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
21年品牌 40万+商家 超1.5亿件商品

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

25 5.2折 48 九五品

仅1件

北京通州
认证卖家担保交易快速发货售后保障

作者(美)雅各布斯 著,高杨 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1219696

出版时间2014-01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纸张胶版纸

页数186页

字数99999千字

定价48元

上书时间2024-04-09

灵感飞驰

已实名 已认证 进店 收藏店铺

   商品详情   

品相描述:九五品
商品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美好城市沉思与遐想
定价:48元
作者:(美)雅各布斯 著,高杨 译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121219696
字数:288000
页码:1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
编辑推荐
雅各布斯是世界上最的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之一,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名。该书以其60年的专业经验为依托,与读者分享他作为城市规划师和城市热爱者的心得体会。
  该书语言诙谐幽默、引人入胜,文中配有作者的绘画作品。非常值得一读的大师级作品。
内容提要
艾伦B雅各布斯认为,城市应该是一个给人提供生活空间的美丽而充满魅力的地方,是社会集体成就的最终体现。在这里,人们可以恣意发挥,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自由、爱、创意、激情、平静和欢乐等不同元素在这里交织。  雅各布斯是世界上最的规划师和城市设计师之一,拥有丰富的设计经验,在国际舞台上享有盛名。本书中,他以近60年的专业经验为依托,与读者分享了他作为城市规划师和城市热爱者的心得体会。  从儿时起,雅各布斯就对家乡克利夫兰有着浓厚的兴趣,热衷于挖掘城市的美感,享受在城市中生活的乐趣。本书中,雅各布斯将他对城市环境迷恋之情的不同阶段呈现在我们面前。在他的职业生涯中,他曾在印度、巴西、意大利、日本、中国和美国众多的城市工作过,最显著的经历是在动荡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担任旧金山城市规划总监。在这些地方工作期间,他发表的论文、小说和案例研究向读者展示了广博的知识,而这些知识只有通过满怀激情的探索才能得到。  本书语言诙谐幽默、引人入胜,文中配有雅各布斯的绘画作品。本书向有志于将城市建设得更美好的读者介绍了城市设计、建筑物和城市变化方面的经验,鼓励所有的城市居民学习欣赏和挖掘所在城市的美好。
目录
致谢部分 体验城市:引言第二部分 向加尔各答学习为什么是印度?第三部分 在意大利学习城墙和城门分 离贾尼科洛的半身雕像科斯塔马夏雷利大道:关于价值观的问题第四部分 城市中的人:片段交通警察棒极了!移 民练 习第五部分 打破和建立社区克利夫兰和城市的毁灭卡普里诺的蚀刻师利伯蒂面包店偶然造访库里蒂巴和社区的建立第六部分 城市浦东备忘录第七部分 城市定论交通不是问题停车不是问题事情可以更好,也可以更糟你的信念决定一切第八部分 旧金山旧金山印象公务巨人第九部分 美好城市
作者介绍
艾伦B雅各布斯(Allan B. Jacobs)曾在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主要城市工作,拥有将近60年的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实践、调研及教学经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他曾担任旧金山城市规划总监,那是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而当时的城市设计成就具有重大历史意义。在此之前,雅各布斯在克利夫兰-匹兹堡地区工作,当时这个地区正经历着自己的“文艺复兴时期”,随后他到印度的加尔各答工作,之后到宾夕法尼亚大学教书。他一直在库里蒂巴、巴西、罗马、日本、上海、阿布扎比、温哥华和美国的很多城市担任顾问和设计师。目前,他是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城市和地区规划学院的荣誉教授和该校研究生院的教授。
序言
城市体验     本书记录了作者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克利夫兰生长,访问不同城市,学习如何在城市生活(尤其是纽约市),因发现不同城市的奥妙而兴奋不已的经历。多年来,作者作为专业的城市规划设计师在不同城市工作的经历,为本书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间作者乐此不疲地穿梭在不同城市,走过大街小巷,带着探索和发现的眼光观察城市,包括城市的肌理和城市中的居民,不停地探索城市的奥妙,用绘画和笔记等方式记录下每一个城市的特点。  当然,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克利夫兰称得上是一座真正的城市,市中心有地标性建筑车站塔楼,塔楼下方是大城市纽约的火车站;繁忙的公共广场上,东西两个方向的有轨电车交汇之后,又向不同方向驶去,欧几里得大道聚集了四五个百货商店和很多首映影院。这里有大学、著名的交响乐厅、艺术博物馆和其他城市艳羡的所有重工业和轻工业设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民间盛传如果敌国想摧毁美国的战斗力,就一定会炸毁克利夫兰;很多对工业生产至关重要的产品,如重型机具、滚珠轴承等,都在克利夫兰生产。随着时间的推移,克利夫兰的人口数量逐渐增长,种族融合日益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东欧人移居到这里,蓝领和白领在一起生活。到1960年,这座城市的人口增长到了近一百万。克利夫兰位于伊利湖沿岸,凯霍加河(对,就是被严重污染后来着火的那条河)将其分为东西两片区域。为了发展工业,之前的湖滨度假区荒废了,但人们总希望这里的生态环境能有所改善。  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男孩,轻车熟路地坐着有轨电车和公共汽车(印象中搭乘有轨电车的时候更多),在城市中走走停停,欣赏并挖掘这座城市的美。无论在哪里,都可以选择乘坐一两班有轨电车或者有轨电车换乘公共汽车的方式来到市中心。不同线路的电车外形完全一致,发车很频繁。小学生都知道如何坐车走遍整座城市。在克利夫兰东面的郊区克利夫兰海茨,有三条电车线路可供选择。当地很多地方可以步行或骑自行车游览,完全不必到市中心熙熙攘攘的人流中或者电影院,也可以感受这座城市。105街和欧几里得大道有四五个电影院,更不用说商业溜冰场、艺术博物馆和公园了。那里还有很多大大小小的精致的商店,如果一个孩子口袋里空空如也,他就买不走任何东西,但至少可以隔着商店的玻璃窗望着自己心爱的东西,满怀憧憬地幻想一下。克利夫兰市中心的公共图书馆欢迎孩子们,尤其是迟迟未交作业的孩子可以到那里寻找灵感。逃学的孩子通常在周四来到市中心,到RKO电影院门口等一场电影结束,然后悄无声息地混到散场的观众中间,蹭下一场电影看。对东边的人来说,西边充满神秘感,但他们知道像洛雷恩大道这样的主干道,两层楼高的小商店和公寓在两侧林立,有轨电车通行其间,整条街道仿佛无限延伸,一直通到机场。洛雷恩大道的西侧有一个菜市场,市场上有各种摊位,菜场四周有很多东欧风格的教堂,教堂里有很多洋葱形状的尖塔和社区会堂,每逢周末旁边的小酒吧都会现场演奏波尔卡音乐。  但是克利夫兰人,尤其是东部人不断向郊区移居,越来越远离市区。如果总有新鲜血液进来,这一切就都没什么,但事实上并没有。随着街道加宽,单行道和高速公路逐渐增加,公共汽车取代有轨电车,以便让街道更适合电车通行,这种现象愈演愈烈。这座城市仿佛要不顾一切地迅速实现通用汽车公司在1939年和1940年纽约世界博览会上承诺的“明天的世界”所呈现的图景。似乎没有人对这种变化质疑。这样一来,在市中心,甚至中等规模的购物中心都很难找到了。选民选举通过的发行债券基金筹集资金在市中心建设地铁的提案并没有付诸实践,在两个六年的时间里,这个计划两次搁浅。高速公路建设者是城市建设的主力,尤其是县工程师。一个又一个的计划对郊区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其愿景是使这里的高速公路像新宾夕法尼亚州的收费高速公路一样,在郊区起伏的山峦上蜿蜒,道路畅通无阻,再不用担心堵车。生活窘迫的人(大多数是黑人)也因此不被世人嘲笑。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被称为“悠长的炎夏”的种族中,克利夫兰燃起了几场大火。少数愤怒分子将大片土地付之一炬。如今克利夫兰的人口还不到鼎盛时期的一半,几乎没有人口增长,向郊区移居的戏码还在周而复始地上演,导致郊区大片的土地上出现了很多独立的住宅,一度秀美的郊区景色不断被消耗,不算太旧的购物中心不断被新的取代。这真是环境的梦魇。而圆环的中央,越来越空的中心城市变得越来越大。现在很难把克利夫兰称为一个城市了。  当然,同样或类似的故事在很多老工业城市发生,产生了美国东部和中西部所谓的“锈带城市”,比如底特律、圣路易斯或堪萨斯城。对堪萨斯城来说,1980年我适时地撰写了一篇名为《他们封住了通往市中心的大门》的文章,旨在描述地标性火车站周围新的内向型购物中心或酒店大楼,那里可以为城市居民提供活动空间,吸引市中心的居民前往。到2005年,堪萨斯城市中心的零售商店和服务场所屈指可数。到处都是空地,每条街上最显眼的建筑就数停车场了。  在克利夫兰长大的孩子喜欢徒步或乘坐公交车去探索这座城市,人、建筑、商店、公园、广场、橱窗、林荫道、所见所感的一切都让他莫名地沉醉,他因城市正在失去的一切而悲伤,但那时已经找到了其他吸引人的城市。  纽约是第一个吸引人的城市。一个青少年的祖父母、叔叔和其他一些家庭成员在纽约生活,他因这里的活动、多样化的生活方式、博大包容的氛围、这里生活的人们、运动的或者静止的物件、一切吸引人眼球的事物而陶醉,他真是一个幸运儿。在克利夫兰,乔伊斯·基尔默公园是无与伦比的,公园位于大广场街旁,布朗克斯县法院对面。大广场街是一个大广场,他常和祖父或叔叔来散步,和至少两代人交流,买一杯冰激凌或者椒盐卷饼,看着广场上人来人往。旁边就是新杨基体育场,波罗球场也距此不远。拐角处有一家商店出售一种名为“犹太啤酒”的巧克力汽水。你可以走到福特汉姆路的洛伊斯影院看一场演出,或者停下来参观布朗克斯动物园。如同很多作品中记录的那样,布朗克斯动物园也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和70年代被跨布朗克斯高速公路一分为二,其中最著名的表达是马歇尔·伯曼在《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一文中所写的那样。  早年间,一次地铁旅行把一个年轻人带到市中心,现在他脑海里还仍然经常浮现沿着那里的街道行走的画面,尤其是第五大道。他从图书馆漫步到中央公园,在洛克菲勒中心停驻,这对一个年轻人而言是很令人陶醉的经历。他当时走出地铁,在不同的街道徜徉,有时身着盛装,有时打扮随意,漫无目的而出神地四处张望,很快便找到了方向。  很明显,我说的是自己的儿时、青年和成年以后的经历。我在城市中生活,不断地挖掘城市中的美好,在街道上停停走走,观察身边的一切,拾取简单的乐趣。如果现在让我分析当时为什么那么有兴致,我觉得那就是一种内在的急躁使然。祖母常说我没有“青春痘”,但是那个时候她也没有,美好的城市让我的眼睛和大脑应接不暇。我脑海里可能也萦绕着薇拉·凯瑟的《保罗的故事》那样的虚幻世界。追求一种激动人心的、多样化的、有文化氛围的,还有(很难启齿的)富足的生活,至少比我过去要富足。城市和居民都沉醉在这种幻想中。  我没有停下来分析我对城市的热爱之情,更不用说有意识地构想未来的研究和工作,一切都似乎顺其自然地发生了,未来就这样来临了。  人们通过很多不同领域接触到城市规划教育,包括建筑学、园林建筑学或者社会科学的一种。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城市规划教育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对城市物理布局的传统关注点在于,何处、何时及如何满足居民和工人的需求,以及为什么这么做,这种关注与自然和土地自身的需求相称,目前已让位于对土地和市场经济的关注和城市社会问题,比如为穷人提供充足的住房和种族不平等,以及所谓的“城市进程”或“城市规划原理”等问题的关注。这些都是很重要的问题,要比城市的物理属性、设计本质更重要,但这些问题是以牺牲城市的三维布局为代价来实现的。当然,除非有人足够幸运,听过刘易斯·芒福德的课。刘易斯·芒福德在撰写《城市发展史》时,曾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规划,带领学生们在费城行走,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思考城市布局的缘由。在哈佛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听过比尔·惠顿课的学生也是很幸运的。尽管比尔·惠顿是一位经济学家,但他的教学内容大部分还是关注实体城市和实地研究。学习与社会力量和经济力量密切相关的城市发展史和城市设计方法(芒福德和惠顿在这方面的教学很出色)对我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这些也激励着准专家去探索更多的新老城市。学习分析城市的设计形式,尤其是相对比例也是重要因素。哈佛大学的约翰·保罗·卡利昂让学生完成一个极具挑战的任务,即建立城市项目的模型,测量、研究、分析当时的设计大师的作品,如勒·柯布西耶等人组织的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的设计作品和斯泰因的花园城市商业区,这样学生就会明白这些作品的内在,以及这些作品的设计原因等等。但是这些导师是仅有的几位了解未来几十年潮流走向的人。多年来在学院内外观察城市规划,思考从事城市规划的人怎样不断提升自我,这种提升又如何与当前城市设计的本质相联系,我们就会惆怅并情不自禁地思考教育和专业实践的关系。  随之而来的是人们通过城市实体环境研究、旅游和幻想等个人经历进行城市设计。在城市规划的学术界,个人经历并不那么受重视,至少不能作为总结哪种物理条件更适合建立美好城市的基础。无论如何,在经历了漫长的专业生涯之后,不可能不对城市的哪种物理特征更适合实现最好的都市生活,而哪种物理特征不那么适合做出一些总结。当然,这种总结里面包含个人偏见(有时称为成见)的因素。这是很难避免的,即使所谓的科学研究的客观结论也可能存在偏见。一个人的专业经历就是调查研究,需要经过深思熟虑并将调查结果公之于众,希望这种调查的潜在价值显而易见。

   相关推荐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

此功能需要访问孔网APP才能使用
暂时不用
打开孔网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