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 希特勒的兴亡 【正版九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包邮】 希特勒的兴亡 【正版九新】

九品消毒塑封

18 3.0折 59.9 九五品

库存2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威廉·夏伊勒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07627

出版时间2017-08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定价59.9元

货号9787559407627

上书时间2024-11-14

文渊文化传媒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商品简介

 

  写过希特勒传记的人有很多,但真正亲眼见过希特勒本人的却寥寥无几。

 

  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时任哥伦比亚公司驻德记者、后来成为史学泰斗的威廉·夏伊勒来到柏林,开始了对希特勒长期的跟踪报道。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从权力*一步步走向毁灭。

 

  在柏林,我目睹希特勒登上元首的宝座,进行煽动人心的演讲。无数人陷入他的语言魔力,崇拜他,并服从着他可怕的命令。

 

  在波兰,我跟着德军在前线待了几天,所有城市和乡镇都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尸横遍野。在那里,希特勒被塑造成了战无不胜的德国战神。

 

  在贡比涅,我见证了法国投降的场景,希特勒带着胜利者的傲慢宣读停战协定,他终于洗刷了“一战”的耻辱。这是他一生的光辉时刻。

 

  ……

 

  翻开本书,领略一个历史见证者眼中真实的希特勒。

 

作者简介
威廉·夏伊勒,美国有名驻外记者、新闻分析员及世界现代史学家。1904年生于芝加哥。
1934—1941年间,夏伊勒在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担任驻德记者,期间他亲眼见证希特勒上台并跟随德国军队辗转于各大战场。他将这一时期的新闻传至美国,其激情洋溢的言辞使美国开始对纳粹保持警惕,这使他赢得了皮博迪奖。
1960年,他根据亲眼见闻和纳粹被缴获的档案编撰而成的《第三帝国的兴亡》正式出版,并于次年获得美国国家图书奖和凯里·托马斯奖。上市不到一年,销量超过100万册,被誉为研究纳粹德国的推荐阅读之作。
代表作品:《第三帝国的兴亡》《希特勒的兴亡》。

目录
第一部分  希特勒的发迹
  父亲与儿子
  在学校的时光以及一段无所事事的日子
  在维也纳的沉沦与出离:一生中最悲惨的岁月
  命运的抉择:走上政坛
  啤酒馆政变
第二部分  征服德国
  一本发人深思的书和一个新的开始
  堕入爱河
  夺权的驱动力
  元首与独裁者
第三部分  征服欧洲
  没有流血的战争
  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战争初期的惊人胜利
  巨大转折
第四部分  希特勒的灭亡
  希特勒的“新秩序”
  刺杀希特勒
  希特勒帝国的终结
  希特勒之死

内容摘要
写过希特勒传记的人有很多,但真正亲眼见过希特勒本人的却寥寥无几。
  1934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时任哥伦比亚公司驻德记者、后来成为史学泰斗的威廉·夏伊勒来到柏林,开始了对希特勒长期的跟踪报道。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从权力*一步步走向毁灭。
  在柏林,我目睹希特勒登上元首的宝座,进行煽动人心的演讲。无数人陷入他的语言魔力,崇拜他,并服从着他可怕的命令。
  在波兰,我跟着德军在前线待了几天,所有城市和乡镇都在战火中化为废墟,尸横遍野。在那里,希特勒被塑造成了战无不胜的德国战神。
  在贡比涅,我见证了法国投降的场景,希特勒带着胜利者的傲慢宣读停战协定,他终于洗刷了“一战”的耻辱。这是他一生的光辉时刻。
  ……  翻开本书,领略一个历史见证者眼中真实的希特勒。

主编推荐

◆《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经典力作。

◆作者亲眼见证并跟踪报道了希特勒从崛起到败亡的全过程。

◆他亲眼见证了希特勒煽动人心的就职演讲、三个月灭亡波兰后的趾高气昂,以及在接受法国投降时的轻蔑傲慢。

◆本书是了解希特勒一生的极简经典版本。

◆32开精装装帧,内有16页精美彩插,极具阅读和收藏价值。

推荐链接: 

推荐您购买读客其他畅销书:



【内容简介】

精彩内容
 在维也纳度过的四年时光,也就是1909年到1913年,成为了希特勒一生中最悲惨的岁月。
那恰恰是他从男孩成长为男人的一段时间——从20岁到24岁。通常来讲,这应该是一个人生命中最美好的时光:一个年轻人要开始新的生活了,一切都是那么的令人兴奋;新鲜的经历、新的问题和所有难以预料的挑战,都会让一个人找到真正的自我。
这世界上没有什么城市能比奥匈帝国的首都维也
纳更为适合生活了。无论是那时还是现在,它都是欧洲最美丽的城市之一。它地处多瑙河沿岸,坐落在维也纳森林的苍山之下。可能因为曾经是一个帝国的首都,如今整个维也纳依然拥有着恢宏的气派:街道宽阔,公园绿地广袤,楼宇建筑庄严高雅,城市里遍布着尖顶的教堂,随处点缀着古老的宫殿。
在希特勒的时代及其前后,音乐都弥漫在这座城市的空气中。那些都是曾居于此地的伟大音乐家——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的作品,当然还有帝国最后的“小阳春”时代受尽人们爱戴的约翰·施特劳斯谱写的欢快的华尔兹。
维也纳人是我在欧洲所遇到的最富魅力的人。他们非常快乐,热爱生活,并且会努力地让生活变得更为美好。他们喜欢跳舞,尤其是源自于此的华尔兹。
他们喜欢在咖啡馆与朋友相聚,快乐地交谈。他们也
经常会去剧院,并对歌剧充满了热情。维也纳人喜欢美食,也爱喝葡萄酒。哪怕是在生活艰辛的时候,他们依然满怀美好的梦想。
但希特勒并没有感受到同样的快乐,也没有那样的梦想;显然,他也没能欣赏到这座城市的美。他把在维也纳的日子称为“一生中最悲惨的岁月”,原因并不难理解。
首先,他不想找一份正常的工作,反而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工作感兴趣:铲雪;清理地毯;在火车站扛包袱。当生活难以维持的时候,他会去当建筑工人,但这种情况很少,因为他憎恨这种工作。由于没有固定收人,他只能住在廉价旅馆里。衣衫褴褛、头发蓬乱、满脸胡茬的他,看上去就是个流浪汉。
希特勒从来没做过当时流行的壁纸工或油漆工。
他懒得去学习那些技术。最后,他通过画一些水彩画广告赚到了一些钱。这在某些程度上满足了他对“艺术”的追求,但却很难满足胃的需求。
他后来曾写道:那时的生活确实很贫寒,我几乎每天都饿着肚子。
饥饿成了我忠诚的保镖;它从来没有离开过我,有时甚至成了我的唯一所有。我开始了与这个残酷“朋友”的不断斗争。
那时见过这位未来德国领袖的人,一定会认为他就是美国人所说的“废物”(bum)。他看上去颓废而不合时宜,事实上也的确如此。
但这个故事还有另外一面。和大街上其他流浪汉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