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店图书 都是正版图书 可开电子发票 需要发票的联系客服!
¥ 34.06 6.6折 ¥ 52 全新
库存15件
作者刘长志
出版社中国财富出版社
ISBN9787504765093
出版时间2020-0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定价52元
货号28535801
上书时间2025-01-09
本书是《传习录》的通俗讲解普及版,重在心学实修,是实践之学,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书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长达十多年的实修心得,将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深入简出地阐释出来。通过不断去私欲存养天理的事上磨,让人心体光明、良知充盈,让圣学成为人皆可修的实用之学。
本书洞悉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塑看问题的视角,开启全新心智模式,为有志实修阳明心学的后来者量身订制了一把开启圣人之门的金钥匙,尽快掌握入世践行的人生智慧,在进一步弘扬心学精华的同时,让人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极大地提升人生质量。
刘长志,民间学者,年逾不惑。生于苦寒之地,幼长于山野,弱冠从戎,历十数年解甲。其人宗于道,贵于贞;其学源于先秦圣人,学不师授;其志以合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机为乐,以循理恬愉为务,以正本清源为己任,弘圣人之道于天下。
著书立言者,子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为君子而乾乾,戒慎恐惧,乐天知命而不忧,安土敦乎仁始能爱。知周乎万物,道济于天下。
目录
钱德洪序/1
答顾东桥书
【130】儒学根本在诚意/4
【131】心学不是禅学/6
【132】知、行的顺序关系/9
【133】知、行并进/13
【134】夭寿不贰、修身以俟/17
【135】事物进退应对是否合理的依据/24
【136】穷理于良知/27
【137】意的体用/32
【138】致知的解析/38
【139】难于把握的权变/40
【140】知行在一以贯之/47
【141 -1】为我和兼爱之谬/52
【141 -2】拔本塞源之论/61
答周道通书
【142】真正的立志/70
【143】何思何虑和无思无虑/73
【144】养气功夫/77
【145】存养良知要在事上磨/79
【146】格物是致知功夫/82
【147】如何面对非议/84
【148】心、性、气的关系/87
答陆原静书
【149】妄心与照心/90
【150】良知是心之本体/93
【151】儒道之“精” 的不同/95
【152】精、气、神的本质/97
又
【153】良知的实相是真知/99
【154】动亦定, 静亦定/102
【155】动静的真相/105
【156】心法入门之径/111
【157】照心固照, 妄心亦照(上)/113
【158】照心固照, 妄心亦照(下)/115
【159】养生要务/118
【160】欲求宁静, 愈不宁静/121
【161】避免让“客气” 为主/126
【162】明则诚矣/129
【163】人和人的不同之处/131
【164】心体本来的样貌/136
【165】良知出真乐/139
钱德洪跋/142
答欧阳崇一
【166】德行上的良知/144
【167】解析思索/148
【168】当生则生, 当死则死/152
【169】如何面对人情机诈/158
答罗整庵少宰书
【170 -1】会挖坟不是真学问/164
【170 -2】原本《大学》之辩/168
【170 -3】性心意知物的关系/171
【170 -4】朱子九条/177
【170 -5】孟子和杨墨之学/181
答聂文蔚
【171 -1】不见是而无闷/188
【171 -2】人和世界的关系/191
【171 -3】世风日下的根源/194
【171 -4】走自己的路,让狗去叫吧/196
【171 -5】孔子的遭遇/199
【171 -6】儒者当援天下溺/203
二
【172 -1】必有事焉和集义/205
【172 -2】集义就是致良知/207
【172 -3】“文字障” 的妨害/211
【172 -4】良知根本在诚意/214
【172 -5】行仁之本/217
【172 -6】大智慧的所在/219
【172 -7】为学的次第/222
【172 -8】谦谦君子温润如玉/225
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
【173】心学儿童教育总纲/227
教 约
【174】一天之计在于晨/233
【175】歌诗细则/235
【176】习礼细则/236
【177】授书细则/238
【178】教约总纲/239
本书是《传习录》的通俗讲解普及版,重在心学实修,是实践之学,非传统意义上的学术著作。书中用朴实、幽默的语言,结合大量生活例子和作者长达十多年的实修心得,将王阳明的“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深入简出地阐释出来。通过不断去私欲存养天理的事上磨,让人心体光明、良知充盈,让圣学成为人皆可修的实用之学。
本书洞悉人性和事物发展的规律,重塑看问题的视角,开启全新心智模式,为有志实修阳明心学的后来者量身订制了一把开启圣人之门的金钥匙,尽快掌握入世践行的人生智慧,在进一步弘扬心学精华的同时,让人获得独立的灵魂和坦坦荡荡的幸福感,极大地提升人生质量。
刘长志,民间学者,年逾不惑。生于苦寒之地,幼长于山野,弱冠从戎,历十数年解甲。其人宗于道,贵于贞;其学源于先秦圣人,学不师授;其志以合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机为乐,以循理恬愉为务,以正本清源为己任,弘圣人之道于天下。
著书立言者,子曰:“修辞立其诚,所以居业也”。为君子而乾乾,戒慎恐惧,乐天知命而不忧,安土敦乎仁始能爱。知周乎万物,道济于天下。
【131】
心学不是禅学
【原文】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传,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老刘说】
顾东桥先生来信说:“您的学说把心性的地位和重要性说得太高了,而为学功夫这件事又说得太简洁了。后人在学习的时候,难免会有谬误,很容易误导别人进入歧途,堕入佛家的明心见性、定慧、顿悟里面。对初学心学者而言,在不甚了了的情况下,很容易把心学和佛学混为一谈。”
明心见性和定慧、顿悟,是禅宗的说法。禅宗认为心即是佛,能够拾取自心,见自本性, 就能明心见性,就可以成佛,不需要从语言文字中求解。
定慧、顿悟,“定慧”是指学佛者修持的三种基本学业———戒、定、慧,即戒律、禅定和智慧。防止行为、语言、思想三方面的过失为戒,比如清规戒律等;收拾散乱的心意为定,比如打坐入定等;通过观照内心,洞悉一切事理为慧,也就是佛家讲的智慧。“顿悟”是指通过“下学”功夫的积累,在机缘际会的时候,瞬间提升,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原文】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
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 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老刘说】
阳明先生回答说:“您对我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理解可能还是有点儿误解,心学讲心性修炼的同时,也强调事上磨的功夫,两者是相辅相成、螺旋上升的关系。只有不断用功,反复循环,后才能达到心性的突破,实现即身成圣的目标。并不是靠什么顿悟,一下子就从量变到质变了,‘下学’
功夫是不可少的,‘下学’的积累足够了,才可以‘上达’。这和佛家讲的空虚顿悟,完全是两码事。”
有这种疑问的人, 大概有两类: 一类本身就没有什么圣人之志, 认知水平一般, 这辈子也没打算一定要修好心性、拥有很好的人生质量,甚至也没考虑过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每日浑浑噩噩。另一类则很浮躁,对事情浅尝辄止,根本就没有探究过,更没有深入去想阳明先生究竟在说什么,道听途说,
人云亦云,得出的结论自然是盲人摸象,令人贻笑大方。后一类人常常不知其然,却偏偏喜欢论其所以然,即便现在,这类人也不在少数。这种浮躁难免会断章取义,对心性修炼是非常不利的。
阳明先生接着说: “以您的高明肯定一下子就能看明白了。您说立说太高、用功太捷,无非也就是提点我一下。”
现在的很多人,也有类似的看法,认为阳明先生是将禅学植入儒学,才开创了阳明心学一派。根据也是顾东桥提出的与阳明心学和禅学类似的两点,
即“立说太高”和“用功太捷”。
阳明先生认为对“立说太高”有疑问的人,本身心中就无一个“诚”字,更谈不上有什么大人之志,如同一个游手好闲、懒癌入骨的人,质疑别人相信“天道酬勤”一样。
空谈心性的阳明心学,并不是真正的阳明心学,阳明先生说得很清楚,心学的功夫“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 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的过程。所有企图舍弃一步一个脚印的修行过程,妄谈什么“明心见性”,都已经不是阳明心学了。
— 没有更多了 —
以下为对购买帮助不大的评价