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21.93 3.9折 ¥ 56 全新
库存10件
作者宋波
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ISBN9787522501697
出版时间2021-08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定价56元
货号29293519
上书时间2025-01-10
前 言
野上弥生子(1885—1985,以下简称弥生子)这个名字,对于中国的日本文学读者来说,或许会有一点陌生。因为她的作品在中国基本没有译介过,而且有关她的报纸杂志的记载也只在多年前才有过。相比于受到中国读者喜爱的夏目漱石、芥川龙之介、谷崎润一郎、川端康成、村上春树等现当代日本作家,弥生子在中国的确是默默无闻的。而弥生子的这种默默无闻,或许与她对文坛的有意疏离不无关联。从弥生子的人生经历来看,她一直试图站在文坛的外围,是与文坛保持了一定距离的。这就难免会影响其作品的知名度。但是,这并不代表弥生子的文学价值就是不高的。从她的创作历程来看,弥生子的文学作品不但有对女性现实处境的观照,也有对儿童世界、对左翼知识分子的理性思考,传达出的是一种朴素的人道主义的关怀,而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重新阐发弥生子文学的意义之所在。
弥生子本名小手川八重,笔名八重、八重子、弥生子,生于九州大分县北海部郡臼杵町,为家中长女。在1900 年,年仅15岁的弥生子求学于东京的明治女学校。毕业后,她与后来的日本传统戏剧“能乐”研究者野上丰一郎(1883—1950)结婚。在丰一郎的鼓励下,弥生子着手小说创作,并得到了夏目漱石(1867—1916)的指导。1907 年,弥生子公开发表小说《缘》,从此正式登上文坛,开启了长达八十年的文学生涯。在这漫长的文学生涯中,弥生子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时代而又各具特色的文学作品。《海神丸》(1922)、《真知子》(1928—1930)、《迷路》(1936—1956)、《秀吉与利休》(1962—1963)等小说至今仍为读者和文学评论家们津津乐道。日本政府为表彰其社会贡献,于1948 年将其选为日本艺术院会员。弥生子由此成为日本艺术院历史上首位女性会员。之后,岩波书店《野上弥生子全集第Ⅰ期》(1980—1982)、《野上弥生子全集第Ⅱ期》(1986—1991)、《野上弥生子全小说》(全15卷)(1997—1998)的出版发行,使人们得以一窥弥生子文学的全貌。
纵观弥生子的文学生涯,她经历了日本的明治、大正、昭和三个时代,见证了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她时而像一个冷酷的旁观者,对社会与时代进行冷静的观察与描摹;时而又站在女性的立场,去思考女性的现实处境;时而又以母亲的身份,对笔下的儿童和年轻一代报以理解、关心与同情;时而又对左翼思想、左翼运动进行理性的观察与思考。这就显示出弥生子小说世界的丰富内涵。而本书的主要目的,就是聚焦于弥生子的文学作品,并通过对其文学文本的赏析与评论,来呈现弥生子丰富多彩的小说世界。
笔者在概观弥生子的“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的基础上,将她的小说世界分为“主流话语的规约与性别角色的认同”“对男权文化的质疑与女性意识的觉醒”“母性意识的觉醒与对儿童世界的知性观察”“对历史人物的重构与对左翼知识分子的观照”“对战后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对心路历程的回望”“弥生子小说的艺术特色”等几个部分进行论述。后的结语部分,是对弥生子的文学特性的总结与提炼。各章节的具体内容如下:
一、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本章主要从宏观上概述弥生子的人生与创作历程,进而厘清弥生子小说的创作脉络以及社会与时代所带来的影响。弥生子求学于东京,从而摆脱了故乡因循守旧的婚恋习俗,也促使她去思考日本女性的命运。弥生子的初期作品大多以女性的视角去描绘自身以及周边的日常生活。之后,母性的觉醒激发了弥生子新的创作欲望,促使她创作出多部以母子关系为题材的作品。接着,左翼运动中的知识分子又成为她刻画的主要人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弥生子在创作中始终坚持从“人”的立场出发看待问题,而不是从“主义”和“思想”等意识形态的层面来思考问题。战后,弥生子作为一名有社会责任感的作家,始终未放弃对和平的向往,并对危害世界和平的国家权力体制保持了抵制的态度。
二、主流话语的规约与性别角色的认同。本章主要分析弥生子初登文坛时期的作品。节主要以《明暗》和《缘》两部作品来进行论述。这两部作品都得到了夏目漱石的点评。诚然,漱石对《明暗》的点评指出了弥生子创作中的诸多问题,也存在误读的一面,即未能捕捉到其作品中所流露出的女性意识。《缘》是弥生子公开发表的部作品,也是在漱石指导下的一部写生文,体现出了弥生子创作风格的转变。但这一转变遮蔽了弥生子在《明暗》中流露出的女性意识。第二节主要分析弥生子小说中书写的婚恋悲剧。她在作品中对婚恋悲剧的书写,更加偏重于对恬淡、凄婉氛围的营造。第三节主要论述其初期作品所体现出的对传统性别角色的认同。《紫苑》中的恒代,在家庭内部父权与夫权的双重驯化下,对传统家族制度下性别角色的认同不断被强化。同样的,《柿羊羹》中的时子也认同男权社会,并终满足了吉田所代表的男权文化对传统女性形象的期待。
三、对男权文化的质疑与女性意识的觉醒。在日本明治、大正时代,“恋爱”所引发的个体欲求的张扬,势必与男权文化下的传统家族制度形成冲突。弥生子一方面认识到“恋爱”对压抑个人自由的传统家族制度的解构,同时也主张女性应审视自我内心的情感,保持对恋爱与婚姻的理性思考。不仅如此,弥生子还将目光转向男权社会所带来的女性性别悲剧,写出了在男权社会中被扭曲、压抑,甚至被奴化的女性意识,进而表达出对父权文化的质疑与批判。此外,觉醒后的“新女性”在男权社会的层层包围下举步维艰,同样成为弥生子关注的主题。弥生子写出了她们在面临未来命运时所感到的困惑与迷茫,其中既有对“新女性”的认同,又有对她们的理性审视。值得注意的是,弥生子还写出了意识形态遮蔽下的性别压迫问题,主张意识形态不应泯灭女性的主体性,更不应成为性别压迫正当化的说辞。
四、母性意识的觉醒与对儿童世界的知性观察。弥生子对母亲这一性别角色有着自觉的认识,所以,家庭对她来说,并非男女两性的斗争场所,而是其养育新生命的摇篮。对弥生子而言,母性意味着获得新生命的感动与喜悦,又不乏对新生命的慈爱与无私。而女性的生育体验,尽管伴随着肉体上与精神上的痛苦与折磨,弥生子却将其提升至人类命运的高度,从而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同时也对新生命始终怀有一份赞叹与敬畏之情。同时,家庭中的儿童也成了弥生子观察与思考的对象。但是,弥生子不是站在成人的立场上来观察儿童,而是尽可能地贴近儿童的视角,从他们的立场出发来看待这个世界。而且,在弥生子看来,儿童的世界是与世俗社会相对立的存在,儿童代表了纯洁与善良。她认为人们应该在儿童的社会化过程中加以积极引导,以确保其身体与心理的健康成长。
五、对历史人物的重构与对左翼知识分子的观照。本章主要论述弥生子在其创作脉络上的继承与超越,和她对人类本性的审视以及对社会与历史的书写。在《海神丸》中,弥生子将人类置于严酷的自然环境中,人性的善与恶便随之彰显出来;而在遭遇危机时,内在信仰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并成为人类获得精神救赎的关键所在。在《大石良雄》《秀吉与利休》这两部作品中,弥生子通过细致的心理描写以及对历史事件的独特视角,将历史人物还原为有着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形象,从人性角度对历史人物进行了重构。此外,在《迷路》中,弥生子还将视角进一步切入到转向后的知识分子的内心世界,刻画出他们内心的苦闷与焦虑,以及他们所进行的自我精神救赎之旅。
六、对战后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对心路历程的回望。弥生子在战后继续其创作生涯,相继创作出多部以女性为主人公的小说。《笛》聚焦于两代人在家庭观念上的冲突这一社会现象,其中“母亲”这一角色所承载的,便是传统与现代家庭观念的对立与冲突。《铃兰》不但反映出社会下层人们生活的艰辛与困苦,而且呈现出一位女性在远离爱情与婚姻之后努力寻求自我出路的心路历程。后,弥生子在长篇小说《森林》中,对自我心路历程进行了回顾。这既是弥生子对自我心路历程的审视与反思,又是她对这一时代与历史的洞察与思考。小说中的校长冈野直巳一方面基于基督教的平等思想,主张人的价值与权利,但另一方面又极度认同江户幕府时代的武士伦理道德。冈野直巳在基督教徒的表象之下潜藏着内心的欲念,并终在灵与肉的纠葛中败下阵来。而明治女学校作为冈野直巳精神与思想的外化,则在内部涌动的欲念与外部时代风潮的夹击下走向衰落。
七、弥生子小说的艺术特色。本章主要将弥生子文学的艺术特色归纳为清淡平和的写生文文体、书信体与日记体叙事、对社会与时代的理性观照这三个方面。写生文培养了弥生子在写作方面重视细致观察与写实的创作风格,并成为野上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书信体与日记体的叙事策略,将作品主人公复杂而又细腻的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进而引发读者的感悟、思考。弥生子通过对东西方书籍的大量涉猎,加深了思考问题的深度与广度。面对社会上风起云涌的各种思潮与运动,她没有盲目地去追随,而是时刻保持了冷静的审视与理性的思考。
后是结语部分。这部分重点阐述了弥生子文学所体现出来的旁观者姿态以及偏重理性的思考。弥生子的旁观者姿态,鲜明地体现在与日本文坛、日本女性运动、左翼运动等保持距离的方面。这种旁观者的姿态,有助于弥生子站在团体组织的外围进行自由的创作,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导致由于缺乏亲历性而不能更为深刻地去描绘社会与时代。弥生子的偏重理性思考的特点,主要反映在对待日本的青鞜社、左翼运动以及左翼知识分子的态度方面。从本质上来看,弥生子的文学是有着近代朴素人道主义思想的现实主义文学。在日本的明治、大正、昭和时代的各色文学思潮、文学流派的交相更替中,弥生子始终保持了这样的文学创作观念,去关怀人类的现实处境并探寻人世间的真善美。
如上所述,本书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分析,将弥生子的文学世界大致上呈现了出来。总体而言,弥生子的文学是有着朴素的人道主义思想的底蕴的。因此,她的文学世界中才会有着对女性的现实处境、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以及对左翼知识分子的理解、同情与关怀。或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弥生子的文学作品直到今天仍旧受到大众读者的喜爱。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书中所引用的弥生子文学文本均出自岩波书店出版的《野上弥生子全小说》(全15 卷)(1997—1998),并且,由于其作品尚未有中译本,故文中所引用的弥生子文学文本如非特殊说明,均为笔者自译。
后,希望本书能为中国的弥生子文学研究,以及中国的日本女性文学研究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当然,因本人能力有限,不足之处在所难免,还请读者方家多多批评指正。
野上弥生子(1885—1985)是日本的长寿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多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野上弥生子经由夏目漱石的推荐和引导,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其初期作品大多以女性视角去描绘自身以及周边的日常生活;母性的觉醒促使她创作出多部以母子关系为题材的作品;接着,又从人性角度对日本的历史人物进行重构,对日本左翼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进行理性关照;后期,她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对战后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对自身心路历程的回望。
通过作者的研究,我们看到,弥生子的作品中,有对女性的现实处境的理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怀以及对左翼知识分子的同情,其创作风格重视细致观察与写实,擅长表现人物复杂而又细腻的内心情感。
宋波,山东寿光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语言文学系教师,主要从事日本现当代文学、日本翻译文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两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在中文期刊《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和日文论文集《日本语文化论丛》中发表日本文学相关的论文十余篇。
绪 论 中日两国弥生子文学研究现状
章 人生经历与创作历程
节 明治时代:进京求学与步入文坛
第二节 大正时代:人生阅历的丰富与创作领域的扩大
第三节 昭和时代:对左翼运动的观照与对和平的向往
第二章 主流话语的规约与性别角色的认同
节 风格迥异的“两部处女作”
第二节 婚恋悲剧的书写
第三节 传统家族制度下的性别角色认同
第三章 对男权文化的质疑与女性意识的觉醒
节 对“恋爱”意义的思考
第二节 被扭曲的女性自我认知
第三节 觉醒女性的困惑与社会实践的挫折
第四章 母性意识的觉醒与对儿童世界的知性观察
节 母性意识的觉醒
第二节 女性的生育体验与对生命意义的思索
第三节 对儿童世界的知性观察与对儿童天性的尊重
第五章 对历史人物的重构与对左翼知识分子的观照
节 《海神丸》:人性之恶与精神救赎
第二节 从人性角度重构历史人物
第三节 《年轻的儿子》:对左翼运动的理性观照
第四节 《迷路》:“转向”知识分子的自我救赎
第六章 对战后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对心路历程的回望
节 《笛》:处于传统与现代家庭制度对立之中的母亲形象
第二节 《铃兰》:战后自立自强的女性形象
第三节 《森林》:对心路历程的回望
第七章 弥生子小说的艺术特色
节 清淡平和的写生文文体
第二节 书信体与日记体叙事
第三节 对社会与时代的理性观照
结 语
参考文献
附 录 野上弥生子年表
后 记
野上弥生子(1885—1985)是日本的长寿女作家,其文学创作多与自己的人生经历有关。本书按时间顺序,介绍了野上弥生子经由夏目漱石的推荐和引导,在日本文坛崭露头角;其初期作品大多以女性视角去描绘自身以及周边的日常生活;母性的觉醒促使她创作出多部以母子关系为题材的作品;接着,又从人性角度对日本的历史人物进行重构,对日本左翼运动中的知识分子进行理性关照;后期,她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对战后女性命运的关注与对自身心路历程的回望。
通过作者的研究,我们看到,弥生子的作品中,有对女性的现实处境的理解、对儿童的健康成长的关怀以及对左翼知识分子的同情,其创作风格重视细致观察与写实,擅长表现人物复杂而又细腻的内心情感。
宋波,山东寿光人,中山大学文学博士,现为南昌大学外国语学院亚欧语言文学系教师,主要从事日本现当代文学、日本翻译文学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主持省级科研项目两项,参与省级科研项目多项,先后在中文期刊《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和日文论文集《日本语文化论丛》中发表日本文学相关的论文十余篇。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