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包邮】 时间快与慢 【正版九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包邮】 时间快与慢 【正版九新】

九品消毒塑封

15.6 4.2折 36.8 九五品

仅1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马克·维特曼

出版社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5144

出版时间2017-0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36.8元

货号9787514215144

上书时间2024-11-07

文渊文化传媒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前言

017 章 时间的短视现象:关于等待能力
047 第二章 探索大脑内置计时器
071 第三章 被感知的当下:当下的3 秒
099 第四章 生物钟:我们为何需要时间
135 第五章 长短人生
165 第六章 时间赢亏:本我与时间
199 第七章 身体时间:时间意义是如何产生的
225 致谢词
229 图片来源

序言被消失的现在与被消灭的无聊
  在计时装置出现之前,“活着”的感觉来自不断感知变化的当下,而掌控命运走向的密码,被封存在基因里。
  基因中埋藏了呼应昼夜交替的周期节律,也设置了衰老死亡的生命周期。大部分人困倦与清醒的时间与当地光照同步;也许是原始人分工的差异,少数人变成了天生的“百灵鸟”或“夜猫子”,他们的入睡时间会提前或者推后一至三小时。人的预期寿命也有尽数:每次细胞分裂,都会造成染色体后一段碱基——端粒的缩短,在新陈代谢中,DNA累计着损伤与衰老的信息,终通往生命尽头。
  内在节律也是其他动物的时间感来源,在清醒—入睡—清醒的周而复始中,过去被抛在脑后,未来无从想象,只有当下的外界刺激带来的反应,成为全部的生命体验。
  当人类不甘于本能驱使,试图掌控自然规律与命运轨迹,根据时间节点总结过去与计划未来的需求就产生了。时间的概念源自对“精准预测”的渴望,从而使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成为可以做出长期规划的物种。
  对精确感的追求造就了人类文明发展史。从观察太阳东升西落来定义一天,到观察物体投影的运动定义小时,直到摆钟的出现,使时间的度量首次精确到秒。以秒计的钟表在生活中得到普及,不过100年时间。在这之后,人类快速步入现代社会,开始过上被精确测算与分割的生活。
  被消失的现在
  加入时间变量后,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变得容易,这导致了科学成果的井喷,从天体运行到生命过程,这些研究被广泛用于指导生活;从预测下一场降雨的范围,到估算抽烟行为会缩短多久的寿命……以时间为坐标的图表,用各种走势曲线,将视角延伸到尚不可见的未来。
  时钟见证了整个社会生产力和效率的飞速提高,更见证了每个人适应时间的挣扎努力与频繁失败。
  几点起床不再取决于缕阳光何时出现,而是工作与学习何时开始。几点入睡也不取决于困意来袭的时间,而是当天任务是否完成。无论是否携带“夜猫子”基因,在互联网行业中,超过一半人在23点之后入睡。很多人用咖啡和褪黑素来制造清醒与困倦感,以适应违背身体意愿的时间进度。“睡眠相位后移”(入睡和清醒的时间均延后几个小时)成为一种需要被诊断和治疗的疾病,因为它无法匹配朝九晚五的工作设置。
  现在,从“今日”变成“此时”,又具体为“这一秒”。当下成为时钟上的短暂停顿,转瞬即逝。你可以清楚定位过去事件发生的时间,也可以制订无比细致的未来计划,但你无法在日程表中找到此时此刻的位置。
  严格设置的时间计划让未来变得迫近可触。人们很快意识到,“立刻”和“马上”是不诚恳的许诺,大家更需要“1分钟后”或者“半小时后”这样精确的预估。一个员工曾这样形容他习惯拖延的老板:在公司内部,遇到一些需要讨论的事情,会选用一套别致的换算标准:马上约等于5分钟,5分钟约等于2小时,2小时约等于2天,2天约等于2周,2周约等于2个月。以上公式可以直接粗暴地简写为:马上约等于2个月。
  消灭不确定性与拖延有效的方式就是制定死线:闹钟将在5分钟后响起,高铁将在1小时10分钟后发车,明天上午有在另一个城市的演讲,演讲大纲需要在上场前半小时给到工作人员。死线使未来某一时间点变得重要,扭曲了靠近它的时间流逝速度,也制造出一些生产效率的时刻,那不停奔跑的数字不再是客观的时间评估工具,而是压迫着你停不下来的助力器。
  死线让行动意义更清晰地指向未来,这意味着你手头正在做的事不会立刻带来回报,奖赏发生在未来的某个确定或不确定的时刻——下个月初领薪水,半年后考试,或者,不知何时才会出现的六块腹肌。对未来的想象越清晰,就越不在意眼下的感受是否令人愉快。人们称之为“延迟满足”。
  现今,“延迟满足”已经成为重要的成功学概念之一。牺牲眼下的享乐成为提升能力的必经之路。在一个充满阶层与身份焦虑的社会中,这种努力甚至被视作实现阶级跃迁的机会。本书作者亦认为,为实现被社会认可的目标而能忍受延迟获得奖金的能力,是一个人进入社会中产阶级的前提。
  为了让延迟时间缩短,减轻等待与忍耐带来的不舒适,人类发明了各种时间管理方式。目前流行的是番茄时间管理法,将时间以半小时为单位划分,每专注工作25分钟,可以休息5分钟。于是,工作目标从不确定何时可以完成的任务,巧妙变成了25分钟后的休息。期待时间被缩短了,实现目标的未来看起来触手可及。
  计数与倒计时是另外一种时间管理技术。想象你正在进行一个身体多处肌肉发力的训练动作,例如平板支撑。随着时间流逝,你越来越清晰地感觉到自己身体的“存在”,你感觉到酸胀、疼痛,甚至开始颤抖,每一秒都漫长无比,你快撑不下去了。这时候突然响起了倒数计时的声音。
  痛苦突然变成了期待,注意力从自己转移到了身体之外。每个数字都像一种赞赏,坚持下来变得容易。现在,时间提醒被广泛使用于各种运动场合,帮助那些独自训练的人有效地提高总运动时间。
  被消灭的无聊
  计时装置不仅掌控了我们的工作节奏,也放大了无所事事的空虚,我们越来越难以接受没有目标和没有安排的时间。而本书作者对时间感这一课题的研究,正是从“无聊”这一体验开始的。
  无聊不是忙碌之后的放松休息,而是无意义和不行动,不知道要做什么,也不知道即将发生什么,没有外界输入,只有自己的想法在陪伴自己。
  一个受过冥想训练的人很容易度过这样的时刻:他只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专注于自己飘来飘去的念头,就可以感受专注与宁静。但对更多人来说,这是漫长而痛苦的时刻,甚至不可忍受。
  近有一个关于“无聊”的实验得出了令人震惊的结果:在封闭的实验室中,为了打发仅仅6~15分钟什么都做不了的时刻,71%的男性被试者和26%的女性被试者会选择电击自己,有人甚至反复电击自己。对很多人来说,接受外界刺激,哪怕是令人痛苦的感觉,也比安静独处强得多。
  与自己感觉独处的时间通常无比漫长,与外界互动的感觉会让时间变快。现在,消灭因无聊产生的痛苦,成为无数产业存在的理由。借由手机、耳机、iPad、kindle,只要你愿意,你可以永不切断信号的输入:坐在马桶上看书、玩手机,跑步的时候听音乐与计步提醒,甚至洗澡的时候也可以在浴室里放一些音乐。
  游戏产业在这方面做得成功。一个精心设置的游戏,一定会让每次操作都给人继续进行下去的反馈——投入与回报被精确量化,行动立即输出结果;持续行动,带来成就,逐步提升。在一个工作普遍需要延迟满足的时代,这给了人充分的即时满足:在虚拟世界中,感受到未来掌握在自己手中。
  几百年前,哲学家帕斯卡在《思想集》里说:“人性的所有问题,都源自人类无法静下心来思考。(Allofhumanity'sproblemsstemfromman'sinabilitytositquietlyinaroomalone.)”而现在,事情则变成了:所有基于人性的产品创新,都源自对人类无法静下心来思考的洞察。或者像我一个朋友所说:“不耐烦是人类进步的动力。”
  “眼球经济”的要义,就是每次关注和点击都会被换算成商业价值。所有的商家都在穷尽智慧,让人们注意并使用自己,并因此感到时光飞逝的愉悦。这个时代不允许人在任何一种场景下无聊。如果你竟然不知道怎样打发时间,一定是因为你还没有试过下一个消灭无聊的产品。
  时间,快与慢
  个体特质的差异,生活状态的差异,让每个人都拥有独特的时间视角。
  如果你感到时间过得越来越快,这说明你开始老了。成年人要比儿童感觉到时间过得快,年纪越大,会感觉时间过得越快,这种感知速度在60岁达到。但是,这种体验因人而异:一个拥有丰富的人生经历和不断变动的生活方式的人,在回顾往事的时候,比那些按部就班平淡生活的人更容易感受到生命时间的延长。
  容易焦虑的人不在意现在的感受,好像活在未来,他们为尚未发生的事情而紧张不安,好像下一秒灾难就会降临。和未来可能到来的危险相比,当下的安全显得毫无意义——有洁癖的人因可能发生的细菌感染,每天花数小时反复清洁;恐高症患者因对跌落的恐惧而无法站立在海拔稍高一点的地方;对社交的焦虑可能让人在迈出家门前已经心跳过速;对未来失业的焦虑可能会让人现在选择让自己深恶痛绝的工作。
  喜欢刺激与冒险的人正好相反。他们沉溺于当下的快乐,忽略可能的风险。他们热爱能带来即时感官强烈刺激的活动,例如滑雪、飙车、蹦极、吃辣、看恐怖片。他们的处世哲学是活在当下,拥抱变化,及时行乐,哪怕下一秒就会死去也不在乎。男性寻求感觉刺激的倾向比女性高得多,年轻人也比中老年人更热爱刺激。
  这种时间感知的多样性,成为探索人类心理和行为的独特视角。在这本书中,作者用时间的流逝速度重新审视了这些概念:
  期待:变慢的时间
  期待源自将来可能的收益,使人们迫切盼望未来到来,感到现在不可忍受。收益越大,兑现周期越短,期待的感觉越强烈。
  无聊:变慢的时间
  无聊是一种对时间流逝的近距离感知,人们用消极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现状,并感到与自身独处的痛苦。
  发烧:变慢的时间
  由于新陈代谢加快,生物钟变得比实际时间更快,发烧的时候,很容易把时间错误地估计得更长。
  专注:变快的时间
  专注的时候无法觉察到时间流逝。所有的想法都与正在做的事情有关,一种“物我皆忘”的心流体验让人感到幸福与时间飞逝。
  衰老:变快的时间
  随着年龄增长,人们感觉到时间流逝越来越快。这种加速的感觉在60岁时达到峰值。中年危机就是从时间加速开始的。
  工作:变快的时间
  生产力提高并没有增加闲暇时间,而是使时间节奏大幅加快,同时做几件事成为常态,多任务处理成为现代社会的技能。
  如果说霍金的《时间简史》是在讲作为客观度量单位的时间故事,本书则从心理学的视角,诠释了作为主观感受一部分的时间感。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你会不停体验到对号入座的感觉,看到曾发生在自己、父母、朋友、同事身上的故事一一被复现,并通过时间视角的诠释获得新的理解。
  作者说:“我们的时间体验就是我们自己的成长故事。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我们即时间,我们的时间感可以反映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可以反映我们自己。”在我看来,时间感不仅反映了自身生命体验的变化,更见证了个体被时代潮流裹挟着前进时,无可回头的挣扎和痛苦,努力与快乐。
  郭婷婷
  2016.11.29
【免费在线读】

商品简介

 人类有着广泛的时间观念,对于时间快慢不同感知的案例随时随地在我们生活中出现。例如孩子们就很讨厌等待。(他们总会问:“我们还要多久?”)
  时间消磨时,无聊总会被我们挂在嘴边。随着年龄的增长,时间似乎在加快,时光一刻不停转。那么,我们所理解的时间是从哪儿来的?
  在这本书中,维特曼教授凭借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的*见解,探讨了主观时间之谜,解释了我们感知的时间,包括每时每刻的时间与整个人生。同时维特曼教授还分析了时间为什么会加速、我们的成长与时间的关系、时间和意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维特曼教授还解释了,我们如何能够在享受当下和后期满足中做出选择;为什么容易冲动的人容易无聊,为什么他们总是无聊;是否每个人都有一个自我的速度,一种独特的大脑节奏,可以从慢节奏的人里挑出快节奏的人;为何持续性的感觉总是被当成”错误的信号”,让我们知道准备晚餐或是等公共汽车的时间好漫长。

作者简介

马克·维特曼
  德国慕尼黑大学心理研究所教授,从事前沿领域心理学和心理健康的研究长达数十年,曾在在加利福利亚的圣迭戈大学精神病学部门、德国弗莱堡心理研究所、慕尼黑大学等多个部门任职。

目录

001 序言 被消失的现在与被消灭的无聊
013 前言

主编推荐

“感觉网络是个黑洞。网速越快,时间越慢,我只是拿起手机玩了一小会儿,再抬起头,地球已经过了两个小时了。”
  “不觉得很神奇吗?当躺在床上的时候,你看了看时间是早晨7点,你闭上眼睛睡了5分钟,睁开眼再看,时间突然就变成了8点45。”
  “如果你认为1分钟过得很快,那你一定没有做过平板支撑。”
  上面的这几种情况,你是不是经常遇到?
  在生活中,有时候明明已经过去了一小时,却觉得还不到一小时,这便是低估了时距——主观估计的时间流逝变慢了,然后发现“时间流逝变快了”。
  影响这种主观判断的因素究竟是什么?
  我们可以控制这种主观判断吗?
  控制这种主观判断,对于生命的延长有无意义?
  一切的答案,都在这本书中。
【内容简介】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