韦遗迹
不同的路
没有所谓的安定生活
最后一次吓破胆
旅行终点
尾声
是结束还是开始,这是个问题
关于苏的死
内容摘要
《单车,上路!》内容简介:我的旅行不是在空调大巴上,而是骑车在荒野,在乡村。我在越南遭遇过流氓,在印度打工赚过钱,在埃塞俄比亚受到过好心人资助,在肯尼亚差点儿死在沙漠里,还在坦桑尼亚遇到狮子,在马拉维得疟疾险些丧命,很后终于到了终点南非,还被当地人用枪抵着脑袋。当然路上也有激动人心的时刻,我看到了壮丽自然景色:从柬埔寨的雨林到非洲的乞力马扎罗山,从宽广的恒河到美丽的马拉维湖……我也流连于恢宏的印度古代遗迹和非洲的人类文化遗产。我走村窜户,就像古典探险家那样受到当地人的款待和帮助,也由于文化差异而闹出过笑话。这是一次自我反省、尝试改变自我的旅行。
主编推荐
《单车,上路!》编辑推荐:没有一颗心因为追求梦想而受伤,当你真心想要某样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这不是背包旅行,这是一次血脉喷张的冒险;九个月骑行7000公里;踏遍11个国家;穿越东南亚,困顿非洲大陆;走吧,一起开始环游世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尚旅游》栏目,《玩家旅游》《户外》等杂志争相报道;旅游卫视《行者》节目《不想骑了》主人公刘文的演绎单车旅行的传奇故事。
关于《单车,上路!》:靠前本单车骑行图书,中国版的《不去会死》。刘文的旅行不是在空调大巴上,而是骑车在荒野,在乡村。更加冒险,更刺激。
这不是背包旅行,这是一次血脉喷张的冒险。
关于梦想与坚持。是旅行书,也是励志书。它不是描述景点,而是描述一种成长,一种冒险,一种关于梦想的书。有些事现在不做的话,一辈子也不会去做了。趁着年轻去流浪,这既是冒险故事,也是一本关于如何冒险的书。当然,很重要的,它是一个人过自己想要生活的曲折奋斗史。
作者在相关旅行圈里有相当高的知名度,旅游卫视《行者》栏目曾有十期节目《不想骑了》专门用来报道刘文的旅行事迹。
精彩内容
假如这辈子一直生活在农村,或许日后不会出现那么多的心理问题。一
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种地、娶妻、养子,每天照顾着一亩三分地外加两头猪一头骡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劳作艰辛但至少也是自然的生活方式,那也
许是另外一种幸福。当然,这仅限于想象而已,时代的潮流会让任何一种生
活方式都发生改变。
20世纪80年代,父亲为了让儿子日后有个出路,便将我送到村外上学,那是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睁开眼睛看世界。那是一种孩子式的贪婪,陌生与新鲜感刺激着我满车厢跑,从上车起屁股就没挨过座。窗外移动的风景是那样迷人,熟悉的农田、柳树、水渠、行人,在移动的视角下,被赋予了全新的感觉。多年后我才意识到,想要达到那个效果必须要全身心地与其脱离开来,那才叫旅行。
包头对当时还是孩子的我来说很大、很现代,有楼房,有冒烟的工厂,有宽阔的街道和拥挤的小巷,还有穿着时髦的人们,他们过得是和我截然不同的生活。每天早上,我从所住的中学闻着淡淡的煤烟味穿过马路去上学,迄今我仍然记得这种味道。小学有操场可以踢足球,能荡秋千,学校还会组织同学们去动物园春游:我们穿着白衬衣,戴着红领巾,排队唱《让我们荡起双桨》。最重要的是,我发现了我的天堂——图书馆,那时我在图书馆读过凡尔纳的《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一百年前的一个法国人,通过文字展现了一个“外面的世界”,使我第一次萌生了对外面世界的幻想和渴望。
在包头学习生活了两年后返家——不再是农村的那个家,我家当时已经迁到内蒙古西部的一个煤炭小城。那是一个环境肮脏、气候恶劣的地方,一
年四季都夹杂着煤灰的风沙。对于一个农村孩子而言,生存环境不佳尚可接受,但对一个普通孩子来说,家庭破裂和校园暴力却是无法忍受的。在家里无法学习,在学校经常挨打,对此我既厌恶又恐惧,却始终无法逃离。因此大多数时候,我都是独自躺在沙凹里,在热风的吹袭中怀念着包头的生活。
也就是从那时起,我逐渐开始陷入了一种“人不在此”的自我迷失状态,那种感受与单相思折磨人的程度相比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后来我看过一个中国台湾导演的作品《北京乐与路》,里面也有不少熟悉的站台、铁轨、青山什么的,但是看见那朦胧的画面效果我就想笑:一眼便知这位导演没有类似
的生活经验。与电影中的情节一样,我当时的确也曾坐在沙丘上看青山落日的美景,听着火车驶过的隆隆声。只不过还多了两个动作:挖鼻孔,揉眼睛。因为我要除掉落在里面的煤灰。所以说现实并不如电影那般浪漫。
一个人的成长总是和一个地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个地方是个可以容忍随意抽取或填塞你全部精神的家园,是假想与现实之间的平衡。当然,一个孩子肯定不懂这些,他想要回到这样的“家园”的方式很简单——想法回到包头。那犹如越狱般漫长的计划,直到初中毕业的假期才有了机会得以实现。家里懒得管,我就和邻居借了一辆自行车搭火车去了包头,打算再骑着车回来。多年后,我又以同样的方式,从欧洲骑车返回包头。我想,不停地离开、归去,这辈子都别想逃出我的“家园”。
包头还是那样,变化不大。我和当时最要好的同学重返小学的操场,一
起幻想着要是永不长大该有多好。我还见到了当时喜欢的同班女生,她的酒窝依旧,只是生疏了许多。过去不再回来也不可能再回来,我哪能还坐在秋千上体味长不大的童话!几天后,我踏上了返家的路。
我沿着阴山脚下的110国道一路向西骑行。时值8月,青色的山峦下,劲风吹着牧草。路的一旁向日葵开着,花朵>中着深蓝的天空绽放。骑在路上视野宏大宽阔,出发时的感伤很快就被路上的美景一扫而空。
我当时还小,不知道还需要装备野外生存必需品,只有这一辆借来的自行车,连个水杯都没有,更不用说换洗的衣服和睡袋了。我只知道撅着屁股骑车,饿了渴了就找个人家讨点吃的喝的,累了就在路边的柳树下休息,晚上就找个好心的人家解决住宿。3天后,进入富裕的河套平原,这是我这段旅途中较为幸福的一段时光。瓜果飘香的季节,花几分钱就能买个瓜吃。还记得我在地里解手,发生过淘气地顺手偷走向日葵和西瓜这样的趣事。就这样一路玩,一路骑,走过了巴彦淖尔盟,此刻距离小城乌海还有100多公里。
这一段路对当时还小的我是个考验。从磴口县出来时,公路向南拐入干旱的盐碱地,这个区域人烟稀少,天气炎热,热风不时掀起沙尘,蒸腾着的热浪笼罩着伸向天际的公路,仿佛天地间只有孤零零的一个我。我无法继续骑行。那种情况下我真的害十白了,又渴又饿傻子般推着车向前走,幸好后来遇到了一位卡车司机,带我脱离了险境。在接近目的地乌海时,又遇到了暴雨和冰雹,打得我四处乱跑——沙漠里哪有地方可躲啊!
出发后的第10天,终于到家了,脸上的红晕一个星期后才褪掉。
这段旅行是我少年时代的终结,或者说是我对外部世界的看法由以前少年的幻想转变成了青年对独立生活的渴望。由于父母离异,我高二辍学。在家无所事事,苦闷迷茫是小城青年共同的心理状态,我们犹如突然被放养到野外的羊崽,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对出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人而言
,如果出生于地处偏僻、消息闭塞的小地方,除了考大学或去当兵,基本上没有其他出路。可这两条路对我来说几乎都是奢望。暂不提当兵,单从当年全国大学的升学率只有3%来看,估计经济落后的我们那儿升学率连1%都不到。我初中同学中仅有一个考大学到北京,还是复读3年后才如愿以偿。离家打工在当时也是不可想象的事,所以我只得幻想自己如狄更斯小说的主人公那样,一个人流落到陌生的城市,孤苦伶仃,在社会底层苦苦挣扎,后来受到好心人帮助接受教育,最后过上丰富多彩的幸福生活。读不懂书会导致人变得幼稚,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幻想不会对现实产生任何帮助。此时我对“社会现实”没有任何概念,是之后的北京之行让我接受了现实的再教育。小羊要在狼群建立的秩序中长大。P3-6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