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脉诊导论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脉诊导论

36 26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周达君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144452

出版时间2011-0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210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26元

上书时间2024-04-28

灵感飞驰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脉诊导论
定价:26元
作者:周达君 著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7-01
ISBN:9787117144452
字数:195000
页码:21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授人以渔”,还是“授人以鱼”?在中国的师道传统中,一直都是争议话题。由周达君编著的《脉诊导论》共三篇,主要内容为什么是脉诊,脉诊因何成疑,我的脉诊实践,脉诊的诱惑,怎样学习脉诊,古今脉辨,脉象仪的发明,脉诊表述的差异等。本书语言通俗,穿插的医案与故事,也使得中医爱好者们在阅读中不会太枯燥。
内容提要
《脉诊导论》作者周达君先生幼承家教,从学于当代著名针灸名家方云鹏(作者的外祖父)。他勤奋好学,广拜名师,承黄元御学验之精髓,探传统中医之本源,中西医学理论及临床实践扎实;且强调用中医的理念认识问题,用现代医学的知识分析问题;临证喜针药并重,善于治疗各种疑难杂症,临床审证,脉诊为先,强调“微妙在脉,不可不查”,提出“脉重解析”的观点。《脉诊导论》从决疑篇、经典篇、实践篇三篇予以阐发脉学,说理透彻,是作者临证20载在临床实践中对脉学感悟的总结。《脉诊导论》对中医各科临床医生进一步掌握脉学精髓有较大的参考价值,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懂脉学、临床应用脉学有启发、借鉴和指导作用。
目录
决疑篇 章 什么是脉诊 第二章 脉诊因何成疑 第三章 我的脉诊实践  一、初识脉诊  二、发现手感  三、认识全息  四、读书生疑  五、手感决疑 第四章 脉诊的诱惑  一、脉诊是中医四诊的重要内容   1.望闻难凭   2.问诊多惑   3.脉诊有度  二、脉诊提示中医临床能力  三、脉诊与临证巧思  四、脉诊与中西医结合  五、脉诊是中医对人体生命状态的重要探求方式  六、脉诊是中医基础理论的起源与重要体现 第五章 怎样学习脉诊  一、明理为先   1.脉求全象   2.脉求因果   3.立志当明  二、手感次之   1.认识手感   2.手感先天,后天可补   3.手感明理  三、读书第三   1.由浅入深   2.熟读经典   3.广泛涉猎   4.相信古人   5.学会存疑  四、临证第四   1.脉证相应   2.脉有所变   3.脉有所藏   4.相信自己 第六章 古今脉辨  一、寻找立足点   1.西医的立足点——分析与解剖   2.中医的立足点——系统与整合  二、分析与解剖式的脉论   1.心脏的泵原理   2.脉搏波的原理   3.定义与批判   4.臆断  三、系统与整合式的脉论   1.脉是波动   2.脉的形态学变化   3.脉与多因素相关 第七章 脉象仪的发明  一、脉诊理念问题  二技术的先进性  三、信息的处理   1.变量的设定   2.电脑的发明与应用  四、对脉象仪的重新认识 第八章 脉诊表述的差异  一、语言表述差异  二、理解方法不同  三、手感表述的差异  四、古今病证差异经典篇 章 如何看待《黄帝内经》脉法 第二章 五脏脉法  一、五脏脉变   1.心脉   2.肺脉   3.肝脉   4.脾脉   5.肾脉  二、五脏诊法 第三章 十二经脉法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第四章 诊胃气脉法  一、胃气的概念  二、平脉与胃气  三、胃气的本源  四、胃气脉位  五、真脏脉与胃气 第五章 三部九候脉法  一、三部九候脉位  二、三部九候脉法   l.查独   2.查平   3.查相应  三、三部九候脉与预后  四、三部九候脉与脏腑辨证 第六章 寸口尺肤脉法 第七章 尺脉法 第八章 寸口脉法 第九章 四季平脉 第十章 《黄帝内经》脉法的特点  一、明理为先,脉别阴阳  二、内外相形,脏腑辨证  三、解剖定位,全息解脉  四、其本脉象,入门有法  五、知常达变,贵在查独  六、脉象分析,病机为要 第十一章 《难经》脉法  一、独取寸口  二、有关无位  三、三部候气  四、三部分形  五、五脏诊法   1.呼吸定五脏   2.手感定五脏   3.浮沉定五脏  六、脉分阴阳实践篇 章 解析脉总纲 第二章 解析脉纲  一、表里——浮沉分表里(脉位)  二、寒热——迟数,速度辨寒热  三、敛散——弦濡,边界知敛散(弦为气郁,濡为气散)  四、气血——滑涩,手感查气血(脉感:滑涩)  五、虚实——有力、无力,力度断虚实  六、脉形——大脉、细脉,宽度知进退 第三章 杂脉辨析  一、脉形长短——长脉,短脉  二、论脉形边界——芤脉,革脉,牢脉  三、论脉的位置——伏脉  四、脉搏节奏变化——促脉,结脉,代脉 第四章 兼脉辨析  一、洪脉  二、微脉  三、弱脉  四、散脉  五、紧脉 第五章 一字脉纲  一、缓脉辨  二、滑脉辨 第六章 寸口三部诊法  一、《黄帝内经》启蒙  二、《难经》述之  三、伤寒承之  四、《脉经》乱之  五、朱子疑之  六、《脉诀》明之 第七章 外感脉辨  一、六淫脉辨  二、浮脉辨  三、表里顺逆 第八章 脉的解析结束语附:全息脉法与气韵脉法
作者介绍
3.脉有所藏     前边举过这个例子。患者,女性,乳腺癌术后,在吴医生诊所长期治疗。病情稳定。针灸前在右手寸关部位有濡散之象,这与其本病及手术有关。治疗后,这种征象明显好转,但其基本结构未见变化。提示治疗有效,病情出现了量变而非质变,当然对一次针灸治疗来说,疗效已经是很好的了。这时候,因为患者脉象向正常靠拢之后,又在患者右手关脉发现一弦紧之象,因此,断其为慢性胃炎。病人先否定,但后又肯定了我们的判断。为什么一开始什么也没有摸到?是因为“脉有所藏”,也就是说疾病的脉象是可以相互掩盖的。事实上,我们知道疾病的发生发展不是单纯的、直线性的,而是互相掺杂、互助掩盖的。一般来说是新病盖久病,实证掩虚证。从脉象上讲,它也表现出同样的规律性。也就是说,脉有所藏的基础是证有所藏。    有一本书叫《经方实验录》,旧题曹颖甫著,其实不是,是曹颖甫的徒弟姜佐景所作。这本书实际上是姜佐景跟曹颖甫学习的跟师笔记。后来,将这个笔记整理后写成一本书。其中说,曹有一次开两方之能。书中记载了这样一则病案:一个体型壮硕的外感病人,搬运工人出身。曹给他开了一剂麻桂汤,又开了一剂小承气汤。嘱,先服付药以汗出为效。第二天再服第二付药,病就好了。这学生不明白,又不敢问,就拿着这个病例去找另一位老师。那个老师看了后说,先解其标,后解其里。先用麻桂汤解其表,后用小承气汤解其里,这是仲圣大法,又有什么可怪的。也就是在《伤寒论》中明确提出的分层次治疗的思想。而其中的“一日太阳,二日少阳,三日阳明”,也是疾病分层次的一种体现。事实上,脉象的变化也是一致的。先有里证再有新感,此时,脉中以新感为显,治疗以新感为先。我也有这样的经历。病人来看病,说:“周医生,我早就想来调理了,一直没时间。近有点感冒,就赶来看看,你帮忙一起调理一下吧。”回答:“对不起,还是先看感冒,感冒好了再调理。”
序言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