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邮】 穿过云层都是阳光 【正版九新】
九品消毒塑封
¥
13.9
3.5折
¥
39.8
九五品
仅1件
作者贾平凹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4036
出版时间2016-10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39.8元
货号9787550284036
上书时间2024-11-15
商品详情
- 品相描述:九五品
- 商品描述
-
导语摘要
穿过云层都是阳光。也就是说,文学在最高境界上是相通的,只是追求最高境界的方式、路径各不相同。对于中国文学来说,重要的不是学习西方的模式,而是探求其文学的最高境界,汲取其思想营养,并将其与中国的文化传统和现实相结合,即取其精神而弃其形式,最终实现中国文学传统的回归。
《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文学对话录)(精)》是资深文学评论家、贾平凹研究专家韩鲁华,阅读、跟踪研究贾平凹及其作品30年,8次访谈时间跨度24年(1992—2016),全面回顾、深刻解读贾平凹30年创作心路!
作者简介
贾平凹,1952年生于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当代有名作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1993年创作《废都》。2003年,先后担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文学院院长。著有《贾平凹文集》20卷,长篇小说代表作有《浮躁》《废都》《秦腔》《古炉》《高兴》《极花》等,其中《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秦腔》获2008年第七届茅盾文学奖,《古炉》获2011年首届施耐庵文学奖。2013年,获得法兰西金棕榈文学艺术骑士勋章。
韩鲁华,1955年生于山东鄄城,1958年落户至陕西大荔。1984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汉语言文学专业。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院长、当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批评、文艺美学、建筑文化、地域生态文化与文学、文学理论研究。代表作有《精神的映象——贾平凹文学创作论》等。
目录
序言
我就想静下来写点东西
形而上与形而下
为后人留点资料,是我的小小野心
我可以把人性的东西写得很饱满
观念靠不住,生活永远不过时
中国化的文学写作
任何一本书都是给一部分人写的
作家的作品和他的气量成正比
附录一:我和老贾的关系是一种貌离神合
附录二:中国化的当代作家
附录三:《废都》:当代文学史绕不过去的作品
附录四:《废都》的世纪末情结与东方艺术精神
附录五:穿过云层都是阳光
内容摘要
《穿过云层都是阳光:贾平凹文学对话录》是贾平凹的访谈对话录,是对贾平凹三十年文学创作的整体回顾,内容涵盖其主要作品的创作思路、人物形象分析、主题思想、幕后故事等。对话将其作品放到他整个文学创作历史中,进而放到整个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外文学史中加以考察,探寻贾平凹三十年来在文学创作上对中国文学传统的回归之路,重新定义贾平凹作品的文学史价值,并呈现出作品内外的真实的贾平凹,是一部了解贾平凹及其创作的完整而珍贵的文学对话录。
精彩内容
时间:1992年9月26日地点:西安市含光路陕西广播电视大学韩鲁华家采访者:韩鲁华受访者:贾平凹这是与贾平凹做的第一次访谈,时间是1992年9月26日,地点就是我家。所谓的家,也就是一间平房而已。当时在座的还有王仲生、王新民、孙见喜先生,他们也有插话。做这次访谈的缘由,好像是孙见喜提议写部研究贾平凹的专著,由王仲生先生与我合作完成。为了更为深入了解贾平凹文学创作的整体思想,便商议与平凹一块谈一次。由我列出谈话提纲,并进行主问,其他人插问。记得王仲生、王新民二位先生都提出了问题。当时录音整理至少有一两万字,但后来给杂志投稿,就把许多话删节了,包括二位所提出的问题。对此,当时也跟他们作了解释。在此对二位先生再次表示深深的感谢。现收录的是《当代作家评论》1993年第1期的刊稿。时间久了,又搬了几次家,原稿已难以找到,甚为遗憾。
韩鲁华 你小说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很特殊,除一般所说的人物形象外,你作品中的山、石、水、月、动物、和尚,等等,构成了另一形象形态。请你从整体上谈一谈你创作时的构想。最好从理论上阐述。
贾平凹 我对理论不懂,知道的不多,只是偶然听一点,读一点。我觉得你从人物形象和其他艺术形象角度提问题,比单一说人物形象好。在我的创作中,我平常是这样想的,小说发展到今天,变化很大。19世纪前的小说主要是塑造人物形象。后来越发展越杂琐了。现在都在说符号学,对符号学我有我的看法。譬如说《诗品》,特别是《易经》,就是真正的符号学。《易经》谈到每一个卦都有一个象。整个有一个总象。对于文章,严格地说,人和物进入作品都是符号化的。通过“象”阐述一种非人物的东西。主要起这种作用。当然,这种作用各人追求不同。对于我来讲,不是所有的作品都是这样。开始时,我并不是这样,只是近年来才自觉起来。或者说,我开始的追求还不自觉。有一个气功师对我说过,为啥算卦时能预测别的遥远的事情,这和打仗一样。譬如咱们坐在这房子里,书桌在这儿,茶几在那儿,你坐这儿,我坐这儿,等等吧。这一切是具体的物象。但具体的物象是毫无意义的。现实生活中琐琐碎碎的事情都是毫无意义的。这时,突然有一个强盗闯进来,抢东西了,枪一响,就像算卦一样,开始算卦了。按气功师说,场就产生了。这里所有的东西都成了有意义的。桌子或许成了制高点,茶几成了掩体,等等。这样一切都变成了符号。只有经过符号化才能象征,才能变成“象”。《易经》里讲象,譬如说,“仰观象于玄表”,抬头看时要取这个象,从哪儿取?从天上的日月星辰,象在天上。“俯察式于群形”,群形就是杂七杂八的琐碎事情。从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中得到你的形式。但象就等于哲学的东西;意念的东西,就要向高处,向天下看。譬如太阳象征个啥,月亮象征个啥,一切都是从象上取。所以,就人吧、物吧,我写的时候尽量写日常琐碎,但你会有意识把这些东西往象征的方面努力。
韩鲁华 我们在读你的小说时,感觉你在叙述中把现在理论上谈的各种视角都使用了。整体上造成一种多视角的审美效果。这方面,请你谈一下自己的想法。
贾平凹 关于视角,我着重谈一点。严格地说,我是1985年以后,这方面才慢慢自觉起来的。做得还不是很好。我看一些评论文章,说我转换角度呀,或者说有陌生感、间离感,等等。我现在不谈具体的叙述视角,大而化之来谈这个问题,从大的方面组建一篇文章,也是集中在一点上,就是我刚才说的取象问题。我最近写一些东西,《浮躁》里也牵扯到一些。里面不停地出现佛、道、鬼、仙等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我是想从各个角度来看一个东西。譬如写杯子,我就从不同角度来审视。最近写的长篇我就从佛的角度,从道的角度,从兽的角度,从神鬼的角度,等等,来看现实生活。从一般人的各个层面来看现实生活,这是必然的,不在话下。一句话,从各个角度来审视同一对象。为啥会这样?我为啥后来的作品爱写这些神神秘秘的东西?叫作品产生一种神秘感?这有时还不是故意的,那是无形中就扯到这上面来的。我之所以有佛道鬼神兽树木等,说象征也是象征,也是各个角度,不要光局限于人的视角,要从各个角度看问题。当然,这里有我的原因,有生活环境的原因。因为我从小生活在山区,山区一般装神弄鬼这一类事情多,不可知的东西多。我从小时起,印象特别多,特别深。再一个是情趣问题。有性格、情趣在里面。另一个是与后天学习有关。我刚才说的符号学、《易经》等的学习。外国的爱阐述哲理、宗教等,咱不想把它死搬过来,尽量把它化为中国式的。把中国的外国的融合在一块儿,咱的东西就用上了。譬如佛呀道呀的。现在不是讲透视么,透视拍片子,就要从不同角度拍,才能诊断准确,才能把病认清认准。我想弄文章也是这样,尽量多选几个角度叙述,不要叫文章死板,要活泛一点,读者读时才有味。一种角度死把死的,一个调调子,人都没个喘口气的机会。正这样说哩,又换个角度,让人换个口味,哎,人们从中得到另一种情趣,另一种享受。是不是美的享受,我不敢说,反正我是朝这方面努力的。内涵么,也相应地多一些。不要太单,单了不好,人一眼就看透了,没啥意思。叫人大口吃一阵,也慢慢嚼几口,精神放松一下。老处于紧张状态,那,把脑子里的弦都绷断了。
韩鲁华 叙述视角和结构紧密相连。有人把你的小说结构从总体上归结为线性结构、网络结构、块状结构、解构结构等几种,你是怎样看待这个问题的?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