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说老行当 【正版九新】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图说老行当 【正版九新】

九品消毒塑封

17.9 3.7折 49 九五品

库存2件

天津宝坻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矫友田

出版社济南出版社

ISBN9787548822042

出版时间2016-07

装帧其他

开本16开

定价49元

货号9787548822042

上书时间2024-06-21

文渊文化传媒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导语摘要
 岁月到底为我们留下了什么,又带走了什么呢?
在这个日益喧哗和浮躁的红尘中,我们往往轻易地就选择了遗忘:将那些萦绕着童年欢悦的炊烟,以及淳朴的笑容和充满睿智的叮咛,都湮没在慵散的时光里。
假如真是这样,或许有一天,我们会蓦然发现,自己的灵魂之根竟不知该扎往何处。因为,我们已经遗忘了太多本真的记忆。
一个人丢失了本真,就会失去自我;一个民族丢失了传统,就会失去世界。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也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基石。留住那些传统的记忆,不仅仅是留住我们心灵的栖息地,更重要的是留住了一眼涌动着美德之水的甘泉。
由矫友田著的《图说老行当/中国传统记忆丛书》介绍了传统文化中各种行业的有关知识。

作者简介
矫友田,1973年生于青岛,《读者》《格言》《思维与智慧》等媒体签约作家。迄今已在全国各级报刊发表文学作品300余万字。已出版《抚慰一生的智慧茶》《图说老绝活》《图说老手艺》《每都是你的骄傲》《火舞的蝴蝶》等作品20余部。作品曾荣获2010年冰心图书奖,入选第三届“三个一百”原创图书出版工程等。

目录
第一辑:文化娱乐篇
  惊险刺激跑马戏
  诙谐逗趣耍猴儿
  神幻莫测变戏法
  如影似幻皮影戏
  机灵讨巧耍耗子
  箱中秘景拉洋片
  异彩纷呈木偶戏
  风情万种小书摊
第二辑:修补制造篇
  风雨沧桑箍桶匠
  锢锅锔碗锔大缸
  编织竹器竹篾匠
  吃苦耐劳石匠行
  炉火精锻打铁匠
  砥锋砺刃磨刀匠
  “八作”之首木匠行
  印花添彩染布匠
  砌墙盖房泥瓦匠
  妙手回春小铜匠
  整旧如新弹棉匠
  汗流飘香榨油匠
  抟泥烧器制陶匠
  毫厘必究钉秤匠
第三辑:手工绝艺篇
  铜锣声响吹糖人
  祈福迎祥印年画
  一双巧手捏面人
  栩栩如生编棕草
  能工巧匠捏泥人
  慢工细活打金箔
  绣娘绣出一方天
  绒花俏上春枝头
第四辑:市井服务篇
  助人分娩接生婆
  刀光血影杀猪匠
  铁肺钢腹吹鼓匠
  游刃有余修脚匠
  九品“待诏”剃头匠
  温暖便利老虎灶
第五辑:耕织渔猎篇
  植桑采叶养蚕忙
  剥茧缫丝织彩绸
  绿水轻舟放鸬鹚
  “嗡嗡、嘤嘤”纺棉花
  粗朴豪放手织布
  胆大心细狩猎人
第六辑:行商摊贩篇
  艰辛奔波货郎担
  香酥脆甜爆米花
  诚信为本赊小鸡
  巧舌如簧卖估衣
  清凉解暑酸梅汤
  三分卖糖七分唱

内容摘要
 由矫友田著的《图说老行当/中国传统记忆丛书》图文并茂,以生动有趣的故事和文字,向读者介绍了中国各种传统老节俗的由来、历史与发展等情况,史料丰富,文学色彩深厚,以散文化的笔法将中国各种传统节俗和文化娓娓道来,对普及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精彩内容
 惊险刺激跑马戏跑马戏,又称“跑马解”,是过去我国民间深受大众喜爱的杂技表演项目。虽然说都是跑江湖卖艺,但跑马戏表演与那些单打独斗的江湖艺人是有一定区别的。跑马戏是属于团体性质的表演,旧称“马戏班”,现多称为“马戏团”。即使一个小型的马戏班,至少也有十来个演员。
马戏班的人员构成比较稳定,多为家族式的,或师徒相承,一般不用外人。班主多是一对较有威望的老年夫妇,男的称“老汉”,女的称为“老坐子”。
到了一个地方之后,他们首先要选择好演出的场地。在城镇卖艺,多选择在广场市头;若在农村卖艺,则多选择在场院上。然后,随班的一起动手,扎起一个硕大的圆形围棚,大小以戏班的规模而定。旧时,有些财大气粗的戏班,通常也会雇请当地的棚匠扎制。
跑江湖的规矩很多,马戏班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卖艺之前,一般都要拜访一下当地几位有声望之人,一点薄礼或一顿酒菜即可,以便得到照应,省去一些不必要的麻烦。马戏班在一个地方卖艺的时间,视生
意的好坏而定,但一般也就是数天的时间,而后继续启程奔赴下一个目标。
演出场地定好之后,马戏班的艺人们便肩挑道具,扛着兵械,或牵或骑着马匹,敲锣打鼓,沿街宣传。骑在马上的,多为马戏班的当家女艺人,穿红着绿,煞是威风。
在演出时,观众需要付钱买票入场。门前有几个人敲着锣鼓,大声吆喝着招揽观众。而一些顽皮的孩童,趁着人多杂乱之际,掀开围棚,像猴子一样机灵地钻了进去。对此,那些在棚外维持秩序的艺人们,也只能无奈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围棚中央,有几匹马,几张桌子、凳子,一口大缸等物,都是他们表演的道具。开场时,先由几个小女孩,踢踢脚,弯弯腰,或翻个筋斗。半个钟头以后,有几个男的骑马在场中跑些圈,为的是不令观众寂
寞。当观众坐到大半的时候,表演才真正开始。
马戏表演,在我国民间有着十分古老的历史。据史料记载,汉代的马戏,已经具有相当高的水平。张衡在牺京贝武》里描述说:“建戏车,树修旃,假童逞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缝。譬殒绝而复联。百马同辔,聘足并驰,撞木之伎,态不可弥。”其大意是说:表演马戏的车子上,树立着一杆高高的赤旗。一个幼童攀援着旗杆上下翩翻,突然失手倒栽下来,眼看就要被摔死。谁也想不到,他的脚还在上面挂连着——这是故弄玄虚。那拉着戏车的百匹骏马,同辔同步,整齐地一起飞奔着。这种戏车檀木之技,真是变化多端,妙不可言。
南北朝时期的马戏,仍带有鲜明的汉代马戏的印记。如晋代文人陆翔撰写的《邺中记》所述,后赵石虎建都于邺(在今天河北临漳的西南)。每朝元会,都要在殿前作乐。这个“乐”,当然也包括杂技,马戏也在其中。马拉的戏车长约两丈左右,中间立一木杆,杆上固定着一根檀木,呈“T”字型。驭马飞驰,两个艺人分别跃上横木两端,作出飞鸟展翅、逆行倒挂等惊险动作。
随后,艺人们装扮成猿猴,在马上献技,一会儿挂在马胁两侧,一会儿站立在马头上,一会儿蹲踞在马尾处。骏马飞奔如常,人如猴子般灵活,紧缀在马的身上。所以,当时人们称这种技艺为“猿骑伎”。
到了唐代,马戏表演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其中“透剑门伎”尤为精彩。所谓“透剑门伎”,就是马跃刀山。在地上倒插刀剑,间隔分成几级,犹如房椽,寒光闪闪,使人望而却步。表演者驾驭马匹,奔腾跳跃,飘忽而过,人马无伤。
到了宋代,马戏技艺更为成熟,表演技巧更加精湛高超。在东京汴梁(今河南开封)给皇帝表演马戏时,就有跳马、倒立、拖马、引马、立马、骗马、镫里藏身等多种多样的马上功夫。后来,这种马术表演不仅仅只为皇帝老倌儿做宫廷供奉,在民间也逐步盛行起来,俗称“走解”。
P3-5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