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

255 16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吴晨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46661

出版时间2014-10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388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168元

上书时间2024-04-09

灵感飞驰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
定价:168元
作者:吴晨 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10-01
ISBN:9787121246661
字数:615000
页码:388
版次:1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一部浩浩荡荡的运河史,也是运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史。城市在广阔的空间中沿着运河的脉络展开,而运河文明的基因则顺着流淌的河水渗入到城市的每一个末梢之中,使得每一座城市从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到城市的性格与气质,都被深深地打上了运河的烙印。本书将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分为政治中心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以及因运河开通而快速城市化,河通则城兴、河塞则城衰的更纯粹意义上的“运河城市”。通过分析有代表性的城市的选址、建城与发展乃至衰落的轨迹,揭示了京杭大运河给沿线城市构建方式和运行机制,以及城市居民意识形态带来的巨大改变;突出强调了从中国城市与社会的整体背景来观察运河与运河城市时,京杭大运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所起到的重大作用。
目录
总序出版说明序章大运河上漂来的帝都——北京001山川形胜与国都气象/001城市更迭与水道变迁/005蓟城时代的城市环境/005辽南京的贡献/006金中都:国都时代的开始/006元大都:的创造/008明代北京的改建/012清代北京的重整与美化/015第二章运河之都——淮安037漂浮在水上的土地/037南船北马,几番浮沉/038先秦与秦汉:最早的枢纽/038隋唐两宋:漕运的兴衰/040元明清:领先的技术/043当代:重焕青春/047城市,运河留下的诗篇/049淮阴故城/049甘罗城遗址/050漂母墓/050惠济祠遗址/051天妃坝遗址/051楚州往事/052镇淮楼/054淮安府署/055河下古镇/057清江之浦/060丰济仓/061清江浦楼/062湖底旧梦/064明祖陵/067盱眙北望/067壮丽东南州/069漕运:国之命脉/069总督漕运部院遗址/070淮盐/071淮关/073宗教:水神与治水/075文通塔/076慈云禅寺/077古清真寺/077园林/077艺文/080饮食/081第三章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原点——扬州085千古工程,风云变迁——运河与扬州的千年岁月/086运河变迁/086城市发展/090水网格局/095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运河城市的兴衰/099辉煌之路/099沃土膏腴工精巧/099东西南北通有无(漕运、商业与船舶制造)/102盐业与扬州儒商/107十年一觉扬州梦——维扬文化漫游/110炀帝迷维扬/110扬州十日/113南巡盛典/114八大名园/119第四章大运河在江南最闪光的一段——苏州123前世今生/126奠基伊始:古吴兴起/126雏形初现:秦汉至五代/126臻于完善:宋元时期/128炉火纯青:明清时期/129运河烟云/131运河对古城之交通连系/131运河对古城之经济滋养/135运河对古城之文化孕育/137瑰丽园林/139苏州园林之历史渊源/139苏州园林之历史必然/141苏州园林之瑰宝撷英/142苏州园林之现代诠释/148川泽沃衍,三吴都会/151第五章京杭大运河南端点——杭州151水:流通北道千仓粟/153吴越争霸,百水通陵/153江海之会,江浙之间/154钱塘富庶,盛于东南/157精致和谐,大气开放/161城:三面云山一面城/163山水形胜/163城市发展/177街道坊巷/182运河水景/189运河文化——湖山信是东南美/192运河习俗/192佛教文化/192第六章南运河段、北运河段沿线城市195京畿明珠——廊坊/196香河/197水运遗迹/199天子渡津——天津/200三岔河口孕育的城市/203望海楼教堂/204天津之眼/206九国租界/207五大道/209侠风义胆看沧州/210清真北大寺/212泊头清真寺/212献县汉墓群/214五乡之国/214杂技之乡/214武术之乡/215九达天衢,神京门户——德州/216第七章通济渠段、永济渠段沿线城市219隋唐大运河的中心——洛阳/222千年帝都,运河中枢/222运河文化的遗存/224荥泽兴运——郑州/226文明之源,运河变迁/226荥泽八景的见证/228汴京富丽天下无——开封/229运河上的宋都/229东京繁华地/232三商之源——商丘/233淮北:相土烈烈,海外有截/236宿州:此去淮南州/238“醉骑白花马,西走邯郸城”/239邯郸历史/239运河之缘/240“安阳道上晨冲融”/242古镇道口/242安阳殷墟/244淇水滺滺,桧楫松舟/246鹤壁:月拥层城万堞开/246浚县:云溪燕语卫水舟/246隐隐共山湿,迢迢卫水东——新乡/250永济渠源头之地——焦作/251焦作:覃怀古都,河朔望邑/251永济渠渠首——武陟、修武/251第八章会通河段、中运河段沿线城市253运河上的后起之秀/254大运河弃弓走弦/254两难:借黄与治黄/257通往财富的河流/259把江南运到北方/260天妃、关帝与金龙四大王/263刚武尚义,重利好酒/265挽漕之襟喉,天府之肘腋——聊城/268山陕会馆/269“东昌三宝”/271张秋古镇/274北方运河之都——济宁/276分水龙王庙/279河道总督/280太白楼/281浮于淮泗达于河——徐州/285窑湾古镇/288嘈嘈切切错杂弹——泰安、枣庄、宿迁/290泰安/290枣庄/293宿迁/297第九章江南运河段沿线城市299串联两岸繁华地的古水道/299“能不忆江南”——江南文化之滥觞/300“漕可废,河不可废”——不止于漕运/301“梦入江南烟水路”——水乡美学/301江南运河的开始——镇江/303“京口—瓜洲”/303运河北端运口的变迁/305西津渡/305金山寺/307陵口石刻/308三吴重镇,八邑名都——常州/309奔牛闸/310淹城/311舣舟亭/312毗陵驿/313天宁禅寺/314太湖之畔,运河穿城——无锡/315唯一穿城而过的运河从此消失/318绝版运河地/320清名桥/321南禅寺/322惠山古镇/323东林书院/325黄埠墩/326寄畅园/326吴头越尾——嘉兴/329南湖红船/330长虹桥/332乌镇/333西塘/334第十章浙东运河段沿线城市335绍兴——浙江最古老的地区/337越都问桥/341从百草园到
作者介绍
吴晨(1967.8 - ),博士,青年建筑师,英国皇家特许建筑师、英国注册建筑师、英国皇家建筑师学会会员(RIBA),客座教授,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副总建筑师。
序言
序 
大运河波光中的城市背影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上,中国大运河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由这一天往上2500年,为了北上争霸,吴王夫差在邗城附近挖下了邗沟的第一锹。由这一天往上1400年,为了实现胸中的宏大构想,初登帝位的隋炀帝贯通了南起余杭、北抵涿郡的隋代运河。这二位穷兵黩武的君主大概不会想到,这条为了征战而开创的河道,有一天运送的不再是军士冰冷的铁甲,而是一船一船江南的稻米,头尾相接向京师的方向行进;而运河所经之处,也不再是匝地烟尘的战场,而是一个个繁荣富庶的城镇,彼此相望,传承着无数的财富与故事。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中说:世界历史,即城市的历史。一部浩浩荡荡的运河史,也是运河两岸的城市发展史。城市在广阔的空间中沿着运河的脉络展开,而运河文明的基因则顺着流淌的河水渗入到城市的每一个末梢之中,使得每一座城市从社会结构、经济形态、民风民俗,到城市的性格与气质,都被深深地打上了运河的烙印。大运河与运河城市是一体同胞、唇齿相依的,而运河与城市这种紧密的互动,又可以粗略地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是政治中心城市,也就是都城。都城是一个国家的心脏。要供养一个包括皇室成员、中央官僚和常备军在内的庞大人口,仅凭都城本身的粮食生产是远远不够的,何况这些都城本身并不位于农业最发达的地区,这就需要一个稳定而持续的粮食供应系统。而漕运几乎是解决粮食问题的最优解。一方面,通过河漕获得粮食,成本低而且运载量大,是最方便的运输形式;另一方面,只有一个高度集权的政府才有能力兴建如此大规模的运河,组织如此长距离的运输。不仅如此,运河体系甚至影响了都城的选址和建设。隋炀帝营建东都洛阳,很大一个原因就是这里相比居于关中腹地的长安,可以更方便地获得江南的粮食;而后来的整个唐朝,每逢年成不好,皇帝仍然要带领文武百官就食于洛阳。北宋开封的选址则有更多运河影响的因素,这或许能从开封的另一个名字——汴京中有所体现。汴河穿开封城而过,经陈留、夏邑、永城,于古泗州入淮河,连接淮南运河,一直通往后来南宋的都城临安。运河成为都城重要的物资来源,而都城反过来也影响着运河的形态,这种都城与运河的双向作用在元明清时期北京城的建设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元代将国都迁至北京之后,漕运的终点由西北转向东北。运河也随之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不必再经汴河绕洛阳后北上,而是从淮安开始裁弯取直,利用改道南下的黄河带来的水源,穿过苏北、鲁西,到达临清后又汇入黄河故道,经德州、沧州、天津,由通州入京。老北京人说,北京城是从运河上漂来的。从元大都到明清北京城,城市建设所需的木材砖石和各种材料,都是一路沿着运河北上的。上好的木料来自南方的深山,营建皇城的贡砖则主要来自山东临清。临清土质细腻,烧成砖后“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不碱不蚀”,硬度比某些石头还大。今天通州南部张家湾镇的皇木厂村和砖厂村,正是当年用来存放从大运河运来的建筑材料的地方。北京城建设完工后,城中数十万军民的粮食和日常百货仍然依赖大运河,“没有大运河,就没有北京的那些金碧辉煌的城阙和宫殿,也就没有北京历史上的兴盛和萦华”(庄辉明《大运河》,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其二是经济中心城市。运河的开凿既然以满足都城的物资需求为主要目的,就必须将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联系起来。公元608年,大运河全线贯通,自此东部城市群富饶的农业生产和不竭的商业繁荣便开始供养北方的都城。以今天的杭州、苏州和长江北岸的扬州为代表,以及附近的镇江、常州、无锡和嘉兴,到唐宋时期,长江下游的城市群已经成为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全汉升《唐宋帝国与运河》),并形成了今天文化意义上“江南”和“泛江南”的概念。唐代以后的历代王朝能否成功统治全国,越来越深刻地依赖于能否有效地利用这片沃土,将这一地区的经济资源通过运河源源不断地输送到都城通常所在的华北区域。长江下游优越的自然条件奠定了农业和经济发展的基础。在秦汉以前,江南的概念偏远而宽泛;自从东汉末年的战乱和大量北方人口南迁,这一带在相对安定的政治环境下后来居上,生产力迅速赶超北方。在大运河走向繁盛的唐代,扬州是一座举世闻名的大都市,商贾云集,店铺栉比,从高档的珠宝绫罗到日常生活用品,各种货物精美华丽,应有尽有。商业繁华背后的支撑力是江南强大的农业生产和高超的手工业技术。彼时江南地区双季稻的种植方法得到了推广,国家又重视江淮间的水利建设,生产工具也得到改进。韩愈曾说:赋出天下,而江南居十九。扬州的铸镜业非常发达,作为贡品的江心镜,每年五月五日铸于扬子江心,镜面磨莹如水,金银器的制作和造船业也盛极一时。到中晚唐以后,城市还突破了宵禁制度,无论白天夜晚,扬州生活都充满热闹、繁华和喧腾的气氛。运河的开通,对于以扬州为代表的江南城市来说犹如锦上添花。如果没有运河,扬州也许不会成为盐商和他们极尽富丽的庭院宅邸的聚拢之地;苏州的裱褙、刺绣、印书、织席、玉雕、食品加工也许不能迅速而顺畅地流向全国市场;而杭州的“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应该也要打个折扣。但江南繁华自有其底气,这个运河物资输送的起点一直平稳地保持着经济中心的地位,既没有像都城那样随着政治的动荡而迁移,也不会如北方的运河城市,频频受到河道淤塞、黄水肆虐的困扰。对于扬州来说,真正的转折发生在近代,铁路的兴起彻底改变了江南地区的交通格局。郁达夫在《扬州旧梦寄语堂》中说:“铁路开后,扬州就一落千丈,萧条到了极点。从前的运使、河督之类,现在也已经驻上了别处;殷实商户、巨富乡绅,自然也分迁到上海或天津等洋大人的保护之区,故而目下的扬州只剩下了一个历史上的剥制的虚壳,内容便什么也没有了。”扬州虽如此,江南整体的地位却并无很大的落差。苏州、杭州等城市,凭借新的水陆运输格局,在近代中国的变革中逐渐突出重围;而长三角地区今天的经济发展依旧独领风骚,在世界范围内也开始崭露头角。
除了政治的中心和经济的中心,运河上还有一种更普遍的城市。这类运河城市的选址,除了像大多数中国古代城市那样考虑政治辐射和防御问题以外,还要解决漕运中的转搬问题,因而往往会在水路咽喉之处建城。运河到来之前,它们也许是州府级的行政中心,也许是普通规模的县城,也许是十里八方人们交易的集市,甚至只是一个小小的码头。运河开通后,它们直接完成了自身的“城市化进程”,一跃成为具有相当规模或中心意义的大城市。它们的命运是如此紧密地拴在运河的起伏之上,河通则城兴,河塞则城衰,“运河城市”仿佛就是为它们量身打造的称谓。东出京府的天津,山东的临清,江苏的淮安,都是此类城市的代表。即便大家都享受着运河带来的商机,每个城市的选址、建城与发展、衰落的轨迹也都有微妙的不同。天津原是一片海滨荒地,明朝在这块面积狭促、地质条件也不适宜建城的地方设立了天津卫、天津左卫和天津右卫三个卫所,后又筑天津城。这座城池地势低洼,屡遭冲毁,尽管如此,无论海运漕运,这里都是进入北京的必经之地,“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天津建城是由于其当京门咽喉的险要位置,而城市在不绝的水患中得以延续和兴盛,则离不开运河的滋养。与天津相比,临清的军事色彩没有那么浓重,城市的选址更依赖于运河提供的交通便利。在大运河开通之前,临清曾历为郡、县,治所不断迁移,也无城墙可守。作为运河裁弯取直的节点,临清城逐步稳定在御河、卫河与会通河交会之处,迅速升县为州,城市规模骤增,人口膨胀,是华北最大的棉布、绸缎和粮食等商品集散和贸易中心。最早修筑的临清城,主要防护的并不是城市居民和建筑,而是物资与粮仓;后来扩建的土城依河布置,俗称玉带城,也全然不见传统北方城市那样方正规整的面貌。临清独特的城市格局和飞跃式的经济发展,完全是运河藤蔓上一朵盛放的奇花,它是如此地依赖运河,以致季节性的漕运一过,城市立马变得黯淡而萧条;一旦运河废弃或改道,城市便以一种更加惊人的速度衰落下去。而位于运河与淮河交汇之处的淮安,情况介于临清与天津之间。淮安扼守淮河险要,除了在南北割裂的年代,并不是一座特殊的军事城市,因而在选址上有更多的自由——河道变迁了,水患严重了,就换个地方筑城。淮安建城最初的动力来自淮河与邗沟的交会,由于天然水道的存在,城市发展受运河的制约也不会像临清一般强烈。作为运河城市,几度兴衰自然会受到运河起落的影响,但又有一定本身可以依循的道路。淮安呈现的城市形态也介于天津和临清之间,一方面是城防坚固,扼淮河、运河相交之处的淮安府城;另一方面是随着新凿运河的开通,自由生长出的市镇清江浦,城市的两个中心共同发展,并行不悖。像天津、临清和淮安这样的运河城市,既无可以在政治上比肩都城的重要性,也缺乏经济上如江南城市的雄厚基础,几乎完全依靠自身区位与运河带来的交通便利发展起来。运河城市作为漕运的重要节点,驻扎了大批漕运官员、技术人员、河工和来往船工,这些人的消费推动了住宿、餐饮、妓院的发达,但并未给城市带来真正的产业。某种程度上,大运河造就的是一种看似盛烈、实际畸形的城市繁荣。
但是,当我们把视野放得更开阔一些,在中国城市与社会的整体背景中来观察运河与运河城市时,就会看到运河两岸的这些充满商业活力的城市,无论江南江北,对中国古代社会的自我更新与可持续发展,其功劳怎样评价都不为过。“城市”一词,包含着两个意思。《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城的本义是城垣,主要的目的则是防御。而“市”则是人们从事交易活动的地方,它可以“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易系辞下》)。对中国古代的大多数城市来说,防御是城市营建的重要原因和基本功能,在自然经济的主导下,城市的贸易功能并不突出。而运河的到来则打破了这种僵化的局面,推动了城市内部、城市与城市之间的循环与交流。大运河其实是运河城市所共同享有的超级带状市场,这个超级市场刺激了城市的商品经济,是财富的河流。商品交流的背后是文化和技术的交流。唐代早期的运河,极大地促进了北方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向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